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心得包含 Ellen Lupton (艾琳.路佩登)所著作三本書:
《圖解設計思考:好設計,原來是這樣「想」出來的!》
《圖解設計思考 2 進擊的使用者》
《圖解設計故事學:好設計,觸發愉悅、渴望、驚喜和信任感!用講故事的技術,把設計思考作成一部好劇本》
鑑於每次買書都會仗著書已經跑不掉而高機率放很久才看,所以用圖書館找書借書大法(?)給自己一點時間壓力看完該看的書🤣
結果發現借來看的效果很好,還反而會讓我看完後喜歡會想要買來收藏!
經過一番比價以及想嘗試其他平台️的考量,這次我選擇在 Pubu 平台購買🙌連結如右列👉🏻《圖解設計思考》《圖解設計思考 2 》《圖解設計故事學》
大家也可以多方比較,找尋適合自己的電子書平台購買或是尋找喜愛的書商購買實體書噢!
這本主要前大半都在說明設計思考的方法,並逐條說明如何用這些方法蒐集你要做的創意的元素。這一部分很酷的地方是,每一個方法都附了一個以上的實際案例成品圖,讓你了解一個設計作品包含了哪些思路。
以初次接觸設計思考的人來說,這本書不僅讓你知道了很多設計思考的方式與一些專有名詞,也給你很多生動的範例,正如其名:「圖解」設計思考。
在上 UX 課程中,老師有提到「設計思考將『設計師腦內的黑盒子』破除,讓設計更透明,更可以被參與。」藉由這本書理解設計思考怎麼運作後,在觀察和欣賞一個產品的角度也會變得更寬廣。
後面有個訪談各個設計師我挑了幾個節錄:
🎤 你是如何培養發想創意的情緒呢?
Mike Perry 答:「我就是把作品吐出來而已。」
Maira Kalman 答:「交稿日擺在那裡就會幫我培養出畫插圖和寫作的情緒了。不過我花不少時間在東晃西晃、旅行、還有觀察所有一切:人、建築、和藝術。」
🎤 你是如何創造形式的?
Art Chantry 答:「形式只是一個不著邊際的抽象概念。」
Jessica Helfand 答:「Philip Guston 對這種症候群──也就是你腦子裡塞滿的各種聲音,你想真正開始創作就得先甩掉它們才行──有著精闢的見解。我回想起他曾說的:『你認為沒人盯著你瞧的時候,你會想做什麼樣的工作?就做那個吧!』」
🎤 你會如何進行編輯?
David Barringer 答:「我會做夢,我會即興創作;我如果出錯了,就會再試一次。」
Wili Kunz 答:「假使我的編輯過程卡住了,我會徵詢我太太的意見,她本身並不是設計師,但她的評論的確很具啟發性,然而最後我還是會聽從自己內心的直覺。」
大多數回答都說從日常的人事物著手、和自己、團隊或客戶談話,還有隨手紀錄。不過有些就像類似「『咻!』一聲靈感進來、『噗~』一聲想法浮上,『蝦喀啦喀BOOOM~』就好了」或是「我也不懂餒!」的超直白回答滿好笑的🤣
看完之後,我覺得設計思考的根本要素是:觀察、互動與紀錄。
生活中很多人事物都可以變成設計的靈感;然而光有靈感還不夠,你還要與另一個或另一群人互動去激發更多的靈感與想法,然後將這些都紀錄起來、累積儲存在你的設計靈感庫,進而幫助你每一次的設計思考。(跟培養美感也有點類似。)
「工程師先有技術,然後賦予它用途;商人先有生意點子,然後找尋技術與消費者;設計師則是先有人,然後再從人的角度發展解決方案。」
by 比爾.摩格里吉
我目前正在學的 UX 課程中「人因工程/設計」和這本書的內容有很大相關,所以我閱讀起來比前一本快很多。
設計師們真的很厲害,他們藉由觀察人體高矮胖瘦或各身體能力是否健全,製作了很多套架構完整的圖鑑,也考量了空間和互動等要素,讓設計更貼合使用者。這正是「用設計解決問題」的意義。
其中托馬.卡朋提的《勒.柯比意模組(Le Corbusier’s Modulor)》真的很酷,他創造出數種異於常理的特異人體構造,說明「人體沒有單一標準」。
裡面也包含了很多實際且有名的例子:亨利.德瑞佛斯所做的「公主」電話與「圓」溫控器;比爾.摩格里吉創造出的第一台筆電 GriD Compass ;山姆.法柏與他的妻子貝琪開發的 OXO 系列削皮刀……等。
礙於篇幅跟希望大家親自看看體會比較深而不是被我全部暴雷光光(?)範例就點到為止XD 裡面真的很多你一看就會覺得「人因工程/設計太酷了!」、「不只科技,連設計都是來自人性吧?」的產品。
看著看著也會希望總有一天自己也能設計出這樣的產品呢!(❁´◡`❁)
「正如同引人入勝的故事一般,經過精心設計的產品、場地或圖像會隨著時間而逐漸展開,並使我們得以與之共同創造記憶、產生連結。」
「現在的設計師不再只是製作商標或穀片包裝盒而已,而是要有能力打造出各種情境,持續激發人們身體和心靈狀態的反應。」by 艾琳.路佩登 《圖解設計故事學》
這本書列了很多如何編寫一個完美的設計故事的方法,當然和前兩本一樣有實例帶著你了解設計師們如何在自己的設計中賦予故事。
裡面我覺得最有趣的部分是「英雄旅程」,一趟商場、超市或是展覽的旅程都是經過巧妙的設計,顧客從進門開始便成為設計師劇本裡的一個人物。
這部分讓我回憶起在看展覽的時候,好的動線安排讓逛展過程非常舒適順暢而且會對看過什麼印象很深刻,反之不好的安排會有一種我剛剛到底看了些什麼的感覺。
也想起以前高中英文課本也有提到有些賣場會刻意把零食放在小孩子容易見到的地方,還會刻意安排讓你花很多時間才能完成預計的採買還附加多買了不該買的一堆東西。(這算一種黑暗 UX 嗎?)
這本指的故事,並非只有「你想在你的設計上傳達給使用者什麼」,也包含「你想讓使用者擁有怎麼樣的體驗」。經過了設計思考方法、理解使用者與產品互動後,用「故事」給予使用者更臻完美的使用體驗。這就是一個產品誕生的過程。
老實說因為是半路出家,踏上平面設計多年以來其實也沒有真正透徹地學過什麼是真正的設計(毫無靈魂的美編機器XD)。工作性質也不完全是聚焦在設計,也因為公司規模的緣故總是一人閉門造車,所以最近瓶頸卡很深,也產生過想要放棄的念頭。
不過經過了半年的 UX 設計課程和一些設計思考活動,以及把本文提的圖解設計系列一次看完後,從未有過的設計動力突然產生🤣,有一股躍躍欲試想要創造一個產品的動力,瓶頸期就這麼過去了,好耶!
關於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