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看展心得|無法被翻譯的我的語言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Hi,Slow Walkers !

今年的夏天做了好多事情,首先想先分享的是這場展覽『翻訳できない わたしの言葉』,策展的方向非常有趣,參與的藝術家的作品都十分有特色,但卻很和諧的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共通主題性的展,對於能做到這件事的策展單位萬分敬佩!

這個展的內容稍微艱澀,但仍然很值得一看。看展當天除了大人之外,也有不少老師帶著小朋友前來。對於思考自己是誰、他人是誰,我們之間的同與不同,都有很大的幫助。

請跟著我的文章一起了解這場展覽,以及我的心得吧。


raw-image


無法被翻譯的我的語言(翻訳できない わたしの言葉)

光是寫下這個標題就讓我萬分彆扭!

在我所知的詞彙、文法中,竟然找不到最合適的中文來呈現這個展覽名稱,真是太慚愧了。

『翻訳できない わたしの言葉』這場展從2024年4月18日到7月7日在東京都現代美術館展出,也是該展館自行策畫的展覽。

展覽的主題在探討單一語言社會中存在的個體語言差異,鼓勵參觀者探索語言如何塑造個人身份和對文化的理解。

同樣都是日語,每個人是怎麼使用日語,以及怎麼看待日語。

是會認為講普通日語比較自在,還是講自己的方言比較能夠表達自己的心情,然而不論是哪一種,最終都會回到身分認同的問題,認為自己是誰,歸屬於那裡。

換成台灣社會來講,也就是雖然我們都講中文,但不同背景、出身地的人是怎麼看待中文。

以台語為母語的人,會認為講中文比較能表達自己還是台語?

或者原住民、客家人等,他們會認為哪個語言才更貼近自己?在哪個語言裡,最能活出自己?

也或者像我這樣,除了母語之外,還擅長第二外語的人(我的狀況是日語),在不同語言之間,怎麼確認自我認同與歸屬,怎麼看待自己的母語與第二外語。

這場展覽由五個藝術家所組成,分別有ユニ・ホン・シャープ(Yuni Hong Charpe)、マユンキキ(Mayunkiki)、南雲麻衣(Mai Nagumo)、新井英夫(Hideo ARAI)、金仁淑(Kim In-Sook),每個人的背景、生理狀況不一,對於語言的定義有各自的詮釋。

這場展覽的範圍非常廣,不僅是日語跟外語的對照、或是日語跟原住民語言的對照,還有聲音語言跟視覺語言的認同感問題,以及不同年齡層、身體狀況下的語言使用,完全超脫了我對語言狹隘的認知。

本來就很苦惱的身份認同,也在這場展覽中有了新的觀點,但也更深刻的體認到語言跟文化之間緊密交織的關係。


我的語言是什麼?

Mayunkiki(其中一位展示的藝術家)的其中一個展示是她跟藝術翻譯家田村的對話,田村提到英語對她來說是一種武器,擅長使用英語、能用英語工作,絕對是職場上無往不利的優勢。

語言除了是表達想法的工具之外,還是一種生存手段。

英語是武器的想法在台灣很常見,在台灣的教育、職場裡,能說一口好英語是有絕對優勢,不僅會被投以羨慕的眼光,還能獲得較高的薪水。 會講英語就好像高人一等,連階層都跟一般人不一樣了。

而只能是英語,如果是其他外國語言,還不太能算的上是優勢,頂多被稱為興趣。

是什麼讓我們認為會說英語的人就是比較優秀的人?這樣的社會氛圍是怎麼來的?

即使面對這樣強勢的語言,Mayunkiki依舊選擇不講英語。

不是不會講英語,而是選擇不講英語。

不講英語是自己的權利,我們可以選擇透過第三者的翻譯來表達意見,這沒有優劣,只是選擇的不同。

Mayunkiki 是日本少數民族愛奴族(Ainu)的後裔,愛奴族過去曾受到日本主流社會的壓迫,導致愛努族被迫放棄自己的語言和文化,如今愛奴族人的母語已不在是愛奴語而是日語。

出身在這樣背景下的 Mayunkiki,已經是逼不得已的情況下將日語當成自己的母語,如果還不得不說英語,對她來說是再一次的剝奪,將日語從她手上剝奪之後,那她會是誰。我想這是她為什麼堅持不講英文的原因之一吧。

語言跟自我認同有著緊密地連結。

透過語言學習到知識、文化,使用語言進行意思溝通,也因為語言能產生跟他人的共鳴,透過他人也才更能認識自己是誰。

語言不只是溝通的工具、生存的手段,更是歷史、文化的載體。

語言乘載該語言獨有的文法跟用語,不僅如此,像是俚語更是帶有濃厚的文化色彩。因此當一種語言消失時,使用該語言的人們的文化、風俗可能會慢慢消失在世界上。

而語言跟文化之間的關係是這麼的緊密,卻也形成了限制。

對我而言,語言是囚禁想法的牢籠。

語言是想法的限制,當語言將想法捕捉下來,就被丟入語言的文法、詞彙中,被迫用集體共識想像中的樣子呈現,如果不這樣,語言就無法達成溝通的目的。

語言是不自由的。

愈是想要用語言來溝通,就愈容易被語言的規定所限制,被語言化的想法是不自由的存在。

會有這種被限制的感覺,特別是在我能熟練使用第二外語之後產生的。

當日語也變成我的主要語言時,會礙於日語的語感與表現形式,只能將我的想法轉換成日語特有的形式做表達,也就是說如果用中文的方式講日語,那日語就不成立,也無法被日語者所理解。

會說中文、英文、日語、台語,看似自由、能說很多語言,但其實是最不自由的。

當我習慣各種語言中的文法時,就被制約的更嚴重,也會被迫使用該語言文化的表達方式,讓我在不同語言裡的個性都是不一樣的。

講日語的我、講中文的我、講英語的我,真的是同一個人嗎?

透過語言也讓我感受人的多元性,這麼多不同個性、想法的我,竟然共存在同一個軀體、一個靈魂裡,那我又怎麼可能用有限的語言來表述我是誰。

如同這場展覽的藝術家南雲麻衣所說的,不強迫自己選擇哪一個語言,而是自由自在的游離在不同語言之間,未嘗不是一種身分認同。

我選擇用不同的語言溝通,選擇自己不只隸屬於一種語言,這樣的身分認同是不是也能被認同呢。




raw-image


五位藝術家跟其作品的簡單說明

ユニ・ホン・シャープ(Yuni Hong Charpe)

Yuni Hong Charpe 目前是居在在法國的日本人,這次展示了兩件作品,一個是《RÉPÈTE | リピート》,一個是《Still on our tongues》。

《Still on our tongues》取材自法國布列塔尼地區和二戰後的沖繩,二戰後的沖繩為了讓當地人習慣講官方日語,而非沖繩方言,因而有了一個名為「方言札」的產物。

「方言札」指的是當講出方言而非官方語言時,就會把這個牌子掛在此人身上,作為一種當眾羞辱的手段。日據時代、國民政府遷台時推動國語政策都有類似的作法,這個牌子也被稱作為「掛狗牌」。

不僅是在日本、台灣地區有過這樣的方言禁止政策,在法國布列塔尼地區也曾經有過,因此Yuni Hong Charpe 才以此為題創作出《Still on our tongues》。

マユンキキ(Mayunkiki)

Mayunkiki 出生於北海道,屬於北日本的愛奴族人,目前主要透過影片作品、裝置、表演來探索.表達現在社會中愛奴族的身分認同。

展出的是《イタカㇱ》(Itak=as )的作品,這個名稱在愛努語中意為「(不包括聽者)我們說」,這件作品由兩個關於語言對話的影像作品以及 Mayunkiki 的安全空間組成。

Mayunkiki 的安全空間也就是她本人的房間,展場內個一個小房間內布置成 Mayunkiki 的房間,裡面放滿了她的物品,讓觀看的人可以充分認識 Mayunkiki,感受 Mayunkiki 的氣場。

也許我們會不知不覺地放大愛奴族的存在意義,狹隘的只能用愛奴族這個觀點看 Mayunkiki 或者其他愛奴族人,因此凸顯出愛奴族的多種面向,破除刻板印象是 Mayunkiki 持續傳播的訊息。

南雲麻衣(Mai Nagumo)

南雲麻衣的作品是由三段影像組成的裝置藝術《母語の外で旅をする》(游離在母語之外)。

南雲麻衣是在三歲半時失去聽力,七歲時進行了人工耳蝸植入手術,自此以口語日語為母語成長,而今日她認同自己是一位以日本手語為第一語言的聾人。 因為能同時能講日語(聲音)跟使用手語(視覺),常常被詢問哪一個語言才是她的母語時,她有過掙扎、迷惘,而現在她選擇在口語與手語之間擺盪,不要求自己「只能」隸屬於哪一個語言。

《母語の外で旅をする》呈現了她的生活日常,隨著溝通對象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語言,游離在不同語言之間的她就是真實的她。

新井英夫(Hideo ARAI)

新井英夫是身體演奏家,透過肢體來表達他的思想,也開設了面對障礙、高齡或生活困難中,難以用言語或活動身體的人士們的身體表達工作坊。

展出的作品是《傾聽身體的聲音》,為了讓人們能夠學習傾聽微弱的聲音,進而意識到更多身體的細微動作。因此,展場上放了許多道具,讓觀眾可以使用道具、跟隨著指示發出各式各樣的聲音,或者各種肢體形狀,再從其中學習到這也是一種語言、一種溝通。

而新井英夫更是透過即興舞蹈影片來撰寫自己的日記,每一篇日記都是一串美麗的舞蹈。

金仁淑(KIM Insook)

金仁淑是出生於大阪府的藝術家, 赴韓國留學後在首爾居住了15年,如今在首爾和東京兩地之間往返。

展出的作品有兩項,一個是影像裝置作品《Eye to Eye》(是2024年木村伊兵衛写真賞的受獎作品),展示了滋賀縣的巴西學校 Colégio Sant ‘ ana 學校的孩子們,另一個則是她前往巴西把自己跟Colégio Sant ‘ ana 學校學生共同創作的畫冊送給Colégio Sant ‘ ana 的畢業生。

這群來自巴西的孩子並不會說日語,也鮮少有機會與當地日本人交流,因為金仁淑的這項專案,讓巴西的孩子有了跟日本人深入交流的機會,而這段交流的過程被呈現在《Eye to Eye》。


祝福每一位 Slowly But Surely 慢行者都能認識語言的有限與無限,語言會限制我們的想像,但我們也不一定只能依靠一種語言表達,講其他外語、方言、肢體、影像、音樂,何嘗不是一種語言。




展覽心得文章



資料來源

關於文章的轉載:授權網友非營利的轉載利用,請保留完整授權資訊,禁止刪改文章內容,並且標註來源、作者、文章網址。

Hi,我是 Pini|品尼
感謝你的收看。如果喜歡今天的內容,請大力拍手/按🧡,也可以留言跟我交流。

❚ 對緩緩前行計畫有任何想法、問題、或者分享你的故事,都可以透過這個表單私密留言給我

一本書、一部影劇,抑或是一場關係、一句話,都帶上好奇心,細細品味其中的故事、想法與文化,悠長且緩慢地書寫,每次靈魂躁動的軌跡。即使速度不快,卻存在著。歡迎加入慢行者行列,一起漫步人生,為每個小里程碑而歡呼。這一個關於#生活#人生#工作#活著這件事的部落格。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京都旅行的隨興分享,從試穿獨特婚紗到參觀細見美術館與京瓷美術館,再到欣賞下鴨神社的流鏑馬神事。跟我一起用京都的文化魅力迎接即將到來的夏日吧!
有一年沒有更新年度回顧,利用 2024 年的展望,總結過去一兩年的工作與生活心得。身為中小企業的二代,我在團隊合作、自我認同等議題上遭遇了不少挑戰。這篇年度回顧將分享我的成長歷程和面對的問題,以及如何在新的一年中做出改善。如果你也在團隊管理或自我認同上遇到困難,歡迎參考我的經驗,或許能給你一些啟發。
ChatGPT是個好用的 AI 幫手,但是它的回答就一定都是正確的嗎 ? 本篇文章分享日本 THE BIG ISSUE 雜誌中的ChatGPT文章以及它所探討的無家者刻板印象,最後分享我對於ChatGPT工具的使用想法。
Netflix 《相撲聖域》是一齣不良少年小瀨清(猿櫻)投入日本千年國技相撲的人生奮鬥故事(?)透過相撲聖域認識了相撲,也從猿櫻、猿谷與靜內身上看到風格迥異的力士人生。這篇文章分享我視角下的三位力士。跟傳統的英雄主角不同,猿櫻反叛、不受教,挑釁相撲傳統文化。反觀猿櫻,既定印象裡的英雄人格-猿谷經歷的
你是否也跟我一樣,常常為了未來而焦慮,總是心心念念著要未雨綢繆?我身處的社會教導的是眼光放遠,多替未來打算,我就是把這個教誨執行的太徹底,永遠只想著未來的事情,搞得關係緊張,生活不快樂。上完 MBTI 自我覺察活動坊之後,強烈的感受到什麼是活在當下、什麼是活在未來的差異,反思這個差異後,寫下這篇文字
探索自己的方式有很多,其中一種就是透過評量工具來認識自己。這次參加由Baiyan Global Consulting 創辦人暨執行長(Founder CEO) Sherry主講的MBTI工作坊,在雪力建立的安全場域內,正確的進行MBTI評量,認識最原始狀態的自己。本篇文章分享我為什麼想參加工作坊、工
京都旅行的隨興分享,從試穿獨特婚紗到參觀細見美術館與京瓷美術館,再到欣賞下鴨神社的流鏑馬神事。跟我一起用京都的文化魅力迎接即將到來的夏日吧!
有一年沒有更新年度回顧,利用 2024 年的展望,總結過去一兩年的工作與生活心得。身為中小企業的二代,我在團隊合作、自我認同等議題上遭遇了不少挑戰。這篇年度回顧將分享我的成長歷程和面對的問題,以及如何在新的一年中做出改善。如果你也在團隊管理或自我認同上遇到困難,歡迎參考我的經驗,或許能給你一些啟發。
ChatGPT是個好用的 AI 幫手,但是它的回答就一定都是正確的嗎 ? 本篇文章分享日本 THE BIG ISSUE 雜誌中的ChatGPT文章以及它所探討的無家者刻板印象,最後分享我對於ChatGPT工具的使用想法。
Netflix 《相撲聖域》是一齣不良少年小瀨清(猿櫻)投入日本千年國技相撲的人生奮鬥故事(?)透過相撲聖域認識了相撲,也從猿櫻、猿谷與靜內身上看到風格迥異的力士人生。這篇文章分享我視角下的三位力士。跟傳統的英雄主角不同,猿櫻反叛、不受教,挑釁相撲傳統文化。反觀猿櫻,既定印象裡的英雄人格-猿谷經歷的
你是否也跟我一樣,常常為了未來而焦慮,總是心心念念著要未雨綢繆?我身處的社會教導的是眼光放遠,多替未來打算,我就是把這個教誨執行的太徹底,永遠只想著未來的事情,搞得關係緊張,生活不快樂。上完 MBTI 自我覺察活動坊之後,強烈的感受到什麼是活在當下、什麼是活在未來的差異,反思這個差異後,寫下這篇文字
探索自己的方式有很多,其中一種就是透過評量工具來認識自己。這次參加由Baiyan Global Consulting 創辦人暨執行長(Founder CEO) Sherry主講的MBTI工作坊,在雪力建立的安全場域內,正確的進行MBTI評量,認識最原始狀態的自己。本篇文章分享我為什麼想參加工作坊、工
本篇參與的主題策展
[08/24–11/11]「在梵谷的藝術與靈魂中洞察到光的人文美學」看到色彩的極緻、筆觸的魔術,與豐沛的情感。
這篇文章分享了我在阿姆斯特丹 - 梵谷博物館的觀展體驗,包括對作品的感受與博物館的策展設計。這裡充滿了藝術的故事,無論是喜愛梵谷的藝術迷,還是單純想要了解更多文化的旅客,都能在這裡找到靈感,看完也會很動容! 阿姆斯特丹有一個都市傳說:去梵谷博物館絕對不要醒著進
[08/24–11/11]「在梵谷的藝術與靈魂中洞察到光的人文美學」看到色彩的極緻、筆觸的魔術,與豐沛的情感。
這篇文章分享了我在阿姆斯特丹 - 梵谷博物館的觀展體驗,包括對作品的感受與博物館的策展設計。這裡充滿了藝術的故事,無論是喜愛梵谷的藝術迷,還是單純想要了解更多文化的旅客,都能在這裡找到靈感,看完也會很動容! 阿姆斯特丹有一個都市傳說:去梵谷博物館絕對不要醒著進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Tate Modern典藏大展! 《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於高雄市立美術館堂堂登場! 位於二樓的《青春印記》,同樣不容錯過喔。
Thumbnail
台南藝文展覽意外帶來的啟發。從迷茫到領悟——這大概會是一個反覆的過程。能遇到拉回自我,重新提點自己的時刻,都能成為每一次推進自己的力量。遇見《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韓國藝術家Noma個展《希望滿懷》、《身體山島BODY ISLAND》關於手的複合媒材雕塑展。
Thumbnail
中途我突然理清楚這個展覽搞的是甚麼藝術了...「與一眾創作者的思維共建」即屬於 Collaborative curatorial practices... 參與式藝術體驗... 對於觀眾培養,從人文關懷層面培養藝術或藝團跟觀眾的需求關係所構成的社區文化,或是更深層的哲學上「觀者的存在」的影響...
Thumbnail
臺南藝術展覽提供了精緻的美術作品,讓人深刻體會到畫作、畫框各有各的美,與自己的認真與定位,成長的認知。
Thumbnail
雖然人們常說言詞是心靈的鏡子,但對我來說,我的心彷彿是洗澡後的鏡子,始終模糊不清。中文是我的第二語言,儘管學了十年還是不善於交談。雖然我希望能像母語日語一樣流利地使用,但也感受到一些限制帶來的好處。至少希望在中文文章中,能夠如拂鏡一樣,清晰地反映出心中的世界。
Thumbnail
這場真的是期待很久且去過以後除了抱怨人太多外都一致好評的展覽。 身為藝術門外漢的我也一度懷疑這些畫真的有這麼好看嗎?卻沒想到去過以後,有非常多的想法跟感動想要記錄下來。
Thumbnail
在這個忙碌的世界中,透過旅行來尋找真正渴望的東西。在首爾博物館的感悟和旅行的體驗中,作者分享了對旅行的回憶、突破和觀察。通過對比不同國家的文化和風俗,作者思考了臺灣的全球化和文化定位問題。
Thumbnail
臺北雙年展的「小世界」是一場讓人深思的藝術之旅,除了聚焦於不同世界文化的差異,還描繪了一種類似「小確幸」的感覺,藝術家運用了「微觀」和「封閉生態圈的創造邏輯」兩大手法,展覽中的作品令人感觸良多。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藝術家在印製自己畫作時的經驗和挑戰,包括不同的印刷方案和顏色選擇。作者分享了在參加活動後的思考和自我探索,並且表達了對於創作和印製的看法。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Tate Modern典藏大展! 《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於高雄市立美術館堂堂登場! 位於二樓的《青春印記》,同樣不容錯過喔。
Thumbnail
台南藝文展覽意外帶來的啟發。從迷茫到領悟——這大概會是一個反覆的過程。能遇到拉回自我,重新提點自己的時刻,都能成為每一次推進自己的力量。遇見《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韓國藝術家Noma個展《希望滿懷》、《身體山島BODY ISLAND》關於手的複合媒材雕塑展。
Thumbnail
中途我突然理清楚這個展覽搞的是甚麼藝術了...「與一眾創作者的思維共建」即屬於 Collaborative curatorial practices... 參與式藝術體驗... 對於觀眾培養,從人文關懷層面培養藝術或藝團跟觀眾的需求關係所構成的社區文化,或是更深層的哲學上「觀者的存在」的影響...
Thumbnail
臺南藝術展覽提供了精緻的美術作品,讓人深刻體會到畫作、畫框各有各的美,與自己的認真與定位,成長的認知。
Thumbnail
雖然人們常說言詞是心靈的鏡子,但對我來說,我的心彷彿是洗澡後的鏡子,始終模糊不清。中文是我的第二語言,儘管學了十年還是不善於交談。雖然我希望能像母語日語一樣流利地使用,但也感受到一些限制帶來的好處。至少希望在中文文章中,能夠如拂鏡一樣,清晰地反映出心中的世界。
Thumbnail
這場真的是期待很久且去過以後除了抱怨人太多外都一致好評的展覽。 身為藝術門外漢的我也一度懷疑這些畫真的有這麼好看嗎?卻沒想到去過以後,有非常多的想法跟感動想要記錄下來。
Thumbnail
在這個忙碌的世界中,透過旅行來尋找真正渴望的東西。在首爾博物館的感悟和旅行的體驗中,作者分享了對旅行的回憶、突破和觀察。通過對比不同國家的文化和風俗,作者思考了臺灣的全球化和文化定位問題。
Thumbnail
臺北雙年展的「小世界」是一場讓人深思的藝術之旅,除了聚焦於不同世界文化的差異,還描繪了一種類似「小確幸」的感覺,藝術家運用了「微觀」和「封閉生態圈的創造邏輯」兩大手法,展覽中的作品令人感觸良多。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藝術家在印製自己畫作時的經驗和挑戰,包括不同的印刷方案和顏色選擇。作者分享了在參加活動後的思考和自我探索,並且表達了對於創作和印製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