《普賢行願品》講記 33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利益願頌文的前面是講修因,後面則說到果,就是能夠「獲諸無盡功德藏」,即能夠得到諸佛的無盡功德藏。為什麼「諸佛的功德」稱為功德藏呢?因為它含藏著無量無邊的功德。

就像如意寶珠,它表面上並沒有黃金、瑪瑙、翡翠,就是個純潔無瑕的寶珠,但這個寶珠能夠隨眾生的心意而給予無量的寶,就像下雨一樣,顯現出無量的寶物,這個就是功德藏,它含藏無量的眾寶。

此「功德藏」若說是諸佛的功德藏也對,同時往內看,說是我們眾生自性的功德藏也對,就是透過前面積集廣大的福慧資糧,得到定慧、方便、解脫之後,自性本具的功德藏、與諸佛無二無別的功德藏就此開顯出來,這些都是利益眾生的一個基礎。

raw-image

因此之故,眾生見聞都不會空過,就是因為有這樣的因果關係,很多菩薩在因地裡面發願:「凡是見到我的、聽聞我名字的、一切見聞覺知我的眾生,都能夠離苦得樂。」這個願很好,因為有這個願,就跟眾生結一個善緣;再來,你有這個願,就會精進地去積功累德,當你有能力的時候,一切見聞覺知菩薩的眾生就能夠真實地離苦得樂。

所以我也常常鼓勵一般在家居士,因為你們每天都要上班、工作,若在上班的地方,你進去之前先咒願一下:「凡是一切見聞覺知我的眾生,都能離苦得樂。」剛開始對你來說,可能力量還是很小,但也不至於到空願,因為你在上班的時候常常如理作意慈悲心、智慧,能夠見聞覺知你的人,多多少少都能夠得到利益。

raw-image

若你這樣面對工作之前,每次都如理作意不斷地發願,這樣可以擴展心量,且會引導你一天所行,使一切眾生見到我們都不空過。所以利益願第一個頌是說明「利益眾生的因跟果」––「因」就是修定慧,「果」就是獲得無盡藏。

利益願的第二個頌,是說明「利益眾生的時間跟處所」,就是「一塵中有塵數剎,一一剎有難思佛,一一佛處眾會中,我見恒演菩提行。」就是說有無邊的刹土,有無邊的諸佛,而無邊的諸佛各個處於菩薩、人天的眾會當中,我見諸佛在眾會當中顯示、宣說普賢行,來為眾生說法。

諸佛是這樣子,我們也應該是這樣子,處於一切的眾會當中,依著前面的資糧來利益一切眾生。所以「我見恒演菩提行」,諸佛是這樣,我們也應如是地發願,就是我願恒演菩提行。以上就是說明利益眾生的時間跟空間。

我們再消釋前面的頌文「一塵中有塵數剎,一一剎有難思佛」,即每一個佛刹土就有一尊佛,但是每個佛刹土當中的每個塵埃當中,各個有無窮無盡的佛刹土,而每個佛刹土各有一尊佛。

比如在娑婆世界當中,有無數無量無邊的塵埃,在每個塵埃當中含攝如塵沙般法界無量無邊的諸佛,就是我們前面一再講的互相含攝,所以不僅是正報互相含攝,依報也是互相含攝,因此「一塵中有塵數剎」就是這個道理。

raw-image

在佛刹土中,小到乃至一塵當中也含攝十方無量諸佛刹,在每個刹當中各個有難思佛,因為每一刹各個微塵當中有無量諸佛,所以「一一剎有難思佛」,這是講到無窮無盡的時空,這也是前面一再提到的,入於普賢行、普賢智慧的法界觀,即觀事事無礙的境界。以上是說明丑六的利益願。接著請看到:

raw-image

丑七、「轉法輪願」。

前面發起想利益眾生的願,但若想利益眾生,根本就是要為眾生轉法輪。所以轉法輪願,就是希望能夠攝受佛的不可思議身口意的秘密藏,因為攝受佛的不可思議秘密藏,才有辦法常隨佛學,跟佛一樣大轉法輪,利益更廣大的眾生。所以前面利益願是希望能夠利益眾生,但是丑七的轉法輪願就是要攝受佛的智慧,然後來大轉法輪,這樣才能夠利益更多的眾生,請看到頌文:

raw-image

普盡十方諸剎海,一一毛端三世海,

佛海及與國土海,我遍修行經劫海。

一切如來語清淨,一言具眾音聲海,

隨諸眾生意樂音,一一流佛辯才海。

三世一切諸如來,於彼無盡語言海,

恒轉理趣妙法輪,我深智力普能入。

頌文最後的「我深智力普能入」就是重點,為什麼稱作轉法輪願?就是希望能夠契入佛的甚深智慧,跟佛的智慧能夠相應,這個我們待會兒再說,先講到轉法輪的處所「十方諸刹海」。

「一一毛端三世海」就是指一一毛端裡面含攝過去、現在、未來無量無邊諸佛的正報,還有無量無邊的國土,所以就依報來說,在每一個佛淨土中,小至一個毛端當中都含攝十方無量無邊諸佛的依報以及正報;而諸佛海就是正報,國土海就是依報。

接著說明「於一毫端見寶王刹」,這不只是一尊佛的寶王刹,而是十方諸佛的寶王刹,而且就空間來說,於一毫端含攝十方諸佛的寶王刹;就時間來說,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的依、正二報都含攝於一毫端當中,這就像古德說的「十方古今不離一念」,即十方三世都不離我們現前這一念所顯現。

前段的就空間來說,各位可能會覺得很抽象,一毫端如何含攝十方諸佛?你可以通過譬喻去理解,例如一室千燈,或者像帝王珠,即帝釋天的寶羅網,寶網上每個珠當中有各自的影像,又有其他九百九十九個珠子的影像,第一個珠子是這樣,第一千個珠子也是這樣,互含互攝,互相交融在一起,所以用帝王珠的譬喻去理解,也是可以。

raw-image

前文為什麼說時間上,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最後也融於一念當中呢?或者也能夠融於一毫端當中呢?因為不管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一切法,都是由我們這一念心所顯現的。我們的心看起來有過去、現在、未來,事實上這都是心所顯現的幻境。

例如古代很有名的南柯一夢、黃粱夢,唐朝盧英打個瞌睡,在夢中發生很多事情,感覺經歷幾十年的事情,有種種悲歡離合的境界,但是夢醒了之後,發現旁邊一個老道在盧英打瞌睡前煮的黃粱還沒煮熟,後人稱之為黃粱夢。

南柯夢也是一樣的道理,唐朝淳于棼一個人在一棵樹下睡著了,夢見他去做南柯太守,後來又變成國王的女婿,但最後又全部毀滅、破敗,其一生就這樣過去了,醒來才知道他在樹下作夢,而且睡沒有很久。

雖然有人說那是夢境,是夢境沒有錯,但我們拉到實際上來說,譬如人間五十年就是四天王天一天,這兩個時空,四天王天感覺過了一天,人間卻已經過了五十年了。

有一個樵夫,他到山上砍柴,看到兩個老人家在那邊下棋,看了下完一盤棋之後,他再下山去,發現他的斧柄已經爛掉了,感覺已經過了好幾十年;而回去村裡面,與他同一輩的人差不多都死光了,村裏只有子孫輩的了,這可能是民間故事,但事實上還是符合佛法的道理。

raw-image

我們要去深思為什麼呢?因為時間的觀念,它只是個幻境,我們從一切法的「生與滅」當中,看到「時間」的觀念。比如你看到自己的呼吸不斷地在起伏,也看到鐘錶在不斷地跳動,而古代用沙漏,或者用日晷,你在外境境界的生滅當中,看到時間在遷移,日出、日落,或者沙漏一點一點地落下來,你是從外境的生滅當中看到了時間。

raw-image

所以「時間的觀念」是建立在「外境的生滅」上而外境生滅的本身是「幻境」。如幻生、如幻滅,所以若你了解「空性」的道理,這個就更容易理解,不管沙漏也好、日晷也好、太陽日出日落也好,以及你的心跳、你的呼吸,這一切都是如幻而生、如幻而滅,它沒有真實的生,也沒有真實的滅。

所以我們是透過外在境界的生滅而建立時間的觀念,而外在境界的生滅本身是如幻的,所以依著外在生滅所生起的時間觀念也是如幻的,

這個理念確實拓展了我們的視野,它是無法想像的。

《維摩詰經》裡面說:入不思議解脫境界的菩薩,也就是法身大士,他能夠把一劫時間縮短成七天,甚至可以縮短成一念,也可以把一念或者七天延伸成為一劫,時間可以長長短短;法身大士可以同時入於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當中,因為事實上,三世都不離我們這一念心。

我們凡夫觀察三世的時間、觀察空間之後,認為它們都是真實的,這個觀察本身就有問題,唯有當我們破除對它執著的時候,了解時間、空間事實上就只是我們心所顯現的幻境,就像做夢,不管南柯夢黃粱夢,或者我們平常做的夢,都是一樣的,夢境有來來去去,有時間、空間的差別,但事實上都是由這念能夠做夢的心所顯現的。

raw-image

據說人在臨終的時候,一生的善惡境界會顯現出來,當然不見得每個人都是,但有的人會這樣子,如果一生造惡多的人,看到惡境界,他就知道:「糟糕,該死了!」未來要去什麼地方,想想就可以知道了;若是一生修善的人,臨終的時候看到善境界,則內心很歡喜、很安定。

所以臨終的那一刹那,一生的善、惡都顯現出來了,這樣顯現就算只是開個頭,也要花很久的時間,但在臨終一刹那的那一念就全顯現出來了,這個跟現神通差不多,但這個不是神通,這是業力的顯現。

所以時間、空間它是一個不真實的影像,我們要了解這種中道的理。譬如《華嚴經》講的事事無礙的理,還有天台一心三觀、一境三諦的理,而這種圓教的理,其基礎是什麼呢?是空觀。若你認為一切法都是很真實的,都沒有空觀基礎的時候,你很難去了解為什麼一個塵埃當中含攝塵沙般的諸佛依正二報。

當你了解塵沙般諸佛的依正二報是當體即幻,而且不離我們自性所顯現的幻境之後,知道既然都是幻境,就能以幻入幻,由幻境當中入於幻境,這時候對於理解中道的理,就比較沒有那麼大的障礙,當然親證那是還很遠,但是至少理解來說,就不會覺得那麼樣的難以想像。

raw-image

以上就是解釋「一一毛端三世海,佛海及與國土海」,所以在一毛端當中就含攝了十方,還有三世諸佛的正報以及諸佛的依報,因為遍法界數量無量無邊,所以「海」就譬喻「佛海」,還有依報的「國土海」。

所以「普盡十方諸刹海,一一毛端三世海,佛海及與國土海」,就是說十方諸刹海都是一樣的,每一個刹海當中的每一個佛刹,此佛刹中一個小的毫端,都含攝十方諸佛的依正二報,一個佛刹的一毫端是如此,整個佛刹也是如此,而十方如大海般無量無邊的諸佛刹也是如此,

從極小含攝一切,大到十方諸佛刹海也是一樣,含攝一切。

所以我們有空觀的基礎之後,就知道小也好、大也好,都只是夢境,夢境當中雖有小大之分,但是它的體不離能夠做夢的心,事實上是沒有任何小大的差別;另外,因為夢境當中的一切境界,都不離夢心,所以都是互含互攝,小到如一毫端,大到無量無邊的諸佛刹海,都是各個含攝十方諸佛的依正二報。

那「普盡十方諸刹海,一一毛端三世海,佛海及與國土海」是什麼呢?這是度化眾生的時空,一般經典會講的比較簡單,就是「盡十方三世一切的境界」,都是所度化的境界。而此處頌文有特別標出互含互攝的道理,即圓頓的這個理。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鋼骨佛心的沙龍
77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鋼骨佛心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10/19
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老和尚開示:「那些隨順自己自由意識生活的人,往往會失敗;不會作卻裝會的,也會失敗。」 「自以為是,從文字般若上去學佛而不躬行的人,終為文字所縛,心不得解脫。」 「念佛,念到心中只單純一念,無其它雜思想,便能預知時至。若還有其它思想,妄念障住,雖念佛也無法預知時至。」
Thumbnail
2022/10/19
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老和尚開示:「那些隨順自己自由意識生活的人,往往會失敗;不會作卻裝會的,也會失敗。」 「自以為是,從文字般若上去學佛而不躬行的人,終為文字所縛,心不得解脫。」 「念佛,念到心中只單純一念,無其它雜思想,便能預知時至。若還有其它思想,妄念障住,雖念佛也無法預知時至。」
Thumbnail
2022/09/26
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老和尚對某某師開示:「學佛要具足信、願、行,僅有信還不夠,還須要有成佛度眾生的願力,這樣遇到業障逆境時,才有辦法以這個願力來堅定自己, 不致退心。 只有信念而無願力的人,遇到逆境很容易就退失道心的。遇到逆境時要以念佛來克服它。」 老和尚對信徒開示:「用齋時默念:『願斷
Thumbnail
2022/09/26
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老和尚對某某師開示:「學佛要具足信、願、行,僅有信還不夠,還須要有成佛度眾生的願力,這樣遇到業障逆境時,才有辦法以這個願力來堅定自己, 不致退心。 只有信念而無願力的人,遇到逆境很容易就退失道心的。遇到逆境時要以念佛來克服它。」 老和尚對信徒開示:「用齋時默念:『願斷
Thumbnail
2022/09/26
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苦行 「念佛是最簡便的,不像持咒還須費腦筋, 無論做什麼事,心內默念佛號, 有念像沒念似的,恒常如此,才能有成就, 念佛是最基本的,密宗也要念佛。」 寺裡某某師到客堂來,吐訴一些人事煩惱,人去後,老和尚便對某某師開示說:「一個人對事情不論是好是壞、是對是錯,嘴裡不要亂
Thumbnail
2022/09/26
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苦行 「念佛是最簡便的,不像持咒還須費腦筋, 無論做什麼事,心內默念佛號, 有念像沒念似的,恒常如此,才能有成就, 念佛是最基本的,密宗也要念佛。」 寺裡某某師到客堂來,吐訴一些人事煩惱,人去後,老和尚便對某某師開示說:「一個人對事情不論是好是壞、是對是錯,嘴裡不要亂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隨時隨地裡無論做任何大小的功德,圓滿時千萬不要忘記如此來迴向:「三世所積諸善根,迴向成大菩提因。」如果沒有這樣來迴向,善業一次便會耗盡。若是有迴向給獲得究竟菩提之因,即使得到百次善果,善根在我們未獲得圓滿正等正覺果位之前也不會窮盡,反而會日益增勝。出自《龍德上師大圓滿 普賢上師言教集》/ 尊貴 龍德
Thumbnail
隨時隨地裡無論做任何大小的功德,圓滿時千萬不要忘記如此來迴向:「三世所積諸善根,迴向成大菩提因。」如果沒有這樣來迴向,善業一次便會耗盡。若是有迴向給獲得究竟菩提之因,即使得到百次善果,善根在我們未獲得圓滿正等正覺果位之前也不會窮盡,反而會日益增勝。出自《龍德上師大圓滿 普賢上師言教集》/ 尊貴 龍德
Thumbnail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普賢菩薩在因地修行時,廣發十大願,作為自己修行的目標,最終解脫證悟,成為後世所有學佛行者的典範。其中的『廣修供養』願是非常值得我們細細探討,了解之後再去行持。因為末法時代,眾生普遍福薄障重,導致種種善行窒礙難行,若能讓行者自身有一些福慧資糧,那在上求解脫道的過程中,就會比較容易
Thumbnail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普賢菩薩在因地修行時,廣發十大願,作為自己修行的目標,最終解脫證悟,成為後世所有學佛行者的典範。其中的『廣修供養』願是非常值得我們細細探討,了解之後再去行持。因為末法時代,眾生普遍福薄障重,導致種種善行窒礙難行,若能讓行者自身有一些福慧資糧,那在上求解脫道的過程中,就會比較容易
Thumbnail
觀音山「福慧吉祥‧大護佛法‧圓滿成就專案修法」專案自7月12日至8月9日全球線上舉行。慈悲 龍德上師實體、線上直播弘法,全球善信法友同步共修。 慈悲 龍德上師7月15日蒞臨觀音山 彰化道場開示佛法,強調「一生為己雙手空,一生為眾功德榮。」上師也表示,將舉辦教孝月普度法會,並在中部進行上千桌的普度,
Thumbnail
觀音山「福慧吉祥‧大護佛法‧圓滿成就專案修法」專案自7月12日至8月9日全球線上舉行。慈悲 龍德上師實體、線上直播弘法,全球善信法友同步共修。 慈悲 龍德上師7月15日蒞臨觀音山 彰化道場開示佛法,強調「一生為己雙手空,一生為眾功德榮。」上師也表示,將舉辦教孝月普度法會,並在中部進行上千桌的普度,
Thumbnail
地藏王菩薩之功德利益 「幽冥教主地藏王,一瞻一禮福難量,智珠遍照三千界,六環錫杖頓門牆,五佛頂嚴巍巍坐,千古輪迴大願償,地獄不空不成佛,孝感驚天願未央。」道出慈悲 大願地藏王菩薩救拔惡道眾生之悲宏誓願。
Thumbnail
地藏王菩薩之功德利益 「幽冥教主地藏王,一瞻一禮福難量,智珠遍照三千界,六環錫杖頓門牆,五佛頂嚴巍巍坐,千古輪迴大願償,地獄不空不成佛,孝感驚天願未央。」道出慈悲 大願地藏王菩薩救拔惡道眾生之悲宏誓願。
Thumbnail
六波羅蜜為 佈施 持戒 忍辱 精進 禪定 智慧
Thumbnail
六波羅蜜為 佈施 持戒 忍辱 精進 禪定 智慧
Thumbnail
善財白言:大聖,云何禮敬,乃至迴向?普賢菩薩告善財言: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欲重宣此義,普觀十方,而說偈言:
Thumbnail
善財白言:大聖,云何禮敬,乃至迴向?普賢菩薩告善財言: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欲重宣此義,普觀十方,而說偈言:
Thumbnail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此利益願頌文的前面是講修因,後面則說到果,就是能夠「獲諸無盡功德藏」,即能夠得到諸佛的無盡功德藏。為什麼「諸佛的功德」稱為功德藏呢?因為它含藏著無量無邊的功德。 丑七、「轉法輪願」。 普盡十方諸剎海,一一毛端三世海, 佛海及與國土海,我遍修行經劫海。
Thumbnail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此利益願頌文的前面是講修因,後面則說到果,就是能夠「獲諸無盡功德藏」,即能夠得到諸佛的無盡功德藏。為什麼「諸佛的功德」稱為功德藏呢?因為它含藏著無量無邊的功德。 丑七、「轉法輪願」。 普盡十方諸剎海,一一毛端三世海, 佛海及與國土海,我遍修行經劫海。
Thumbnail
一、晝夜常得諸天大力神將河沙眷屬,隱形守護。 二、常得二十五大菩薩,如觀世音等及一切菩薩,常隨守護。 三、常為諸佛晝夜護念,阿彌陀佛常放光明攝受此人。
Thumbnail
一、晝夜常得諸天大力神將河沙眷屬,隱形守護。 二、常得二十五大菩薩,如觀世音等及一切菩薩,常隨守護。 三、常為諸佛晝夜護念,阿彌陀佛常放光明攝受此人。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