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大眾化=身歷其境+錄像作品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今年行動力解放開始獨自四處看展,觀察到近兩年台灣的藝術展常以空間再現加上錄像作品的方式呈現。比如前陣子很火的張立人《戰鬥之城》做了一個類似台灣街景的模型,並將其拍攝成影片。這兩年的北美獎作品很多也是用這個型式。空間、錄像、雕塑……藝術的分類已經難以分得很明確。

11月底到國美館看今年的雙年展,一個月後跑到北美館看今年的北美獎。這兩個展各自代表著亞洲、台灣當代熱門的藝術指標。以往的看展經驗,錄像作品的展間只有有椅子和沒椅子兩種情況,椅子通常還是公共長椅,和展場外其他供人暫歇腳步的椅子沒有差別。但在今年的展覽中看到張哲榕 〈父親的有機收藏:天地為棟宇,屋室為㡓衣,諸君何為入我㡓中?〉展場,他將展間佈置的像囤積症老父親家一樣的環境,錄像作品前擺放的椅子是傳統台灣家庭可能會出現的竹椅、木沙發,營造出在家看電視的感覺。展場中的椅子也變成作品內容的一部分。

raw-image

 

作家蔣亞妮在《土星時間》談論攝影時,寫到:「《鋼之鍊金術師》告訴過我們,情感等同物件,並不能從無中生出,最多只能從既有中幻化成世間一切有名無名事物。」今年的北美獎作品中看到多個不同主題的場景,幾乎每一個作品都會用一種氛圍或者是物件來喚醒生活中類似的場所記憶。我看到空間的藝術越來越像是布景,而這種「再現」並不是一比一複刻,更像是空間的切片,像樹幹的橫縱切面決定了視點,同時聚焦原本空間中應有的感受。這樣的感受不只是因於藝術家的刻意撿取,更因於美術館特殊的空間性質。英國學者羅德說:「21世紀的博物館做為一個再現事物次序的空間,是一個提供觀眾美學和哲學思考、甚至解放思考的特定空間。」

 

raw-image


何彥諺〈睡眠大廈〉是一個試圖討論集體潛意識型塑的過程。藝術家利用宏觀的潮汐與微觀的睡眠波型及美術館的公共空間與家屋的私人領域為對比。展場分三個部分,入口過道是一段香港作家西西的美麗大廈文本,

 

raw-image



“梯側的窗動透入夜空的藍光,

外面有隱約的星群,

你平視別的樓層裡點點燈光,

仍有這些那些

於寒冬中未能歇息的人。”






接著走入展間首先見到一個錄像螢幕,播放著幼稚園小孩集體午休的畫面,展場微微昏暗的午後光線,螢幕對面的牆角放著兩顆懶骨頭。選擇躺下的觀眾就像螢幕中幼稚園的小孩,在一個公共空間休憩。最裡面的展間是藝術家拿家具放樣到展場,還有潮汐的影片。而那些家具並沒有全部呈現出來,而是像提示一般部分存在,引導觀眾想像自己走在家屋中。

 

raw-image


此外,今年我在這兩檔展覽中各自看到一個錄像作品的面前不約而同地放了一個懶骨頭。分別是雙年展的是薩歐塔‧伊斯瑪依洛娃〈阿斯蘭鮑〉,北美獎何彥諺〈睡眠大廈〉。懶骨頭出現在兩個不同的作品中意義肯定是不同的。但可以肯定的是懶骨頭作為一種適合擺在私人家中休憩、隨意坐躺的家具,被放在開放的展場空間多少有點違和。特別是〈睡眠大廈〉給我的感受更為深切。當有人要進入更裡面的展場,就必須從中經過,勢必注意到一旁的我。這時就顯得我很奇怪。不管是像我一樣當其他人進入展場時會為自己的行為感到不好意思而坐起的I人本I ,或者其他決定,比如直接睡大覺,觀眾做為其中能動的角色,意味著個體在面對集體時的各種反應,是跟隨抑或叛逆,是屬於自由意志抉擇的部分。薩歐塔‧伊斯瑪依洛娃〈阿斯蘭鮑〉的展場就不是這樣的。像電影院那般昏暗的展間添加了私密性,於是觀眾更樂意躺在軟骨頭上。

 

raw-image

 

最後,對比台灣兩年的北美獎和亞洲雙年展,我發現當代台灣的藝術形式確實常出現錄像作品加上空間再現的方式呈現。展場越來越像布景,並且試圖弱化投影機、美術館座椅的存在,將其融入作品之中。雖然我覺得影片在這些作品中確有存在的必要,但是這種形式的頻繁出現也讓我思考由來為何。是因為現代人獲取知識習慣的改變,因此使用影片的方式嗎?空間再現是為了更深化影片中的感受,想要來上一種身歷其境吧?雖然很反映當代,但每個都醬子搞,就感覺藝術變得很直白且大眾化。暨藝術家為了為了讓審美大眾化,打破早期古典雕塑的限制而進行的種種嘗試,以各種不同樣態的形式突破,造就不同樣方式使用空間的藝術作品。

 

如今,我認為讓審美大眾化的目的已經辦到了。這個時代的難題已經不再是藝術是高級審美這回事,而是科技影響了獲取知識的方式和深度,導致藝術為了讓人懂而需要影片加空間提示。藝術一直說要跟隨脈絡,什麼時候可以跳出去,不跟時代共舞?才是真正與時代共進。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好好過日子
2會員
41內容數
熱愛文學的雕塑系大學生的腦中風暴。 在這裡你會看到我不定期分享在大學的做作品與生活日常,同時近期我開始動筆一本小說,我亦會在此同步分享我的田野調查和創作紀錄。 在成為創作者的路上,好好過日子就是最重要的事。 ★藝文展覽、活動 ★心得分享 ★有趣的生活★山中有味田調紀錄
好好過日子的其他內容
2025/02/06
1.去之前晚上失眠爬脆文,有各路大神整理的書單推薦,也有各家折扣、攻略整理。看到大家都在分享自己想買的書單,我想說也來弄一下好了。 3分鐘過後……我放棄。 本人巨p+反骨+懶,列清單=反向選取,於是我抱著隨緣的心態到展場裡面逛,噴到差點沒錢。是的,預算也等於反向選取。
Thumbnail
2025/02/06
1.去之前晚上失眠爬脆文,有各路大神整理的書單推薦,也有各家折扣、攻略整理。看到大家都在分享自己想買的書單,我想說也來弄一下好了。 3分鐘過後……我放棄。 本人巨p+反骨+懶,列清單=反向選取,於是我抱著隨緣的心態到展場裡面逛,噴到差點沒錢。是的,預算也等於反向選取。
Thumbnail
2024/12/15
2024台北美術獎出爐啦! 還記得年初跑去看2023北美獎,去年的主軸似乎與近兩年ai科技的突破有關。2022年《太空歌劇院》(Théâtre D’opéra Spatial)在科羅拉多州博覽會的比賽中擊敗其他選手獲得獎金引起廣泛的討論。藝術家紛紛思考生活在科技飛速進展的今日,很多事情幾乎可以靠
Thumbnail
2024/12/15
2024台北美術獎出爐啦! 還記得年初跑去看2023北美獎,去年的主軸似乎與近兩年ai科技的突破有關。2022年《太空歌劇院》(Théâtre D’opéra Spatial)在科羅拉多州博覽會的比賽中擊敗其他選手獲得獎金引起廣泛的討論。藝術家紛紛思考生活在科技飛速進展的今日,很多事情幾乎可以靠
Thumbnail
2024/12/15
本文探討班克西自毀作品《手持氣球的女孩》轉變為《垃圾桶中的愛》的事件,如何影響藝術市場以及藝術品的價值評估。透過對班克西的創作理念、觀念藝術的定義與塗鴉文化的分析,揭示藝術品的價值不僅在於其物質性,更在於其背後的意義與歷史。本文呼籲讀者重新思考藝術的本質及其在當代社會中的定位。
Thumbnail
2024/12/15
本文探討班克西自毀作品《手持氣球的女孩》轉變為《垃圾桶中的愛》的事件,如何影響藝術市場以及藝術品的價值評估。透過對班克西的創作理念、觀念藝術的定義與塗鴉文化的分析,揭示藝術品的價值不僅在於其物質性,更在於其背後的意義與歷史。本文呼籲讀者重新思考藝術的本質及其在當代社會中的定位。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返思」和「轉化」兩個展間與展覽主題有效地產生對話,跨越千禧年至今,拍攝媒材由底片轉變為日新月異的數位技術。但「顯影」和「追逐」兩區像是為來臺灣觀光的外國遊客準備的介紹,令人不禁質疑策展人對「神」的認知究竟有多狹隘。
Thumbnail
「返思」和「轉化」兩個展間與展覽主題有效地產生對話,跨越千禧年至今,拍攝媒材由底片轉變為日新月異的數位技術。但「顯影」和「追逐」兩區像是為來臺灣觀光的外國遊客準備的介紹,令人不禁質疑策展人對「神」的認知究竟有多狹隘。
Thumbnail
本文探討近年臺灣當代藝術展覽趨勢,特別著重錄像作品與空間再現的結合。作者以國美館雙年展與北美館北美獎為例,分析藝術家如何利用空間佈置、傢俱擺設等方式,強化觀影體驗並融入作品主題,進而引發對當代藝術創作手法與大眾審美關係的省思。
Thumbnail
本文探討近年臺灣當代藝術展覽趨勢,特別著重錄像作品與空間再現的結合。作者以國美館雙年展與北美館北美獎為例,分析藝術家如何利用空間佈置、傢俱擺設等方式,強化觀影體驗並融入作品主題,進而引發對當代藝術創作手法與大眾審美關係的省思。
Thumbnail
當音樂創作人得以掙脫電影的框架,找到恰如其分的空間舒展創意,並與電影相互完整,我們會一次又一次地發現──音樂會召喚出曾經被電影給安放、解放的人類心靈,同時建構出電影裡的聲音地景,描摹出通往角色內心深處的地圖,亦是從虛構通向真實,與曾經被攝影機記錄下來的城市地景、自然地景,共同作為喚起我們的生命場景。
Thumbnail
當音樂創作人得以掙脫電影的框架,找到恰如其分的空間舒展創意,並與電影相互完整,我們會一次又一次地發現──音樂會召喚出曾經被電影給安放、解放的人類心靈,同時建構出電影裡的聲音地景,描摹出通往角色內心深處的地圖,亦是從虛構通向真實,與曾經被攝影機記錄下來的城市地景、自然地景,共同作為喚起我們的生命場景。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北美館臺灣膠彩畫的歷史和作品。在展覽中,觀者可以欣賞到日治時期至現代的多幅膠彩作品,並透過藝術家的視角探索日常生活的美。文章強調膠彩畫所帶來的視覺享受,以及它與觀者之間的情感共鳴,展示了藝術在日常景色中蘊含的深刻意義。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北美館臺灣膠彩畫的歷史和作品。在展覽中,觀者可以欣賞到日治時期至現代的多幅膠彩作品,並透過藝術家的視角探索日常生活的美。文章強調膠彩畫所帶來的視覺享受,以及它與觀者之間的情感共鳴,展示了藝術在日常景色中蘊含的深刻意義。
Thumbnail
在影像氾濫的數位時代,如何將日常記錄轉化為藝術創作。展覽試圖挖掘這些隨手拍攝或記錄的影像背後的故事,展現個人經歷和主觀視角的價值。 每個人都可以隨手紀錄,然後彙整成自己專屬的攝影展。一件充滿故事,述說自己的,就算是截圖,或是工作上在白板上畫的內容,一切都是因為有意義而被記錄下來。至於光雕或是影像,
Thumbnail
在影像氾濫的數位時代,如何將日常記錄轉化為藝術創作。展覽試圖挖掘這些隨手拍攝或記錄的影像背後的故事,展現個人經歷和主觀視角的價值。 每個人都可以隨手紀錄,然後彙整成自己專屬的攝影展。一件充滿故事,述說自己的,就算是截圖,或是工作上在白板上畫的內容,一切都是因為有意義而被記錄下來。至於光雕或是影像,
Thumbnail
《感覺重混Sensation(Remix)》現於羅東文化工場展演,同為此展場於2012開館以來,由李佳霖策展,首次展演新媒體類型之當代藝術創作。邀請六組新興藝術家(團隊)參展,展出十件藝術作品,以新媒體創作媒材呈現日常感受所凝聚的啟發。
Thumbnail
《感覺重混Sensation(Remix)》現於羅東文化工場展演,同為此展場於2012開館以來,由李佳霖策展,首次展演新媒體類型之當代藝術創作。邀請六組新興藝術家(團隊)參展,展出十件藝術作品,以新媒體創作媒材呈現日常感受所凝聚的啟發。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