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認識這本書是偶然看到Youtuber大力推薦此書說: 改變了她的職涯人生, 於是好奇地找來閱讀, 書中透過案例一步步教人如何透過思考設計出理想的工作。
本書摘自史丹佛設計學院知名的生涯規畫課程,由兩名教授共同撰寫,也就是本書作者比爾‧柏內特(Bill Burnett)與戴夫‧埃文斯(Dave Evans),他們歷經十幾年的實證,透過此課程的生命設計模式大幅降低焦慮感以及有關職涯、生命的錯誤迷思,能更有效地達到職業目標。
作者開頭以三個案例指出多數人對自己人生不滿意的關鍵問題:
. 無效的想法:
. 重擬問題:
要解決人生問題, 「設計思考」是最好的辦法。
設計生命需要五種心態:
1.「好奇心」: 帶著好奇心看世界時, 走到哪都可能遇到機會。
2.「行動導向」:多思無益, 去執行多嘗試直到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3.「重擬問題」:生命設計的關鍵重擬, 讓我們能退一步檢視自己的偏見, 開啟新的解決方案空間。
4.「覺察」:生命設計是一趟旅程, 不要執著於終點目標, 而要專注於過程, 隨機應變。
5.「通力合作」:設計是通力合作的過程, 許多最棒的點子其實來自於他人。
不要讓自己卡在沒機會成功的事情上,也就是沒辦法解決的問題上。首先要把人生分成幾塊不同的領域:健康、工作、遊戲與愛。作者設計了成了儀表板, 評估自己目前的狀況:
試問:你在追尋什麼?
打造人生羅盤需要兩樣東西:「工作觀」與「人生觀」。
. 工作觀:藉由思考為什麼要工作?工作的意義是什麼?來找出自己的工作哲學。
. 人生觀:人生的意義或目的是什麼?個人與他人的關聯是?
接著思考工作觀和人生觀的一致性:
. 工作觀與人生觀有哪些相輔相成的地方?哪些地方矛盾?
試著紀錄「Good Time Journal」:
. 一天之中什麼時候對工作感到無聊、厭倦、不開心
. 哪個時候感到興奮、專注?當下正在做什麼?
當一個人充分利用自己的長處,投入所做的事,因此活力充沛,工作就會充滿樂趣。
人生有許多可能性,不要侷限在現有的路線上,試著發揮創意及想像力製作「心智圖」:
替未來五年的自己想出三種不同版本的生活以及挑戰。以我的例子:
作者建議去找一個對象是正在做你想做的事或過你想過的生活的人,試著想像自己能否做那樣的工作者好幾年還能樂在其中。
留心觀察是生命設計的關鍵,尤其是職業生涯的設計。只要從雇主角度來看,專注於企業管理者找到適當人選的需求,找到工作的成功率就會大增。
作者建議不要在網路上找工作,因為真正的好職缺在放上網路前就已透過內部推薦找到人選了。最好是從人際網路下手,甚至如第六章所提出的訪問某個對象的方式,或許意外能獲得工作機會!
選擇沒有正確與否,重點是用好方法做選擇。生命設計的選擇流程有四步驟:搜集與創造選項->篩選->選擇->放掉不必要的選項並前進
用先前提出的方法設計生命時,失敗不可免,但無論是失敗或成功,都是從不同的體驗中學習。我們要避免的是因為失敗而帶來的負面情緒,記住:生命是一段過程,而非結果。
「失敗重擬」是可以帶來失敗免疫的好習慣,
活出生命、設計生命的方法是與他人合作,最理想的是找到一個社群有相同的目標,真誠的討論分享。
心得:
這本書我認為是適合在職場已經工作一段時間, 想要轉換跑道或是不滿意現職而迷惘的人, 透過認識自己的人生觀以及工作觀, 激發創意引發思考: 什麼是我能充滿熱情去做的工作? 確實大多數人自畢業投入職場開始, 都是相對「被動」地選擇: 不外乎因為這間公司規模很大、給的薪資福利不錯或是產業發展有「錢」途, 就這麼投入了。但另一方面來說, 唯有能夠不為養活自己甚至家人所煩惱, 才有餘裕去思考什麼才是理想工作吧! (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