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檔認真的展覽!」倫敦Tate Modern近年少數評價兩極的策展竟跟台灣有關?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2023年初夏,倫敦的美術館愛好者口中談論的都是倫敦泰特現代館(Tate Modern)的年度大展《Capturing the Moment: A Journey Through Painting and Photography》(捕捉此刻:繪畫與攝影之旅,暫譯)。該展旨在探討攝影與繪畫兩者如何在藝術史上相互影響,選入了包含Francis Bacon、David Hockney、Pablo Picasso、Gerhard Richter、Andy Warhol、George Condo、Peter Doig、Marlene Dumas、Lucian Freud、Jeff Wall與杉本博司等近代超人氣藝術家,陣容堪稱夢幻,從立體派、抽象表現主義、照相寫實主義與普普藝術與攝影,一件又一件重磅作品宛如一部活生生的現代藝術史,市場總值更突破數十億美金,令人咋舌。

raw-image

展覽論述這樣概括此展:

“Through a selection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rt, Capturing the Moment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rush and the lens, and how artists have turned to painting and photography to capture moments in time.”(透過一系列挑選出的現代和當代藝術作品,《捕捉此刻》探索畫筆和鏡頭之間的關係,以及藝術家如何透過繪畫和攝影來捕捉轉瞬中的頃刻。)

繪畫與攝影的相愛相殺不泛在藝術史上的各種討論與著述,筆者認為是十分好發揮的策展命題,抱著期待策展將大量著墨於攝影與繪畫之間的競合關係,以及各自在藝術領域中的流變。但繼續細看館方選出的作品清單,除了少量展品來自Tate內部館藏,其餘大部分展品都商借自同一藏家:來自台灣的陳泰銘(Pierre Chen)與他的「國巨基金會」(YAGEO Foundation)。

陳泰銘與國巨企業何許人也?靠製造半導體被動元件起家的國巨是全球科技產業鍊極為重要的角色,董事長陳泰銘本人具有強烈的藝術品收藏野心,一手創立的「國巨基金會」以推廣藝術典藏與教育為目標,大量聚焦收藏近代藝術經典之作,亦常態性地借予全球知名美術館和文化機構作展覽之用。

也許有些人看到此處,眉頭已經皺起,Tate Modern有辦法在大量倚重單一藏家來源的同時維持其選品與策展的獨立性嗎?讓我們走進展場親自看看。

展覽主牆以著有《論攝影》(On Photography)的美國作家、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的文字為展覽定錨:

"The painter constructs, the photographer discloses." (畫家負責創造,而攝影師負責揭露。)
raw-image

八個展間各搭配一道子題,從"Painting in the Time of Photography"、"Tensions",到" Photography as Painting"與"Convergence"等,試圖將繪畫與攝影分別定錨於藝術史的座標系譜中,並檢視兩者在藝術史中的競合關係。

第一展間內,看到了來自Alice Neel畫筆下流連紐約街頭的波多黎各幼童、Francis Bacon的尖叫教皇,Lucian Freud極具生命張力的自畫像、畢卡索的立體派多視角人像,以及Dorothea Lange在加州Nipomo碗豆種植營區拍下那張不朽的"Migrant Mother"黑白攝影,組成了第一展間"Painting in the Time of Photography"。


Dorothea Lange’s ‘heroic’ Migrant Mother, Nipomo, California, 1936. © Tate

Dorothea Lange’s ‘heroic’ Migrant Mother, Nipomo, California, 1936. © Tate

Buste de Femme, 1938, Pablo Picasso

Buste de Femme, 1938, Pablo Picasso

獲得個人獨立展間的日本觀念攝影師杉本博司(Hiroshi Sugimoto)以長曝光的劇場和壯闊的海洋攝影對肉眼所見的表象與時間孵育出的虛像進行了沈思。隔壁的Andreas Gursky以若干張小圖合成出巨幅大樓的全景側拍圖,探討後製的人為介入如何影響了圖像的生產。

Seascapes, Hiroshi Sugimoto

Seascapes, Hiroshi Sugimoto


走入第六展間"Capturing History",若干張甫在近年國際拍賣市場標得天價的德國巨匠李希特(Gerhard Ritchter)巨幅繪畫例如”Aunt Marianne“與"Candle"一字排開,出生戰時德國的他筆刷下的世界猶如當時飽受蹂躪的歐洲大地,濃稠又模糊。自家族相簿與兒時刊物轉譯至畫布上的人像與輪廓隨著記憶的消融,也逐漸無法乾淨聚焦。

Gerhard Richter’s Aunt Marianne, 1965, ‘unseats the imagery of both camera and brush’. Yageo Foundation, Taiwan

Gerhard Richter’s Aunt Marianne, 1965, ‘unseats the imagery of both camera and brush’. Yageo Foundation, Taiwan

Two Candles, Gerhard Richter, 1982

Two Candles, Gerhard Richter, 1982

來到第七展間"Convergence",驚人的作品數量,討論現當代繪畫如何在20世紀起逐漸掙脫原始參考圖像的枷鎖、並與攝影匯流成一股新的藝術體裁。藝術家在參考影像作畫的同時卻也不再一味對影像進行再現,而更多的帶入個人情感與思考痕跡。原始影像的「靈光」(Aurora)不在凌駕於繪畫試圖達成的「再現」(Representation)上。Andy Worhol的負片版畫自畫像、Peter Doig浸泡在濃臭艷綠中的詭異獨木舟、Michael Armitage在非洲大陸上奔跑的詭異人形、Marlene Dumas蒼白的人體關於死亡與性的辯論,David Hockney沐浴在洛杉磯晴空萬里的私人別墅泳池內,在國際拍賣市場後屢屢打破金額紀錄的名畫輪番上陣。

David Hockney’s ‘monumental’ Portrait of an Artist (Pool with Two Figures), 1972, bought by Pierre Chen in 2018 for a record-breaking £71m. © David Hockney Photo Art Gallery of New South Wales/Jenni Carter

David Hockney’s ‘monumental’ Portrait of an Artist (Pool with Two Figures), 1972, bought by Pierre Chen in 2018 for a record-breaking £71m. © David Hockney Photo Art Gallery of New South Wales/Jenni Carter

Andy Warhol, Self Portrait 1966-7. © 2023 The Andy Warhol Foundation for the Visual Arts, Inc/ Licensed by DACS, London

Andy Warhol, Self Portrait 1966-7. © 2023 The Andy Warhol Foundation for the Visual Arts, Inc/ Licensed by DACS, London

Canoe Lake, 1997-98 by Peter Doig. © Peter Doig. All Rights Reserved, DACS 2023

Canoe Lake, 1997-98 by Peter Doig. © Peter Doig. All Rights Reserved, DACS 2023

看完名作密度極高、大量選入近代超人氣藝術家之作的"Capturing the Moment"實屬過癮,卻依舊掩藏不住重度依賴單一借展來源的硬傷,以及圍繞著國巨基金會藏品而拼湊出的薄弱策展立論,缺乏對繪畫與攝影之間微妙關係的深入討論,給人「撿到籃子裡的都是菜」之感。粗糙簡化的口號式引用與懸而未決的開放式提問不時出現在展牆上。例如以簡單的兩句話「當攝影師努力鑽研相機的機械原理時,畫家則潛心研究畫布的表面和油漆的紋理。」去定義某一時期的作品,許多未被成熟發展的論點就此打住,十分可惜。

raw-image

除了粗糙的口號式引用,展覽也不時出現擁擠感,並非體現在物理空間,而是對於作品之間歷史脈絡的誤用與拼湊。舉前幾段提到的第一展間"Painting in the Time of Photography"為例,該展間五位藝術家展出的作品均各自帶有不同的歷史背景,Dorothea Lange用鏡頭寫實地見證百年前美國移民的掙扎與困境,"Migrant Mother"一作間接催生了當時的聯邦政府緊急援助法案,具備如此強烈歷史意義的攝影作品反而在此展間內莫名的淪為立體派與抽象表現主義之間激辯火花​的陪襯。策展團隊試圖將與論述幾乎沾不上邊的作品納入同一命題去做討論,導致作品被賦予的時代意義略顯發散,似乎眼高手低,稍嫌牽強,依舊是「撿到籃子裡的都是菜」。

英國《衛報The Guardian》旗下〈觀察家Observer〉藝術專欄主筆Laura Cumming不假辭色的撰文批評Tate Modern身為全英最高藝術殿堂卻對私人藏家過度友善的策展方針,將館內珍貴的空間讓給私人收藏,並將其妝點為門票一人£20(台幣約800)的「年度特展」。原本將在一月結束的展期在撰稿時已延長至四月底,展覽總時長達近一整年,如此操作也令人費解。

"Not a serious exhibition."(不是檔認真的展覽!)
"A more complacent exhibition cannot be imagined."(目中無人的展覽) "comically simplistic"(簡化得近乎滑稽)
"Why are the walls of one of our foremost public art museums being given to a private collector in this way? "(為什麼身為國家前幾重要的公共美術館的展牆會以這種方式讓給了私人藏家?)

個人認為以Tate Modern的強大號召力與一流的策展團隊,願意與私人藏家合作攜手將拍賣會上得標後可能就此不見天日、沈睡在避稅天堂內某間藝術品儲藏室的名畫帶進公眾視野未嘗不是一件好事。但遺憾的是那令人難以忽視的粗製濫造感切實的體現在有限的展品選擇以及薄弱的展覽論述上,有失此展最初之目標。也不免令人惋惜五年前的泰特現代可以精彩的策劃呈現同樣探討攝影與繪畫雙生關係、卻相對更為實驗性的"Shape of Light: 100 Years of Photography and Abstract Art",卻在2023年論述更為安全保守的"Capturing the Moment"上跌了一跤。

評價褒貶不一的《捕捉此刻》值得世界各大美術館借鏡:作為具備一定公共性的國家型美術館要如何在與擁有大量傲人藝術品收藏的私人藏家之間取得平衡而不受其左右甚至淪為附庸,實屬各國一流美術館在21世紀的重要課題。

原文發佈於galenchen.net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Galen Chen的沙龍
4會員
16內容數
上山下海、一生懸命,用文字帶你進入一座又一座的美術館,最即時的英國/歐陸展演報導與藝術評論。
Galen Chen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8/08
一年之始慶信沒讓自己墜入窮忙的輪迴,設定的幾項目標,都是小事,甚至可稱為細瑣,但都十分容易達成,成就感是糖。 那天突然發現自己撰寫Michael Armitage展覽稿件時在文中下意識在某段句子中用上了「家國」二字,仔細想想,還頗值得玩味。 家國家國,是各自獨立的「家」與「國」,還是如家一般的國?
Thumbnail
2024/08/08
一年之始慶信沒讓自己墜入窮忙的輪迴,設定的幾項目標,都是小事,甚至可稱為細瑣,但都十分容易達成,成就感是糖。 那天突然發現自己撰寫Michael Armitage展覽稿件時在文中下意識在某段句子中用上了「家國」二字,仔細想想,還頗值得玩味。 家國家國,是各自獨立的「家」與「國」,還是如家一般的國?
Thumbnail
2024/02/25
倫敦霍尼曼博物館舉辦特展「茶, चाय, Tea (Chá, Chai, Tea)」,展現茶葉在歷史與文化上的多面貌。從路線、發音到茶文化的影響,讓人重新認識隱藏在每一杯茶背後的故事。除此之外,展覽也針對茶葉貿易所帶來的衝突、抗爭與勞動剝削進行探討,帶領觀眾重新審視這一特色飲品所涉及的複雜議題。
Thumbnail
2024/02/25
倫敦霍尼曼博物館舉辦特展「茶, चाय, Tea (Chá, Chai, Tea)」,展現茶葉在歷史與文化上的多面貌。從路線、發音到茶文化的影響,讓人重新認識隱藏在每一杯茶背後的故事。除此之外,展覽也針對茶葉貿易所帶來的衝突、抗爭與勞動剝削進行探討,帶領觀眾重新審視這一特色飲品所涉及的複雜議題。
Thumbnail
2023/11/28
倫敦蛇形藝廊在2021年初春(19/05 — 22/08) 展出美國藝術家 Jennifer Packer 的首次美國境外個展"The eye is not satisfied with seeing"。作品包含過去數年所繪製的人像及花卉作品,讓如伏流般在社會上不可見的人事物可見化。
Thumbnail
2023/11/28
倫敦蛇形藝廊在2021年初春(19/05 — 22/08) 展出美國藝術家 Jennifer Packer 的首次美國境外個展"The eye is not satisfied with seeing"。作品包含過去數年所繪製的人像及花卉作品,讓如伏流般在社會上不可見的人事物可見化。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今年南臺灣藝術界的兩大展覽,大概就是奇美博物館的《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和高雄美術館的《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難得擁有地緣優勢,當然必須把兩者都收集起來。 《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不同於奇美博物館的展覽,這場展覽的展品是多是所謂近現代的作品,如副標所示,除了傳統油畫外,更橫
Thumbnail
今年南臺灣藝術界的兩大展覽,大概就是奇美博物館的《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和高雄美術館的《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難得擁有地緣優勢,當然必須把兩者都收集起來。 《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不同於奇美博物館的展覽,這場展覽的展品是多是所謂近現代的作品,如副標所示,除了傳統油畫外,更橫
Thumbnail
此次展覽的特色? 泰德現代美術館睽違六年再次移師高雄美術館,並與國巨基金會聯合展出。 展品多是20世紀初到近年的作品,而展品不全以傳統繪畫呈現,而有攝影、樹皮和網路印刷技術等不同風格來呈現創作者的表述。 本展援引蘇珊.桑塔格之語:「畫家創造世界,攝影師揭露世界。」來提示近代藝術史中兩者重要的動
Thumbnail
此次展覽的特色? 泰德現代美術館睽違六年再次移師高雄美術館,並與國巨基金會聯合展出。 展品多是20世紀初到近年的作品,而展品不全以傳統繪畫呈現,而有攝影、樹皮和網路印刷技術等不同風格來呈現創作者的表述。 本展援引蘇珊.桑塔格之語:「畫家創造世界,攝影師揭露世界。」來提示近代藝術史中兩者重要的動
Thumbnail
Tate Modern典藏大展! 《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於高雄市立美術館堂堂登場! 位於二樓的《青春印記》,同樣不容錯過喔。
Thumbnail
Tate Modern典藏大展! 《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於高雄市立美術館堂堂登場! 位於二樓的《青春印記》,同樣不容錯過喔。
Thumbnail
高雄市立美術館《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即將開展,這次將展出:大衛.霍克尼、畢卡索、安迪沃荷、法蘭西斯·培根、杉本博司等多位 20 世紀重量級現當代藝術家的繪畫與攝影作品...
Thumbnail
高雄市立美術館《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即將開展,這次將展出:大衛.霍克尼、畢卡索、安迪沃荷、法蘭西斯·培根、杉本博司等多位 20 世紀重量級現當代藝術家的繪畫與攝影作品...
Thumbnail
​台灣藝術的發展從日治時期開始比較有系統規模發展,在藝術界中幕後推手就是藝廊。藝廊得存在讓藝術品流動更加自由、商業機制也是從藝廊開始。小編之前介紹過許多藝廊,這篇接續再來介紹這家靜慮藝廊。 靜慮藝廊相關資訊:: 地址: ​台北市中正區晉江街124號 ​營業時間: PM13:30-PM19:
Thumbnail
​台灣藝術的發展從日治時期開始比較有系統規模發展,在藝術界中幕後推手就是藝廊。藝廊得存在讓藝術品流動更加自由、商業機制也是從藝廊開始。小編之前介紹過許多藝廊,這篇接續再來介紹這家靜慮藝廊。 靜慮藝廊相關資訊:: 地址: ​台北市中正區晉江街124號 ​營業時間: PM13:30-PM19:
Thumbnail
【記者許家源/雙北報導】 臺北市立美術館(以下稱北美館)為臺灣首座現當代美術館,為迎接40週年,今日(20)公布「2023北美館日」特別企劃之演出活動,並正式開放展覽歷史資料庫,回溯開館第一個十年的豐碩積累;同時宣布2024年度重點計畫,囊括三檔旗艦大展、跨世代的藝術家個展,以及由北美館策劃的典藏
Thumbnail
【記者許家源/雙北報導】 臺北市立美術館(以下稱北美館)為臺灣首座現當代美術館,為迎接40週年,今日(20)公布「2023北美館日」特別企劃之演出活動,並正式開放展覽歷史資料庫,回溯開館第一個十年的豐碩積累;同時宣布2024年度重點計畫,囊括三檔旗艦大展、跨世代的藝術家個展,以及由北美館策劃的典藏
Thumbnail
坦白說,我很少看純畫作或畫作占半數以上的展覽,尤其是比較近代的藝術作品,理由就只是因為我看不懂,更使我排斥的原因是我怕一件眾人稱頌的作品會因我的無知而被貼上負面標籤。會想來看這個展,無非是受到高美館的宣傳海報和文案所吸引,同時亦包含了我對西方藝術與繪畫的好奇。
Thumbnail
坦白說,我很少看純畫作或畫作占半數以上的展覽,尤其是比較近代的藝術作品,理由就只是因為我看不懂,更使我排斥的原因是我怕一件眾人稱頌的作品會因我的無知而被貼上負面標籤。會想來看這個展,無非是受到高美館的宣傳海報和文案所吸引,同時亦包含了我對西方藝術與繪畫的好奇。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