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願品》講記 33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利益願頌文的前面是講修因,後面則說到果,就是能夠「獲諸無盡功德藏」,即能夠得到諸佛的無盡功德藏。為什麼「諸佛的功德」稱為功德藏呢?因為它含藏著無量無邊的功德。
就像如意寶珠,它表面上並沒有黃金、瑪瑙、翡翠,就是個純潔無瑕的寶珠,但這個寶珠能夠隨眾生的心意而給予無量的寶,就像下雨一樣,顯現出無量的寶物,這個就是功德藏,它含藏無量的眾寶。
此「功德藏」若說是諸佛的功德藏也對,同時往內看,說是我們眾生自性的功德藏也對,就是透過前面積集廣大的福慧資糧,得到定慧、方便、解脫之後,自性本具的功德藏、與諸佛無二無別的功德藏就此開顯出來,這些都是利益眾生的一個基礎。
因此之故,眾生見聞都不會空過,就是因為有這樣的因果關係,很多菩薩在因地裡面發願:「凡是見到我的、聽聞我名字的、一切見聞覺知我的眾生,都能夠離苦得樂。」這個願很好,因為有這個願,就跟眾生結一個善緣;再來,你有這個願,就會精進地去積功累德,當你有能力的時候,一切見聞覺知菩薩的眾生就能夠真實地離苦得樂。
所以我也常常鼓勵一般在家居士,因為你們每天都要上班、工作,若在上班的地方,你進去之前先咒願一下:「凡是一切見聞覺知我的眾生,都能離苦得樂。」剛開始對你來說,可能力量還是很小,但也不至於到空願,因為你在上班的時候常常如理作意慈悲心、智慧,能夠見聞覺知你的人,多多少少都能夠得到利益。
若你這樣面對工作之前,每次都如理作意不斷地發願,這樣可以擴展心量,且會引導你一天所行,使一切眾生見到我們都不空過。所以利益願第一個頌是說明「利益眾生的因跟果」––「因」就是修定慧,「果」就是獲得無盡藏。
利益願的第二個頌,是說明「利益眾生的時間跟處所」,就是「一塵中有塵數剎,一一剎有難思佛,一一佛處眾會中,我見恒演菩提行。」就是說有無邊的刹土,有無邊的諸佛,而無邊的諸佛各個處於菩薩、人天的眾會當中,我見諸佛在眾會當中顯示、宣說普賢行,來為眾生說法。
諸佛是這樣子,我們也應該是這樣子,處於一切的眾會當中,依著前面的資糧來利益一切眾生。所以「我見恒演菩提行」,諸佛是這樣,我們也應如是地發願,就是我願恒演菩提行。以上就是說明利益眾生的時間跟空間。
我們再消釋前面的頌文「一塵中有塵數剎,一一剎有難思佛」,即每一個佛刹土就有一尊佛,但是每個佛刹土當中的每個塵埃當中,各個有無窮無盡的佛刹土,而每個佛刹土各有一尊佛。
比如在娑婆世界當中,有無數無量無邊的塵埃,在每個塵埃當中含攝如塵沙般法界無量無邊的諸佛,就是我們前面一再講的互相含攝,所以不僅是正報互相含攝,依報也是互相含攝,因此「一塵中有塵數剎」就是這個道理。
在佛刹土中,小到乃至一塵當中也含攝十方無量諸佛刹,在每個刹當中各個有難思佛,因為每一刹各個微塵當中有無量諸佛,所以「一一剎有難思佛」,這是講到無窮無盡的時空,這也是前面一再提到的,入於普賢行、普賢智慧的法界觀,即觀事事無礙的境界。以上是說明丑六的利益願。接著請看到:
丑七、「轉法輪願」。
前面發起想利益眾生的願,但若想利益眾生,根本就是要為眾生轉法輪。所以轉法輪願,就是希望能夠攝受佛的不可思議身口意的秘密藏,因為攝受佛的不可思議秘密藏,才有辦法常隨佛學,跟佛一樣大轉法輪,利益更廣大的眾生。所以前面利益願是希望能夠利益眾生,但是丑七的轉法輪願就是要攝受佛的智慧,然後來大轉法輪,這樣才能夠利益更多的眾生,請看到頌文:
普盡十方諸剎海,一一毛端三世海,
佛海及與國土海,我遍修行經劫海。
一切如來語清淨,一言具眾音聲海,
隨諸眾生意樂音,一一流佛辯才海。
三世一切諸如來,於彼無盡語言海,
恒轉理趣妙法輪,我深智力普能入。
頌文最後的「我深智力普能入」就是重點,為什麼稱作轉法輪願?就是希望能夠契入佛的甚深智慧,跟佛的智慧能夠相應,這個我們待會兒再說,先講到轉法輪的處所「十方諸刹海」。
「一一毛端三世海」就是指一一毛端裡面含攝過去、現在、未來無量無邊諸佛的正報,還有無量無邊的國土,所以就依報來說,在每一個佛淨土中,小至一個毛端當中都含攝十方無量無邊諸佛的依報以及正報;而諸佛海就是正報,國土海就是依報。
接著說明「於一毫端見寶王刹」,這不只是一尊佛的寶王刹,而是十方諸佛的寶王刹,而且就空間來說,於一毫端含攝十方諸佛的寶王刹;就時間來說,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的依、正二報都含攝於一毫端當中,這就像古德說的「十方古今不離一念」,即十方三世都不離我們現前這一念所顯現。
前段的就空間來說,各位可能會覺得很抽象,一毫端如何含攝十方諸佛?你可以通過譬喻去理解,例如一室千燈,或者像帝王珠,即帝釋天的寶羅網,寶網上每個珠當中有各自的影像,又有其他九百九十九個珠子的影像,第一個珠子是這樣,第一千個珠子也是這樣,互含互攝,互相交融在一起,所以用帝王珠的譬喻去理解,也是可以。
前文為什麼說時間上,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最後也融於一念當中呢?或者也能夠融於一毫端當中呢?因為不管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一切法,都是由我們這一念心所顯現的。我們的心看起來有過去、現在、未來,事實上這都是心所顯現的幻境。
例如古代很有名的南柯一夢、黃粱夢,唐朝盧英打個瞌睡,在夢中發生很多事情,感覺經歷幾十年的事情,有種種悲歡離合的境界,但是夢醒了之後,發現旁邊一個老道在盧英打瞌睡前煮的黃粱還沒煮熟,後人稱之為黃粱夢。
南柯夢也是一樣的道理,唐朝淳于棼一個人在一棵樹下睡著了,夢見他去做南柯太守,後來又變成國王的女婿,但最後又全部毀滅、破敗,其一生就這樣過去了,醒來才知道他在樹下作夢,而且睡沒有很久。
雖然有人說那是夢境,是夢境沒有錯,但我們拉到實際上來說,譬如人間五十年就是四天王天一天,這兩個時空,四天王天感覺過了一天,人間卻已經過了五十年了。
有一個樵夫,他到山上砍柴,看到兩個老人家在那邊下棋,看了下完一盤棋之後,他再下山去,發現他的斧柄已經爛掉了,感覺已經過了好幾十年;而回去村裡面,與他同一輩的人差不多都死光了,村裏只有子孫輩的了,這可能是民間故事,但事實上還是符合佛法的道理。
我們要去深思為什麼呢?因為時間的觀念,它只是個幻境,我們從一切法的「生與滅」當中,看到「時間」的觀念。比如你看到自己的呼吸不斷地在起伏,也看到鐘錶在不斷地跳動,而古代用沙漏,或者用日晷,你在外境境界的生滅當中,看到時間在遷移,日出、日落,或者沙漏一點一點地落下來,你是從外境的生滅當中看到了時間。
所以「時間的觀念」是建立在「外境的生滅」上而外境生滅的本身是「幻境」。如幻生、如幻滅,所以若你了解「空性」的道理,這個就更容易理解,不管沙漏也好、日晷也好、太陽日出日落也好,以及你的心跳、你的呼吸,這一切都是如幻而生、如幻而滅,它沒有真實的生,也沒有真實的滅。
所以我們是透過外在境界的生滅而建立時間的觀念,而外在境界的生滅本身是如幻的,所以依著外在生滅所生起的時間觀念也是如幻的,
這個理念確實拓展了我們的視野,它是無法想像的。
《維摩詰經》裡面說:入不思議解脫境界的菩薩,也就是法身大士,他能夠把一劫時間縮短成七天,甚至可以縮短成一念,也可以把一念或者七天延伸成為一劫,時間可以長長短短;法身大士可以同時入於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當中,因為事實上,三世都不離我們這一念心。
我們凡夫觀察三世的時間、觀察空間之後,認為它們都是真實的,這個觀察本身就有問題,唯有當我們破除對它執著的時候,了解時間、空間事實上就只是我們心所顯現的幻境,就像做夢,不管南柯夢黃粱夢,或者我們平常做的夢,都是一樣的,夢境有來來去去,有時間、空間的差別,但事實上都是由這念能夠做夢的心所顯現的。
據說人在臨終的時候,一生的善惡境界會顯現出來,當然不見得每個人都是,但有的人會這樣子,如果一生造惡多的人,看到惡境界,他就知道:「糟糕,該死了!」未來要去什麼地方,想想就可以知道了;若是一生修善的人,臨終的時候看到善境界,則內心很歡喜、很安定。
所以臨終的那一刹那,一生的善、惡都顯現出來了,這樣顯現就算只是開個頭,也要花很久的時間,但在臨終一刹那的那一念就全顯現出來了,這個跟現神通差不多,但這個不是神通,這是業力的顯現。
所以時間、空間它是一個不真實的影像,我們要了解這種中道的理。譬如《華嚴經》講的事事無礙的理,還有天台一心三觀、一境三諦的理,而這種圓教的理,其基礎是什麼呢?是空觀。若你認為一切法都是很真實的,都沒有空觀基礎的時候,你很難去了解為什麼一個塵埃當中含攝塵沙般的諸佛依正二報。
當你了解塵沙般諸佛的依正二報是當體即幻,而且不離我們自性所顯現的幻境之後,知道既然都是幻境,就能以幻入幻,由幻境當中入於幻境,這時候對於理解中道的理,就比較沒有那麼大的障礙,當然親證那是還很遠,但是至少理解來說,就不會覺得那麼樣的難以想像。
以上就是解釋「一一毛端三世海,佛海及與國土海」,所以在一毛端當中就含攝了十方,還有三世諸佛的正報以及諸佛的依報,因為遍法界數量無量無邊,所以「海」就譬喻「佛海」,還有依報的「國土海」。
所以「普盡十方諸刹海,一一毛端三世海,佛海及與國土海」,就是說十方諸刹海都是一樣的,每一個刹海當中的每一個佛刹,此佛刹中一個小的毫端,都含攝十方諸佛的依正二報,一個佛刹的一毫端是如此,整個佛刹也是如此,而十方如大海般無量無邊的諸佛刹也是如此,
從極小含攝一切,大到十方諸佛刹海也是一樣,含攝一切。
所以我們有空觀的基礎之後,就知道小也好、大也好,都只是夢境,夢境當中雖有小大之分,但是它的體不離能夠做夢的心,事實上是沒有任何小大的差別;另外,因為夢境當中的一切境界,都不離夢心,所以都是互含互攝,小到如一毫端,大到無量無邊的諸佛刹海,都是各個含攝十方諸佛的依正二報。
那「普盡十方諸刹海,一一毛端三世海,佛海及與國土海」是什麼呢?這是度化眾生的時空,一般經典會講的比較簡單,就是「盡十方三世一切的境界」,都是所度化的境界。而此處頌文有特別標出互含互攝的道理,即圓頓的這個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良因法師 著 良因曰 : 所謂的修行,便是恢復到心的本來面目,而不是要強加指引,希望心成為我們所期盼的「寂靜」狀態。 在此穩定的狀態中,修行大乘佛法,如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 便有依止處,而念念增長功德。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我要成為這樣子」、「我要成為那樣子」……, 但是他們從不說:「我什麼都不做,因為實際上根本沒有『我』」……他們不學習這點,而只想要善。如果他們達到善,他們就迷失在其中。如果事物太美好了,它們就會開始敗壞。所以,他們最後就這樣反反覆覆地下去。 良因曰 :
2016.8.18 良因法師 隨筆 草堂曰: 「住持無他,要在審察人情,周知上下。 夫人情審則中外和,上下通則百事理。此住持所以安也。 人情不能審察,下情不能上通。 上下乖戾①,百事矛盾,此住持所以廢也。 其或主者,自恃聰明之資,好執偏見,不通物情, 舍僉議②而重己權,廢公論而行私惠。 【注釋】
2016.8.17 良因法師 隨筆 草堂清和尚曰: 「燎原之火,生於熒熒①;壞山之水,漏於涓涓②。 夫水之微也,捧土可塞;及其盛也,漂木石,沒丘陵。 火之微也,勺水可滅,及其盛也,焦都邑,燔山林。 與夫愛溺之水,瞋恚之火,曷常異乎。 古人之治其心也,防其念之未生,情之未起,所以用力甚微,收功甚大。
2014/1/24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 良因曰: 現在外在種種染污,食物、飲水、空氣…往往都充斥著毒素。 如果我們還常想著、或談論他人的缺點, 等於將他人的垃圾,拼命地往心中倒。 這對於本就負荷過重的身心,無異於雪上加霜,實在沒有必要!
良因法師 著 這把刀子有刀鋒、刀背和刀柄,你可以只拿起刀鋒嗎?或只拿起刀背或刀柄?刀柄、刀背和刀鋒這些部位都在同一把刀上,當你拿起刀時,這三個部份都同時被一齊拿起。 良因曰 :
良因法師 著 良因曰 : 所謂的修行,便是恢復到心的本來面目,而不是要強加指引,希望心成為我們所期盼的「寂靜」狀態。 在此穩定的狀態中,修行大乘佛法,如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 便有依止處,而念念增長功德。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我要成為這樣子」、「我要成為那樣子」……, 但是他們從不說:「我什麼都不做,因為實際上根本沒有『我』」……他們不學習這點,而只想要善。如果他們達到善,他們就迷失在其中。如果事物太美好了,它們就會開始敗壞。所以,他們最後就這樣反反覆覆地下去。 良因曰 :
2016.8.18 良因法師 隨筆 草堂曰: 「住持無他,要在審察人情,周知上下。 夫人情審則中外和,上下通則百事理。此住持所以安也。 人情不能審察,下情不能上通。 上下乖戾①,百事矛盾,此住持所以廢也。 其或主者,自恃聰明之資,好執偏見,不通物情, 舍僉議②而重己權,廢公論而行私惠。 【注釋】
2016.8.17 良因法師 隨筆 草堂清和尚曰: 「燎原之火,生於熒熒①;壞山之水,漏於涓涓②。 夫水之微也,捧土可塞;及其盛也,漂木石,沒丘陵。 火之微也,勺水可滅,及其盛也,焦都邑,燔山林。 與夫愛溺之水,瞋恚之火,曷常異乎。 古人之治其心也,防其念之未生,情之未起,所以用力甚微,收功甚大。
2014/1/24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 良因曰: 現在外在種種染污,食物、飲水、空氣…往往都充斥著毒素。 如果我們還常想著、或談論他人的缺點, 等於將他人的垃圾,拼命地往心中倒。 這對於本就負荷過重的身心,無異於雪上加霜,實在沒有必要!
良因法師 著 這把刀子有刀鋒、刀背和刀柄,你可以只拿起刀鋒嗎?或只拿起刀背或刀柄?刀柄、刀背和刀鋒這些部位都在同一把刀上,當你拿起刀時,這三個部份都同時被一齊拿起。 良因曰 :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德風華雨,妙香天樂,泉池林樹,寶網靈禽,色光聲香,遍滿佛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增益有情,殊勝善根,大願大力,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提婆達多品第十二的教義,強調菩薩為了追求無上菩提而不懈努力,並描述提婆達多如何成為能夠引導眾生的高僧。文中提到的深刻道理,讓讀者瞭解大乘佛教的精神,以及修行中的捨得智慧。透過細膩的辭句及寓意,該經文表達了對眾生福祉的期許以及菩薩行的具體實踐。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偉大佛陀開示:「佛法殊勝,能幫助我們解冤解業、消災解厄。」我們不是只有參贊普桌來超渡祖先、與冤親債主解冤釋結而已。對我們本身而言,就是在累積大功德,彌補自己往昔所造的惡業,並在佛前行廣大的供養,虔心禮佛懺悔,消除五毒的障礙。
Thumbnail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普賢菩薩在因地修行時,廣發十大願,作為自己修行的目標,最終解脫證悟,成為後世所有學佛行者的典範。其中的『廣修供養』願是非常值得我們細細探討,了解之後再去行持。因為末法時代,眾生普遍福薄障重,導致種種善行窒礙難行,若能讓行者自身有一些福慧資糧,那在上求解脫道的過程中
Thumbnail
釋迦牟尼佛囑託 虛空藏菩薩,假使有人能夠讀誦、思惟《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虛空藏菩薩要負責守護他們,讓他們得到利益、得到安樂。讀誦此經可以獲得各種功德利益,第一個利益是「一切財位令無損乏」,讓受持本經者不受財產的損失。佛陀知道眾生喜愛錢財,除了保護錢財不受損失,還包含未得到的錢財也可以得到。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導讀: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前言: 心不取相,不取法相,不取非法相,乃至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是如來之知見。當知凡所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德風華雨,妙香天樂,泉池林樹,寶網靈禽,色光聲香,遍滿佛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增益有情,殊勝善根,大願大力,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提婆達多品第十二的教義,強調菩薩為了追求無上菩提而不懈努力,並描述提婆達多如何成為能夠引導眾生的高僧。文中提到的深刻道理,讓讀者瞭解大乘佛教的精神,以及修行中的捨得智慧。透過細膩的辭句及寓意,該經文表達了對眾生福祉的期許以及菩薩行的具體實踐。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偉大佛陀開示:「佛法殊勝,能幫助我們解冤解業、消災解厄。」我們不是只有參贊普桌來超渡祖先、與冤親債主解冤釋結而已。對我們本身而言,就是在累積大功德,彌補自己往昔所造的惡業,並在佛前行廣大的供養,虔心禮佛懺悔,消除五毒的障礙。
Thumbnail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普賢菩薩在因地修行時,廣發十大願,作為自己修行的目標,最終解脫證悟,成為後世所有學佛行者的典範。其中的『廣修供養』願是非常值得我們細細探討,了解之後再去行持。因為末法時代,眾生普遍福薄障重,導致種種善行窒礙難行,若能讓行者自身有一些福慧資糧,那在上求解脫道的過程中
Thumbnail
釋迦牟尼佛囑託 虛空藏菩薩,假使有人能夠讀誦、思惟《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虛空藏菩薩要負責守護他們,讓他們得到利益、得到安樂。讀誦此經可以獲得各種功德利益,第一個利益是「一切財位令無損乏」,讓受持本經者不受財產的損失。佛陀知道眾生喜愛錢財,除了保護錢財不受損失,還包含未得到的錢財也可以得到。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導讀: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前言: 心不取相,不取法相,不取非法相,乃至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是如來之知見。當知凡所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