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漢語的邏輯結構 090

上古漢語的邏輯結構 090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raw-image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 2.3.1 也

四﹕比較複雜的例句 - 2

Ya7 的複雜性來自類似的結構。根據我們的觀點,Ya7 可輕鬆地做如下解析﹕

raw-image

[現代漢語翻譯﹕孟賁被殺,原因在於他的勇武。]

「孟賁之殺」可歸屬為 np (noun phrase: 名詞短語),但為了方便,我們給它一個 n,因此「其勇也」必然屬於 s/n

「孟賁之殺」和「其勇」都不是終端符,因此前者可以分解為「孟賁」和「之殺」兩個成份,而後者可以分解為「其」和「勇」兩個成份。「孟賁」明顯屬於 n,所以必須給「之殺」指派語構型 n/n。如果「勇」字屬於 n,我們有

raw-image

按我們的觀點,「也」字屬函子,那麼要分析「其勇」並不困難。

首先,「其勇」明顯屬於 n,因為「勇」字屬於 n,而「其」字是個代詞,用來修飾「勇」字,因此屬於 n/n

我們現在碰到的問題是「勇」字屬於基本型,但它佔據的卻是個函子的位置。

但組合範疇語法 (combinatory categorial grammar) 早已解決了這個問題,而解決的辦法稱為升型 (type-raising),即把論元提升為函子。

以「勇 (其)」為例,如果我們都同意「勇」字屬於 及「其」字屬於 n/的話我們同樣可以給「勇」字指派語構型  n/(n/n)﹕

raw-image

讀者應該留意到,這裏說的升型處理其實就是我們在 2.3.1_16 - 2.3.1_20 說的「任一的語構型都可以有多階解析」現象,即升型之所以能夠成立在於它根本沒有改變我們最初的指派內容,而所謂的「最初的指派內容」就是一階語構型指派。一階語構型指派就是語言使用者對其所使用的語言的直覺性理解。

回到 Ya7.4,如果我們同意「其勇」屬於語構型 n —— 加了修飾語的名詞仍然是個名詞,而我們亦決定了給「其」字指派 n/n,並且給「勇」字指派 n﹔餘下的便只是一個域程界定的問題。

這個深具透視力的見解完全可以追溯至弗雷格的《概念文字》。

__________

待續

avatar-img
sen的沙龍
9會員
383內容數
我們這裡談兩個東西: 哲學和邏輯,以及與哲學和邏輯相關的東西。 首先開設的房間是《綁架愛麗絲 之 地下邏輯》。 隨後將陸續開設《綁架愛麗絲 之 鏡像語言》和《上古漢語的邏輯結構》。 聯絡作者﹕[email protected]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se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3.1 也 四﹕比較複雜的例句 - 1 其它的例句比較複雜,但有同樣明顯的函子/論元結構。 下一個例子是 Ya6。 表面上,Ya6 的結構因為一個「故」字而變得略為複雜,實則不然。使用「故」字的基本語式是「S1,故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3.1 也 三﹕再探之五 有了前貼的背景,Ya2.2 可作如下解析和推導﹕ 根據這個處理,Ya2 的函子/論元結構是明顯的﹕ 如上述觀點及分析正確,上古漢語的語構結構是直截了當的,即在其函子/論元結構之下,各論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3.1 也 三﹕再探之四 讓我們研究另一例句。 Ya2 的結構多重複,正好演示出函子/論元結構的普遍性。 Ya2 原句寫作「閔子侍側,誾誾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 其中的第二和第三段俱屬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3.1 也 三﹕再探之二 Ya1 是一個有趣的例子。 「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 這幾個句子意義不明。一說解曰﹕先學習禮樂而後再做官的是鄉野人士,先做官而後再學習禮樂的是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3.1 也 三﹕再探之一 在我們選用的眾多例子中,Ya4﹑Ya5﹑Ya8﹑Ya13﹑Ya14﹑Ya15﹑Ya18﹑Ya19 等最能呈現「也」字的語構功能及上古漢語句式中的函子/論元結構。我們可以把這些例句分別改寫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3.1 也 二﹕小結 在前面初步的探索中,Ya3 的解析策略有三,可總括如下﹕ 首先,我們反對王力的觀點,即「也」字的語構功能是煞句。原因有三個。 一,將字用作標點符號 (本例將「也」字用作句號) 是非常笨拙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3.1 也 四﹕比較複雜的例句 - 1 其它的例句比較複雜,但有同樣明顯的函子/論元結構。 下一個例子是 Ya6。 表面上,Ya6 的結構因為一個「故」字而變得略為複雜,實則不然。使用「故」字的基本語式是「S1,故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3.1 也 三﹕再探之五 有了前貼的背景,Ya2.2 可作如下解析和推導﹕ 根據這個處理,Ya2 的函子/論元結構是明顯的﹕ 如上述觀點及分析正確,上古漢語的語構結構是直截了當的,即在其函子/論元結構之下,各論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3.1 也 三﹕再探之四 讓我們研究另一例句。 Ya2 的結構多重複,正好演示出函子/論元結構的普遍性。 Ya2 原句寫作「閔子侍側,誾誾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 其中的第二和第三段俱屬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3.1 也 三﹕再探之二 Ya1 是一個有趣的例子。 「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 這幾個句子意義不明。一說解曰﹕先學習禮樂而後再做官的是鄉野人士,先做官而後再學習禮樂的是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3.1 也 三﹕再探之一 在我們選用的眾多例子中,Ya4﹑Ya5﹑Ya8﹑Ya13﹑Ya14﹑Ya15﹑Ya18﹑Ya19 等最能呈現「也」字的語構功能及上古漢語句式中的函子/論元結構。我們可以把這些例句分別改寫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3.1 也 二﹕小結 在前面初步的探索中,Ya3 的解析策略有三,可總括如下﹕ 首先,我們反對王力的觀點,即「也」字的語構功能是煞句。原因有三個。 一,將字用作標點符號 (本例將「也」字用作句號) 是非常笨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