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七月】高美篇(上)--觀展心得: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觀展心得

去高美館看展,說來這真是個意外的收穫。正如我上篇所說是為了南下找行李。 花了200看完全館的感想是票超所值,進入展間我的想法是:「哇! 都係大佬啫。」。美中不足是冷氣太冷,當天沒帶薄外套早早的出來了🤣


🎈〈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


關於主題

19世紀世藝術圈面貌的一大節點。

攝影術誕生,攝影定格時間,捕捉一切。面對洶湧如潮的科技來襲,寫實繪畫比不過攝影,藝術吹起#繪畫已死的聲音。於是,藝術家透過過不同方式尋求繪畫的新可能,繪畫流派從線性開始分岔,畢卡索、培根、佛洛伊德等在各個分支上開花。藝術家追求繪畫表現,藝術長成普通人看不懂的抽象境界。

到高美看《瞬間》之前不久,先看過奇美的拉斐爾那檔展覽,因此有一種明顯過渡感受。很清楚地從文藝復興一路到19世紀之後,看到不同時期的藝術面貌。

而這檔展覽放在2024的當下,似乎又指向現在AI的衝擊。

你們覺得AI會取代繪畫嗎?


有印象的作品......

raw-image

說到這個應該是杉本博司。這是我第一次看到杉本的攝影作品,最初知道這位攝影家是從作家蔣亞妮的文字裡—當桑塔格遇見杉本博司。但親臨之前我對這兩位都完全不熟,憑著文字寥寥側寫他的形象。 直到親眼見到杉本博司的海,生命或許被分成兩半?

raw-image


黑白一片,茫茫。

展場有心地將杉本博司的作品集合在展場的凹型區塊,像是三扇海景窗戶。去掉顏色,模糊交界,除了永恆,剎以為站在陰陽交界處之前。

站得更近,漾起水波......



🎈黃法誠〈與風景的距離〉


應該是探討人與自然的關係。水墨筆法的山讓我想到中國寫意古人重視天人合一的觀念以及胸有成竹以心御筆的繪畫觀,畫面穿插現代人妄圖控制自然而發明的山形擋土牆形成好笑的對比。

以前人們敬畏自然,現在的人以為人定勝天。陸地上幾乎充斥著人的足跡,自然不斷地被打擾,景色被切成變成一塊塊風景區、森林遊樂場等,或因某個少見的自然景觀(如:地熱谷、玄武岩等)而有大批人馬上山朝聖。

人類還真是無處不在~


其他也有看到的展

🎈〈多元史觀特藏二部曲:南方作為衝撞之所〉
🎈〈青春印記:龔玉葉與她的畫家朋友們〉
🎈〈流於形式—梁任宏個展(1999-2024)〉



avatar-img
2會員
13內容數
江海生隨手寫幾筆,閒來無事打發時。 喝茶看書聊生活,樂享平凡小日子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好好過日子 的其他內容
七月的我不著家,幾乎都在外跑,給自己安排了快半月的文藝之旅。這篇要來分享奇美博物館《從拉斐爾到梵谷》的觀展體驗。伴隨著人潮,我思考著當代人與藝術的距離,博物館的教育使命與現場觀摩的意義。這段旅程成為了我對美術鑑賞的複習與再思考,留下深刻的印象與疑問。
臺北美術獎是臺灣藝術圈的重大賽事之一,入選作品可以獨立一個展間展覽,因此這次的作品藝術家可以在空間上有所發揮。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北美獎的一些展出作品,並分享了作者的個人感受和觀點。
七月的我不著家,幾乎都在外跑,給自己安排了快半月的文藝之旅。這篇要來分享奇美博物館《從拉斐爾到梵谷》的觀展體驗。伴隨著人潮,我思考著當代人與藝術的距離,博物館的教育使命與現場觀摩的意義。這段旅程成為了我對美術鑑賞的複習與再思考,留下深刻的印象與疑問。
臺北美術獎是臺灣藝術圈的重大賽事之一,入選作品可以獨立一個展間展覽,因此這次的作品藝術家可以在空間上有所發揮。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北美獎的一些展出作品,並分享了作者的個人感受和觀點。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Hi 我是 VK~ 在 8 月底寫完〈探索 AI 時代的知識革命:NotebookLM 如何顛覆學習和創作流程?〉後,有機會在 INSIDE POSSIBE 分享兩次「和 NotebookLM 協作如何改變我學習和創作」的主題,剛好最近也有在許多地方聊到關於 NotebookLM 等 AI 工具
Thumbnail
這是張老師的第三本書,我想前二本應該也有很多朋友們都有讀過,我想絕對是受益良多,而這次在書名上就直接點出,著重在從投資的角度來切入
Thumbnail
好久沒有去看畫展了,剛好在社群軟體上看到奇美博物館的宣傳,特展「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匯聚50位重要西洋藝術大師所創作的52件國寶級畫作,看了介紹,非常心動,決定找時間去看看。
Thumbnail
第一天在高美館就從9:30開館,直到5:30閉館才離開,大半時間都在看「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最後一個小時才發現二樓的展覽「青春印記:收藏家龔玉葉與她的畫家朋友們」,但以我們仨看展的仔細勁,根本看不完。
Thumbnail
今年南臺灣藝術界的兩大展覽,大概就是奇美博物館的《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和高雄美術館的《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難得擁有地緣優勢,當然必須把兩者都收集起來。 《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不同於奇美博物館的展覽,這場展覽的展品是多是所謂近現代的作品,如副標所示,除了傳統油畫外,更橫
Thumbnail
此次展覽的特色? 泰德現代美術館睽違六年再次移師高雄美術館,並與國巨基金會聯合展出。 展品多是20世紀初到近年的作品,而展品不全以傳統繪畫呈現,而有攝影、樹皮和網路印刷技術等不同風格來呈現創作者的表述。 本展援引蘇珊.桑塔格之語:「畫家創造世界,攝影師揭露世界。」來提示近代藝術史中兩者重要的動
Thumbnail
Tate Modern典藏大展! 《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於高雄市立美術館堂堂登場! 位於二樓的《青春印記》,同樣不容錯過喔。
Thumbnail
高雄市立美術館《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即將開展,這次將展出:大衛.霍克尼、畢卡索、安迪沃荷、法蘭西斯·培根、杉本博司等多位 20 世紀重量級現當代藝術家的繪畫與攝影作品...
Thumbnail
臺南藝術展覽提供了精緻的美術作品,讓人深刻體會到畫作、畫框各有各的美,與自己的認真與定位,成長的認知。
Thumbnail
在這個忙碌的世界中,透過旅行來尋找真正渴望的東西。在首爾博物館的感悟和旅行的體驗中,作者分享了對旅行的回憶、突破和觀察。通過對比不同國家的文化和風俗,作者思考了臺灣的全球化和文化定位問題。
Thumbnail
集結22位藝術家近百件作品,藉由傳統園林學中的「透景線」佈局概念,以生機萬物與崇偉自然的「遠景」,平視歷史進程、地景變遷、族群認同之「中景」,最後回到內在衝突、夢靨、妄念與慾望等「近景」,意識形態濃厚的策展,雖然概念我並不十分理解,但有好幾件藝術作品都讓我覺得十分驚豔,從頭到尾仔細的觀看了兩次。
Thumbnail
Hi 我是 VK~ 在 8 月底寫完〈探索 AI 時代的知識革命:NotebookLM 如何顛覆學習和創作流程?〉後,有機會在 INSIDE POSSIBE 分享兩次「和 NotebookLM 協作如何改變我學習和創作」的主題,剛好最近也有在許多地方聊到關於 NotebookLM 等 AI 工具
Thumbnail
這是張老師的第三本書,我想前二本應該也有很多朋友們都有讀過,我想絕對是受益良多,而這次在書名上就直接點出,著重在從投資的角度來切入
Thumbnail
好久沒有去看畫展了,剛好在社群軟體上看到奇美博物館的宣傳,特展「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匯聚50位重要西洋藝術大師所創作的52件國寶級畫作,看了介紹,非常心動,決定找時間去看看。
Thumbnail
第一天在高美館就從9:30開館,直到5:30閉館才離開,大半時間都在看「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最後一個小時才發現二樓的展覽「青春印記:收藏家龔玉葉與她的畫家朋友們」,但以我們仨看展的仔細勁,根本看不完。
Thumbnail
今年南臺灣藝術界的兩大展覽,大概就是奇美博物館的《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和高雄美術館的《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難得擁有地緣優勢,當然必須把兩者都收集起來。 《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不同於奇美博物館的展覽,這場展覽的展品是多是所謂近現代的作品,如副標所示,除了傳統油畫外,更橫
Thumbnail
此次展覽的特色? 泰德現代美術館睽違六年再次移師高雄美術館,並與國巨基金會聯合展出。 展品多是20世紀初到近年的作品,而展品不全以傳統繪畫呈現,而有攝影、樹皮和網路印刷技術等不同風格來呈現創作者的表述。 本展援引蘇珊.桑塔格之語:「畫家創造世界,攝影師揭露世界。」來提示近代藝術史中兩者重要的動
Thumbnail
Tate Modern典藏大展! 《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於高雄市立美術館堂堂登場! 位於二樓的《青春印記》,同樣不容錯過喔。
Thumbnail
高雄市立美術館《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即將開展,這次將展出:大衛.霍克尼、畢卡索、安迪沃荷、法蘭西斯·培根、杉本博司等多位 20 世紀重量級現當代藝術家的繪畫與攝影作品...
Thumbnail
臺南藝術展覽提供了精緻的美術作品,讓人深刻體會到畫作、畫框各有各的美,與自己的認真與定位,成長的認知。
Thumbnail
在這個忙碌的世界中,透過旅行來尋找真正渴望的東西。在首爾博物館的感悟和旅行的體驗中,作者分享了對旅行的回憶、突破和觀察。通過對比不同國家的文化和風俗,作者思考了臺灣的全球化和文化定位問題。
Thumbnail
集結22位藝術家近百件作品,藉由傳統園林學中的「透景線」佈局概念,以生機萬物與崇偉自然的「遠景」,平視歷史進程、地景變遷、族群認同之「中景」,最後回到內在衝突、夢靨、妄念與慾望等「近景」,意識形態濃厚的策展,雖然概念我並不十分理解,但有好幾件藝術作品都讓我覺得十分驚豔,從頭到尾仔細的觀看了兩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