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看展心得|無法被翻譯的我的語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Hi,Slow Walkers !

今年的夏天做了好多事情,首先想先分享的是這場展覽『翻訳できない わたしの言葉』,策展的方向非常有趣,參與的藝術家的作品都十分有特色,但卻很和諧的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共通主題性的展,對於能做到這件事的策展單位萬分敬佩!

這個展的內容稍微艱澀,但仍然很值得一看。看展當天除了大人之外,也有不少老師帶著小朋友前來。對於思考自己是誰、他人是誰,我們之間的同與不同,都有很大的幫助。

請跟著我的文章一起了解這場展覽,以及我的心得吧。


raw-image


無法被翻譯的我的語言(翻訳できない わたしの言葉)

光是寫下這個標題就讓我萬分彆扭!

在我所知的詞彙、文法中,竟然找不到最合適的中文來呈現這個展覽名稱,真是太慚愧了。

『翻訳できない わたしの言葉』這場展從2024年4月18日到7月7日在東京都現代美術館展出,也是該展館自行策畫的展覽。

展覽的主題在探討單一語言社會中存在的個體語言差異,鼓勵參觀者探索語言如何塑造個人身份和對文化的理解。

同樣都是日語,每個人是怎麼使用日語,以及怎麼看待日語。

是會認為講普通日語比較自在,還是講自己的方言比較能夠表達自己的心情,然而不論是哪一種,最終都會回到身分認同的問題,認為自己是誰,歸屬於那裡。

換成台灣社會來講,也就是雖然我們都講中文,但不同背景、出身地的人是怎麼看待中文。

以台語為母語的人,會認為講中文比較能表達自己還是台語?

或者原住民、客家人等,他們會認為哪個語言才更貼近自己?在哪個語言裡,最能活出自己?

也或者像我這樣,除了母語之外,還擅長第二外語的人(我的狀況是日語),在不同語言之間,怎麼確認自我認同與歸屬,怎麼看待自己的母語與第二外語。

這場展覽由五個藝術家所組成,分別有ユニ・ホン・シャープ(Yuni Hong Charpe)、マユンキキ(Mayunkiki)、南雲麻衣(Mai Nagumo)、新井英夫(Hideo ARAI)、金仁淑(Kim In-Sook),每個人的背景、生理狀況不一,對於語言的定義有各自的詮釋。

這場展覽的範圍非常廣,不僅是日語跟外語的對照、或是日語跟原住民語言的對照,還有聲音語言跟視覺語言的認同感問題,以及不同年齡層、身體狀況下的語言使用,完全超脫了我對語言狹隘的認知。

本來就很苦惱的身份認同,也在這場展覽中有了新的觀點,但也更深刻的體認到語言跟文化之間緊密交織的關係。


我的語言是什麼?

Mayunkiki(其中一位展示的藝術家)的其中一個展示是她跟藝術翻譯家田村的對話,田村提到英語對她來說是一種武器,擅長使用英語、能用英語工作,絕對是職場上無往不利的優勢。

語言除了是表達想法的工具之外,還是一種生存手段。

英語是武器的想法在台灣很常見,在台灣的教育、職場裡,能說一口好英語是有絕對優勢,不僅會被投以羨慕的眼光,還能獲得較高的薪水。 會講英語就好像高人一等,連階層都跟一般人不一樣了。

而只能是英語,如果是其他外國語言,還不太能算的上是優勢,頂多被稱為興趣。

是什麼讓我們認為會說英語的人就是比較優秀的人?這樣的社會氛圍是怎麼來的?

即使面對這樣強勢的語言,Mayunkiki依舊選擇不講英語。

不是不會講英語,而是選擇不講英語。

不講英語是自己的權利,我們可以選擇透過第三者的翻譯來表達意見,這沒有優劣,只是選擇的不同。

Mayunkiki 是日本少數民族愛奴族(Ainu)的後裔,愛奴族過去曾受到日本主流社會的壓迫,導致愛努族被迫放棄自己的語言和文化,如今愛奴族人的母語已不在是愛奴語而是日語。

出身在這樣背景下的 Mayunkiki,已經是逼不得已的情況下將日語當成自己的母語,如果還不得不說英語,對她來說是再一次的剝奪,將日語從她手上剝奪之後,那她會是誰。我想這是她為什麼堅持不講英文的原因之一吧。

語言跟自我認同有著緊密地連結。

透過語言學習到知識、文化,使用語言進行意思溝通,也因為語言能產生跟他人的共鳴,透過他人也才更能認識自己是誰。

語言不只是溝通的工具、生存的手段,更是歷史、文化的載體。

語言乘載該語言獨有的文法跟用語,不僅如此,像是俚語更是帶有濃厚的文化色彩。因此當一種語言消失時,使用該語言的人們的文化、風俗可能會慢慢消失在世界上。

而語言跟文化之間的關係是這麼的緊密,卻也形成了限制。

對我而言,語言是囚禁想法的牢籠。

語言是想法的限制,當語言將想法捕捉下來,就被丟入語言的文法、詞彙中,被迫用集體共識想像中的樣子呈現,如果不這樣,語言就無法達成溝通的目的。

語言是不自由的。

愈是想要用語言來溝通,就愈容易被語言的規定所限制,被語言化的想法是不自由的存在。

會有這種被限制的感覺,特別是在我能熟練使用第二外語之後產生的。

當日語也變成我的主要語言時,會礙於日語的語感與表現形式,只能將我的想法轉換成日語特有的形式做表達,也就是說如果用中文的方式講日語,那日語就不成立,也無法被日語者所理解。

會說中文、英文、日語、台語,看似自由、能說很多語言,但其實是最不自由的。

當我習慣各種語言中的文法時,就被制約的更嚴重,也會被迫使用該語言文化的表達方式,讓我在不同語言裡的個性都是不一樣的。

講日語的我、講中文的我、講英語的我,真的是同一個人嗎?

透過語言也讓我感受人的多元性,這麼多不同個性、想法的我,竟然共存在同一個軀體、一個靈魂裡,那我又怎麼可能用有限的語言來表述我是誰。

如同這場展覽的藝術家南雲麻衣所說的,不強迫自己選擇哪一個語言,而是自由自在的游離在不同語言之間,未嘗不是一種身分認同。

我選擇用不同的語言溝通,選擇自己不只隸屬於一種語言,這樣的身分認同是不是也能被認同呢。




raw-image


五位藝術家跟其作品的簡單說明

ユニ・ホン・シャープ(Yuni Hong Charpe)

Yuni Hong Charpe 目前是居在在法國的日本人,這次展示了兩件作品,一個是《RÉPÈTE | リピート》,一個是《Still on our tongues》。

《Still on our tongues》取材自法國布列塔尼地區和二戰後的沖繩,二戰後的沖繩為了讓當地人習慣講官方日語,而非沖繩方言,因而有了一個名為「方言札」的產物。

「方言札」指的是當講出方言而非官方語言時,就會把這個牌子掛在此人身上,作為一種當眾羞辱的手段。日據時代、國民政府遷台時推動國語政策都有類似的作法,這個牌子也被稱作為「掛狗牌」。

不僅是在日本、台灣地區有過這樣的方言禁止政策,在法國布列塔尼地區也曾經有過,因此Yuni Hong Charpe 才以此為題創作出《Still on our tongues》。

マユンキキ(Mayunkiki)

Mayunkiki 出生於北海道,屬於北日本的愛奴族人,目前主要透過影片作品、裝置、表演來探索.表達現在社會中愛奴族的身分認同。

展出的是《イタカㇱ》(Itak=as )的作品,這個名稱在愛努語中意為「(不包括聽者)我們說」,這件作品由兩個關於語言對話的影像作品以及 Mayunkiki 的安全空間組成。

Mayunkiki 的安全空間也就是她本人的房間,展場內個一個小房間內布置成 Mayunkiki 的房間,裡面放滿了她的物品,讓觀看的人可以充分認識 Mayunkiki,感受 Mayunkiki 的氣場。

也許我們會不知不覺地放大愛奴族的存在意義,狹隘的只能用愛奴族這個觀點看 Mayunkiki 或者其他愛奴族人,因此凸顯出愛奴族的多種面向,破除刻板印象是 Mayunkiki 持續傳播的訊息。

南雲麻衣(Mai Nagumo)

南雲麻衣的作品是由三段影像組成的裝置藝術《母語の外で旅をする》(游離在母語之外)。

南雲麻衣是在三歲半時失去聽力,七歲時進行了人工耳蝸植入手術,自此以口語日語為母語成長,而今日她認同自己是一位以日本手語為第一語言的聾人。 因為能同時能講日語(聲音)跟使用手語(視覺),常常被詢問哪一個語言才是她的母語時,她有過掙扎、迷惘,而現在她選擇在口語與手語之間擺盪,不要求自己「只能」隸屬於哪一個語言。

《母語の外で旅をする》呈現了她的生活日常,隨著溝通對象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語言,游離在不同語言之間的她就是真實的她。

新井英夫(Hideo ARAI)

新井英夫是身體演奏家,透過肢體來表達他的思想,也開設了面對障礙、高齡或生活困難中,難以用言語或活動身體的人士們的身體表達工作坊。

展出的作品是《傾聽身體的聲音》,為了讓人們能夠學習傾聽微弱的聲音,進而意識到更多身體的細微動作。因此,展場上放了許多道具,讓觀眾可以使用道具、跟隨著指示發出各式各樣的聲音,或者各種肢體形狀,再從其中學習到這也是一種語言、一種溝通。

而新井英夫更是透過即興舞蹈影片來撰寫自己的日記,每一篇日記都是一串美麗的舞蹈。

金仁淑(KIM Insook)

金仁淑是出生於大阪府的藝術家, 赴韓國留學後在首爾居住了15年,如今在首爾和東京兩地之間往返。

展出的作品有兩項,一個是影像裝置作品《Eye to Eye》(是2024年木村伊兵衛写真賞的受獎作品),展示了滋賀縣的巴西學校 Colégio Sant ‘ ana 學校的孩子們,另一個則是她前往巴西把自己跟Colégio Sant ‘ ana 學校學生共同創作的畫冊送給Colégio Sant ‘ ana 的畢業生。

這群來自巴西的孩子並不會說日語,也鮮少有機會與當地日本人交流,因為金仁淑的這項專案,讓巴西的孩子有了跟日本人深入交流的機會,而這段交流的過程被呈現在《Eye to Eye》。


祝福每一位 Slowly But Surely 慢行者都能認識語言的有限與無限,語言會限制我們的想像,但我們也不一定只能依靠一種語言表達,講其他外語、方言、肢體、影像、音樂,何嘗不是一種語言。




展覽心得文章



資料來源

關於文章的轉載:授權網友非營利的轉載利用,請保留完整授權資訊,禁止刪改文章內容,並且標註來源、作者、文章網址。

Hi,我是 Pini|品尼
感謝你的收看。如果喜歡今天的內容,請大力拍手/按🧡,也可以留言跟我交流。

❚ 對緩緩前行計畫有任何想法、問題、或者分享你的故事,都可以透過這個表單私密留言給我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杏櫻子-avatar-img
2024/08/18
這個展覽傳達的意涵好深刻,而且很有共鳴,謝謝分享~
pini-avatar-img
發文者
2024/08/19
杏櫻子 謝謝妳的留言🧡這個展真的很深入的探討,讓人看展的時候會不由自主地思考。也讓我反覆思考,究竟是語言塑造了我的想法、還是我的想法主導了語言。這場語言的展覽也對妳起了共鳴,真的是太好了😊
avatar-img
Slowly But Surely. 緩緩前行計劃
14會員
19內容數
一本書、一部影劇,抑或是一場關係、一句話,都帶上好奇心,細細品味其中的故事、想法與文化,悠長且緩慢地書寫,每次靈魂躁動的軌跡。即使速度不快,卻存在著。歡迎加入慢行者行列,一起漫步人生,為每個小里程碑而歡呼。這一個關於#生活#人生#工作#活著這件事的部落格。
2025/01/21
從台灣到日本,我在語言與身份之間尋找平衡。日語不等於日本人,中文不等於中國人,那語言是誰的?使用語言的我又是誰?
Thumbnail
2025/01/21
從台灣到日本,我在語言與身份之間尋找平衡。日語不等於日本人,中文不等於中國人,那語言是誰的?使用語言的我又是誰?
Thumbnail
2024/08/20
在山梨縣度過的三天,首次與伴侶的母親深入相處,感受70歲婆婆的理想生活方式。這篇文章分享與婆婆相處的點滴,以及對長輩如何自主選擇生活方式的深刻反思。希望每個人的家長都能自由自在地掌握人生。
Thumbnail
2024/08/20
在山梨縣度過的三天,首次與伴侶的母親深入相處,感受70歲婆婆的理想生活方式。這篇文章分享與婆婆相處的點滴,以及對長輩如何自主選擇生活方式的深刻反思。希望每個人的家長都能自由自在地掌握人生。
Thumbnail
2024/08/18
京都旅行的隨興分享,從試穿獨特婚紗到參觀細見美術館與京瓷美術館,再到欣賞下鴨神社的流鏑馬神事。跟我一起用京都的文化魅力迎接即將到來的夏日吧!
Thumbnail
2024/08/18
京都旅行的隨興分享,從試穿獨特婚紗到參觀細見美術館與京瓷美術館,再到欣賞下鴨神社的流鏑馬神事。跟我一起用京都的文化魅力迎接即將到來的夏日吧!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詩書蘊雅真・連勝彥書藝展】 話說所有藝術中,最不懂的就是書法。 因為不懂書法,所以純感受。
Thumbnail
【詩書蘊雅真・連勝彥書藝展】 話說所有藝術中,最不懂的就是書法。 因為不懂書法,所以純感受。
Thumbnail
【它,變成什麼樣?】 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109年進修學士班班展。 官網簡介如下: 「它」意味著我們每一位藝術家的個性、特質。在現代多元的的生活鏈裡每個人的背景、際遇、心情、想法都有著自身的獨特性,透過在學院的磨練與生活的累積,將作品以個性化的方式加以表現;作品的展出規劃,我們主張空間與觀賞人共同感
Thumbnail
【它,變成什麼樣?】 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109年進修學士班班展。 官網簡介如下: 「它」意味著我們每一位藝術家的個性、特質。在現代多元的的生活鏈裡每個人的背景、際遇、心情、想法都有著自身的獨特性,透過在學院的磨練與生活的累積,將作品以個性化的方式加以表現;作品的展出規劃,我們主張空間與觀賞人共同感
Thumbnail
★俗話說「西洋鍍金,東洋鍍銀」。西方世界的強盛你一定不陌生,但同樣身為東方國家的日本,是如何脫亞入歐,成為與歐美齊名的亞洲強國?若想了解箇中緣由,從東洋美學談起,似乎是個不錯的切入點。
Thumbnail
★俗話說「西洋鍍金,東洋鍍銀」。西方世界的強盛你一定不陌生,但同樣身為東方國家的日本,是如何脫亞入歐,成為與歐美齊名的亞洲強國?若想了解箇中緣由,從東洋美學談起,似乎是個不錯的切入點。
Thumbnail
【觀象・擬真・李憶含書畫藝術創作展】 簡單的提問:藝術需要看懂嗎?看得懂才叫藝術嗎? 觀看此展,答案可能因人而異。 個人在觀看此展時,就聽到身旁出現三種回應。 哪三種? 1.到底在畫什麼,看不懂。 2.好深奧喔,真的越看越有意思。 3.管他在畫什麼,很適合當背景拍紀念照。 關於展覽,官網的介紹如下:
Thumbnail
【觀象・擬真・李憶含書畫藝術創作展】 簡單的提問:藝術需要看懂嗎?看得懂才叫藝術嗎? 觀看此展,答案可能因人而異。 個人在觀看此展時,就聽到身旁出現三種回應。 哪三種? 1.到底在畫什麼,看不懂。 2.好深奧喔,真的越看越有意思。 3.管他在畫什麼,很適合當背景拍紀念照。 關於展覽,官網的介紹如下:
Thumbnail
【自由是ˍ・2022台北國際藝術村文化平權計畫聯展】 自由是什麼? 簡單的提問,無數種可能的回答。 對此次參展的兩位藝術家江品萱、張猷琛而言,起因於本身經驗的創作,讓他們看到了多元文化社會裡那些隱形、邊緣化的簡單需求。 藉由眼疾患者、聽障者的經驗,以及身障者的視角,透過視野、聽覺的轉換,探索理解、包
Thumbnail
【自由是ˍ・2022台北國際藝術村文化平權計畫聯展】 自由是什麼? 簡單的提問,無數種可能的回答。 對此次參展的兩位藝術家江品萱、張猷琛而言,起因於本身經驗的創作,讓他們看到了多元文化社會裡那些隱形、邊緣化的簡單需求。 藉由眼疾患者、聽障者的經驗,以及身障者的視角,透過視野、聽覺的轉換,探索理解、包
Thumbnail
種種,都是語彙 擴展的視野 一個用耳朵在看視覺作品的人,不僅只是觀看作品。同時,產出許多自我對話與思考。
Thumbnail
種種,都是語彙 擴展的視野 一個用耳朵在看視覺作品的人,不僅只是觀看作品。同時,產出許多自我對話與思考。
Thumbnail
即使我們渺小怪異得無人能懂,但盡全力伸展碰撞發出聲音,留下痕跡也許就能彼此體解。而讓人與人之間的觀念誤差具現,並得以試著溝通,大概就是文字和藝術的意義吧。
Thumbnail
即使我們渺小怪異得無人能懂,但盡全力伸展碰撞發出聲音,留下痕跡也許就能彼此體解。而讓人與人之間的觀念誤差具現,並得以試著溝通,大概就是文字和藝術的意義吧。
Thumbnail
在過去一年半左右的寫作歷程中,我在五百多篇的英日文教學文章之間翻滾,摸索著試圖描繪出自己的理想圖,我想寫切入點和別人不同的內容,嘗試過幾個不同主題(搶救怪怪英文、文筆補充錠、這句話怎麼說、作品推薦等等)。春節長假是個很好的沉思時機,我給自己找到了具有深刻意義的定位。
Thumbnail
在過去一年半左右的寫作歷程中,我在五百多篇的英日文教學文章之間翻滾,摸索著試圖描繪出自己的理想圖,我想寫切入點和別人不同的內容,嘗試過幾個不同主題(搶救怪怪英文、文筆補充錠、這句話怎麼說、作品推薦等等)。春節長假是個很好的沉思時機,我給自己找到了具有深刻意義的定位。
Thumbnail
翻譯所產生的能耗。言語所無法清晰表達的思想 「翻譯」這個詞彙,讓人聯想到從一個語言轉換到另一個語言,藉由這樣的轉換來達成讓彼此了解對方的意思。我們日常生活中仍然存在這一個自古以來,人們為了瞭解與接觸不同文化時的行為。而如今,翻譯機的技術已經越趨成熟,我們得以跨過不同語言的高牆,跟不同時間地點的人聯
Thumbnail
翻譯所產生的能耗。言語所無法清晰表達的思想 「翻譯」這個詞彙,讓人聯想到從一個語言轉換到另一個語言,藉由這樣的轉換來達成讓彼此了解對方的意思。我們日常生活中仍然存在這一個自古以來,人們為了瞭解與接觸不同文化時的行為。而如今,翻譯機的技術已經越趨成熟,我們得以跨過不同語言的高牆,跟不同時間地點的人聯
Thumbnail
以往,多數人僅在候選人辯論等電視節目中才看過手語翻譯畫面,而本次臺北數位藝術節的聽障導覽,讓許多參展觀眾第一次近距離看到真人手語翻譯員,在現場以手語為聽障者進行作品翻譯,引發許多新奇與好奇的想像空間。
Thumbnail
以往,多數人僅在候選人辯論等電視節目中才看過手語翻譯畫面,而本次臺北數位藝術節的聽障導覽,讓許多參展觀眾第一次近距離看到真人手語翻譯員,在現場以手語為聽障者進行作品翻譯,引發許多新奇與好奇的想像空間。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