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愈快,心越慢——AI時代下的攝影何去何從?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我厚著臉皮提交了作品,就是想要知道攝影比賽是否已經做好因應AI生成影像的準備了——看起來,顯然還沒有。

德國攝影師Boris Eldagsen的攝影作品榮獲索尼世界攝影大獎(World Photography Organisation)創意類冠軍後,隨後他承認這是由AI所生成的影像,除了拒絕受獎外,也表明了自己參賽的意圖,引起軒然大波。

原本對攝影比賽沒興趣的我,看到這則新聞則是心有戚戚,當下也有些初步的想法,但還來不及整理成完整的一套思考;前陣子則閱讀了Shopping Design的文章〈別放棄真實世界!Nikon 推出最新廣告反擊 AI 製圖:無論如何,攝影將無可取代〉,又重新刺激了我的一些思路。

究竟AI會不會取代攝影?我覺得這個問題背後,暗示著我們並不重視取得成品的過程,而是只在乎那個結果。但攝影——或者換成任何大家在擔心會被取代的東西——要的只是結果嗎?


擔心AI取代人類之前,先想想為什麼我們需要AI

自去年ChatGPT、Midjourney、Jasper AI等生成式AI工具爆紅後,2023上半年的主旋律幾乎都圍繞著AI打轉,隨之而來的,是「AI會不會取代我?」的一連串討論。

raw-image

文案、寫稿、摘要、翻譯、宣傳影像素材⋯⋯這些過去需要人為進行的工作,生成式AI幾乎都能做到至少60分,甚至在指令下得精準的情況下,產出的結果可能比人類還出色,那人類到底還要幹嘛?

在煩惱這個問題之前,我覺得我們應該先思考的是:我們為什麼需要AI?

從結果上來說,AI提升了我們取得「成品」的速度,換句話說,我們取得某些成品的速度與效率不如預期,我們想要更快更好更直接:人類想的文案通常都澳反覆修改、甚至企劃起頭總是卡關;人類寫稿都要花上數小時甚至數天,可能話題都過了;我不想閱讀完正的文章或影片,那太花時間了,我要一個懶人包;閱讀外語文章需要先讀懂、消化再轉譯成自己習慣的語言,太麻煩了;宣傳素材還要手繪跟設計,要等好久⋯⋯。

也就是說,我們需要AI幫我們快速產出成品,但是完成成品的過程,並不是重點


照片只是結果,我更享受按下快門的過程

回到開頭攝影比賽的例子,放到這個邏輯裡面卻有些弔詭:攝影比賽是為了評選出優秀的作品,把評斷標準放在照片本身似乎沒什麼問題,但是當AI也能產出同等優秀的作品時,我們還該執著在「照片」這個攝影的最終結果本身嗎?

對所有攝影愛好者來說,我想拍出「自己喜歡的好照片」是個亙古的北極星,但我想攝影師在乎的不會是照片這個物件本身,而是見證眼前景色而付出的努力、因為機遇而按下快門的那個過程,照片只是這個過程的載體,所以才會讓「照片」變成一個衡量指標,實則真正的價值卻是背後的付出。

raw-image

因此,「用AI創造出經驗影像」這件事情對攝影人來說是沒有吸引力的——既然攝影人在乎過程,AI又會取代過程,何必呢?更何況,通常攝影的目的不會是為了參加比賽,也不會是為了社群上的按讚與崇拜,每個攝影師按下快門的原因都是為了實踐自己內心的某個理念與目標。

攝影是個極其矛盾的複雜組合——它將某個時間、地點、情境與脈絡,永遠定格在了一個有限框架的瞬間,也就是照片;照片本身可以說故事,但是更完整的故事反而需要透過框架外的東西來詮釋:可能是更客觀的事實資訊、可能是被攝者的身份地位、可能是攝影師當下的心境。

我認為,攝影是個「內向」(Introversion)的活動,透過思考與實踐內心的理念產出照片,而不是靠外在的讚美、粉絲來驅動自己按下快門的。


快經濟時代下的「慢」價值

在之前寫的〈 Instagram:為生活套上濾鏡 〉一文中,曾提過我在攝影之路的心境變化:一開始只是單純的隨手記錄與分享心得(內在動幾),後來一度追求追蹤數、分享術與按讚數(外在動機),到現在再次回歸記錄生活與分享台灣美好的初衷(內在動機)。

對我來說,攝影真正重要的是每一次旅行的體驗與回憶,拍回來的照片都只是旅行回憶的載體罷了。

raw-image

當代世界的運作邏輯講求效率,生成式AI的出現也是為了提升內容產出的效率,這中間丟失的便是「過程的體驗」;然而攝影從來不是為了提升取得照片的速度而存在的活動(商業攝影也許例外),所以我想AI永遠不會取代攝影的本質——換句話說,有哪些事情的過程和體驗是你不會放棄的?也許那就是AI時代下的新黃金。

It’s not about winning, it‘s about playing.

最後,必須再次引用電影《一級玩家》裡的這句台詞,我覺得能透過攝影認識世界,是一件浪漫的事情。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懷仔的騎旅筆記
155會員
160內容數
講求效率與結果的當代,過程似乎不再重要,連帶旅行也變得只為目的而不為體驗;透過攝影與書寫,寫下自己對台灣的小小觀察。IG:@huai0305
懷仔的騎旅筆記的其他內容
2025/03/16
「街景攝影」是一種很有趣的拍照方式,用瞬間畫面的張力,呈現一個城市的生命力,無論是建築、活動、交通還是人群。 雖然照片不一定完美,卻是結合了「此時、此刻、我在」的一個瞬間,提供5個實用的拍攝技巧,包括光影、延伸、交錯、畫中畫和留白,輕鬆捕捉城市動態與生命力。
Thumbnail
2025/03/16
「街景攝影」是一種很有趣的拍照方式,用瞬間畫面的張力,呈現一個城市的生命力,無論是建築、活動、交通還是人群。 雖然照片不一定完美,卻是結合了「此時、此刻、我在」的一個瞬間,提供5個實用的拍攝技巧,包括光影、延伸、交錯、畫中畫和留白,輕鬆捕捉城市動態與生命力。
Thumbnail
2025/02/27
台北最高峰七星山也不過1,120公尺,大屯山的話則是1,092公尺,能看雲海的日子真的不多。 但這並不減大屯山的魅力。夏季的星空夜景、秋季的夕陽芒草、冬春之交的雲海交響夜,是我過去頻頻上山的理由,從東邊的七星山一直到西邊的關渡、八里、淡水,站在大屯山巔,整個大台北一覽無遺。
Thumbnail
2025/02/27
台北最高峰七星山也不過1,120公尺,大屯山的話則是1,092公尺,能看雲海的日子真的不多。 但這並不減大屯山的魅力。夏季的星空夜景、秋季的夕陽芒草、冬春之交的雲海交響夜,是我過去頻頻上山的理由,從東邊的七星山一直到西邊的關渡、八里、淡水,站在大屯山巔,整個大台北一覽無遺。
Thumbnail
2025/02/15
夜弄土地公的習俗已經有超過百年歷史,而社子島這座台北市常淹水的「遺落國度」因為50年限建的緣故,保留了相對傳統的儀式與習俗文化,象徵年節結束的元宵節炸土地公,除了「來年越炸越旺」的意象外,也有叫醒土地公繼續保護社子島土地的意思。鞭炮引爆當下,漫天塵煙、震耳欲聾,也炸亮了平常靜謐的社子島天際線。
Thumbnail
2025/02/15
夜弄土地公的習俗已經有超過百年歷史,而社子島這座台北市常淹水的「遺落國度」因為50年限建的緣故,保留了相對傳統的儀式與習俗文化,象徵年節結束的元宵節炸土地公,除了「來年越炸越旺」的意象外,也有叫醒土地公繼續保護社子島土地的意思。鞭炮引爆當下,漫天塵煙、震耳欲聾,也炸亮了平常靜謐的社子島天際線。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德國攝影師Boris Eldagsen的攝影作品榮獲索尼世界攝影大獎(World Photography Organisation)創意類冠軍後,隨後他承認這是由AI所生成的影像,除了拒絕受獎外,還發出讓人深省的告誡。 AI會取代攝影嗎?我認為不然,攝影的本質從來不是取得照片,而是記錄一個瞬間、一
Thumbnail
德國攝影師Boris Eldagsen的攝影作品榮獲索尼世界攝影大獎(World Photography Organisation)創意類冠軍後,隨後他承認這是由AI所生成的影像,除了拒絕受獎外,還發出讓人深省的告誡。 AI會取代攝影嗎?我認為不然,攝影的本質從來不是取得照片,而是記錄一個瞬間、一
Thumbnail
在 AIGC 逐漸氾濫的時代,「真實性」會變為我們更加珍貴的價值。 攝影師拍攝時的規劃、構圖、風格、花費的時間和苦心,這些都會變成所有人在鑑賞這張照片時更在意的事情。
Thumbnail
在 AIGC 逐漸氾濫的時代,「真實性」會變為我們更加珍貴的價值。 攝影師拍攝時的規劃、構圖、風格、花費的時間和苦心,這些都會變成所有人在鑑賞這張照片時更在意的事情。
Thumbnail
多年前我曾受邀到教育廣播電台介紹『視覺紀錄師』這樣一個新興行業,當時主持人問我「你覺得未來AI會不會取代視覺紀錄師?」 記得我那時的回答是 「我覺得對於單純紀錄,把文字轉成圖像這件事,就像翻譯一樣一定會發生,但如果是紀錄當下與會人員的情感、故事,甚至是引導彼此交流、思考、互動,這件事我想是AI無法取
Thumbnail
多年前我曾受邀到教育廣播電台介紹『視覺紀錄師』這樣一個新興行業,當時主持人問我「你覺得未來AI會不會取代視覺紀錄師?」 記得我那時的回答是 「我覺得對於單純紀錄,把文字轉成圖像這件事,就像翻譯一樣一定會發生,但如果是紀錄當下與會人員的情感、故事,甚至是引導彼此交流、思考、互動,這件事我想是AI無法取
Thumbnail
AI究竟殺不殺得死藝術家?這個問題因為近期AI的快速發展而引起廣泛的討論,一個喜歡畫畫的家人前陣子也跟我討論過類似的問題,他說:「既然AI隨便都可以生成一幅比我畫的還美的畫作,那我這麼努力學習畫畫的意義何在?」
Thumbnail
AI究竟殺不殺得死藝術家?這個問題因為近期AI的快速發展而引起廣泛的討論,一個喜歡畫畫的家人前陣子也跟我討論過類似的問題,他說:「既然AI隨便都可以生成一幅比我畫的還美的畫作,那我這麼努力學習畫畫的意義何在?」
Thumbnail
Photography 攝影這個字的英文Photography,是從希臘語按造字面意思翻譯過來,意思為《光線繪圖》,攝影的確和光線脫不了關係,每個影像的構成,都是來自光線的反射;當快門開啟時,光線穿過鏡頭,此時此刻就會把鏡頭內事物記錄下來。 我們每天都被影像淹沒—戰爭與飢荒、勝利與落敗、名人與無名小
Thumbnail
Photography 攝影這個字的英文Photography,是從希臘語按造字面意思翻譯過來,意思為《光線繪圖》,攝影的確和光線脫不了關係,每個影像的構成,都是來自光線的反射;當快門開啟時,光線穿過鏡頭,此時此刻就會把鏡頭內事物記錄下來。 我們每天都被影像淹沒—戰爭與飢荒、勝利與落敗、名人與無名小
Thumbnail
桑塔格的《論攝影》被攝影人視為聖經,但他並不是一本拍攝技巧指南的工具書,而是詮釋攝影、思考攝影的書籍。我以他的目錄章節為架構,寫下自己的筆記心得;紀錄之餘,希望也可以幫助到對此書感興趣的人。本篇為第五章〈影像世界〉的部分。
Thumbnail
桑塔格的《論攝影》被攝影人視為聖經,但他並不是一本拍攝技巧指南的工具書,而是詮釋攝影、思考攝影的書籍。我以他的目錄章節為架構,寫下自己的筆記心得;紀錄之餘,希望也可以幫助到對此書感興趣的人。本篇為第五章〈影像世界〉的部分。
Thumbnail
桑塔格的《論攝影》被攝影人視為聖經,但他並不是一本拍攝技巧指南的工具書,而是詮釋攝影、思考攝影的書籍。我以他的目錄章節為架構,寫下自己的筆記心得;紀錄之餘,希望也可以幫助到對此書感興趣的人。本篇為第五章〈攝影信條〉的部分。
Thumbnail
桑塔格的《論攝影》被攝影人視為聖經,但他並不是一本拍攝技巧指南的工具書,而是詮釋攝影、思考攝影的書籍。我以他的目錄章節為架構,寫下自己的筆記心得;紀錄之餘,希望也可以幫助到對此書感興趣的人。本篇為第五章〈攝影信條〉的部分。
Thumbnail
桑塔格的《論攝影》被攝影人視為聖經,但他並不是一本拍攝技巧指南的工具書,而是詮釋攝影、思考攝影的書籍。我以他的目錄章節為架構,寫下自己的筆記心得;紀錄之餘,希望也可以幫助到對此書感興趣的人。本篇為第四章〈視域的英雄主義〉的部分。
Thumbnail
桑塔格的《論攝影》被攝影人視為聖經,但他並不是一本拍攝技巧指南的工具書,而是詮釋攝影、思考攝影的書籍。我以他的目錄章節為架構,寫下自己的筆記心得;紀錄之餘,希望也可以幫助到對此書感興趣的人。本篇為第四章〈視域的英雄主義〉的部分。
Thumbnail
名偵探柯南電影版《貝克街的亡靈》裡面,柯南一行人透過一款遊戲機「繭」進入遊戲;在遊戲裡,他們的所有感官都被主機電腦控制著。當代,我們也逐漸發生「被影像控制感官」的現象。 如果我們不拍照,就不會有照片,不是應該是應該是我們主導著照片嗎?怎麼會反過來被主導了呢?
Thumbnail
名偵探柯南電影版《貝克街的亡靈》裡面,柯南一行人透過一款遊戲機「繭」進入遊戲;在遊戲裡,他們的所有感官都被主機電腦控制著。當代,我們也逐漸發生「被影像控制感官」的現象。 如果我們不拍照,就不會有照片,不是應該是應該是我們主導著照片嗎?怎麼會反過來被主導了呢?
Thumbnail
過去我一直認為作品是「對話」。是為了某人而做、寫下想要說給對方聽的話。設定好那種交流,我開始寫劇本、進行拍攝。可是《我的意外爸爸》是以「自問自答」的方式做出來的。我是在自己的腳邊挖洞,不知不覺將自己親身經驗的小故事給過度投射在主角身上。
Thumbnail
過去我一直認為作品是「對話」。是為了某人而做、寫下想要說給對方聽的話。設定好那種交流,我開始寫劇本、進行拍攝。可是《我的意外爸爸》是以「自問自答」的方式做出來的。我是在自己的腳邊挖洞,不知不覺將自己親身經驗的小故事給過度投射在主角身上。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