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兩個月的時間,陪伴我每一天的是《紅樓夢》,每天接力似的讀兩三回,到今天才第一次把原文讀完了。
《紅樓夢》真的如白先勇先生所說:「真的是一本天書」,是一本可以用一生來讀的書,裡面的內容太豐富了,或許每隔10年讀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它可能是至今讀來,不管是在高度、劇情刻劃上,或是文字上,都是在高峰的作品。
讀完《紅樓夢》之後,有很多想法感受,但讓我體會最深的,卻是對林黛玉想法的改變。
其實,這是我第二次讀完《紅樓夢》劇情,第一次不是讀原文而是讀白先勇先生的導讀本,那是在我高中準備學測的時候。
因為《紅樓夢》內容非常豐富,並非所有的內容對年輕人都有吸引力,因此,我在第一遍讀的時候,實際上關注的就是書中的哲學觀,還有寶、黛、釵(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之間的愛情故事。
我不知道有多少十幾歲的年輕人,尤其是男生,第一次讀《紅樓夢》就能馬上喜歡林黛玉,不過我在第一遍讀《紅樓夢》的時候,對薛寶釵的印象更好些。
這種看法恐怕和今天很多人對黛、釵的評價類似,比如黛玉多病、多心、多疑、小心眼、尖酸刻薄等等,而寶釵則顯得知書達理、善解人意、心胸開闊些。
對黛玉看法的改變,則是在上大學看完了這一遍《紅樓夢》,以及對生活、人情世故比較深刻之後。
除了能夠體會她的悽美、敏感而善良,還能夠理解因為她身世所造成她身上的諸多不是,但真正讓我喜歡上這個角色的原因,是她代表了一種「作詩」的性格。
「作詩」說得有點抽象了,什麼叫作詩的性格呢?我們不妨先看看和她對應的寶釵,寶釵是「做人」的性格,這個比較好理解。
我們今天常講「會做人」這三個字,在生活中其實就是情商高,這很具體,很現實,也是現實生活中大家喜歡的優點。
但是,在文藝作品中,會做人只能算是特點了,雖然有好的一面,卻顯得太俗,寶釵就是這樣。
作詩的性格則相反,它只要意境、浪漫、唯美和理想,同時不失率真與真誠。
為了理解這一點,我們不妨看看《紅樓夢》中的一個小細節。
在書中的第八十六回裡,黛玉正在讀古琴書,寶玉一徑走到黛玉前跟她搭話,黛玉跟寶玉講了一些琴譜的彈法,寶玉樂得手舞足蹈的便說:「好妹妹,你既明琴理,我們何不學起來。」黛玉說:「若要撫琴,必擇靜室高齋。...。再遇著那天地清和的時候,風清月朗,焚香靜坐,心不外想,氣血和平,才能與神合靈,與道合妙。」
由此可知,黛玉是個頗有靈性與詩意的人。
而相比之下,薛寶釵則對「與神合靈」或是「與道合妙」,尤其是對於佛家與道家,不是很有興趣了,反倒催促寶玉早早考取科舉功名,這可以從很多地方可以看出來,特別是在第一百一十八回。
在第一百一十八回中,寶玉正在讀《莊子》的「秋水」篇,正在細細琢磨道家思想,而寶釵見他看的得意忘言,走過來一看,見是這個,心裡著實煩悶。細想寶玉只顧把這些出世離群的話當作一件正經事,終究是不恰當的,便勸了一頓寶玉。
寶玉聽了寶釵的勸之後,也不答話,只有仰頭微笑。
寶釵又勸說:「你既理屈詞窮,我勸你從此把心收一收,好好的用用功。但能博得一第,便是從此而止,也不枉天恩祖德了。」
上面可以說明寶釵的境界和黛玉不在一個層次上——在整個賈府裡,能夠懂得黛玉的只有寶玉一個人。黛玉是作詩,寶釵是做人。黛玉有靈性,寶釵有美德。
我發現到很多台灣或者其他華人學生,仍在遵循「讀書」是為了「有好工作」,以往科舉的思維方式,卻喪失了學習知識本身,與探究問題的樂趣。讓我們的學生,愈來愈無趣。
所以,我也要求自己,就算成績一時比較不好也沒關係,之後專業能力可以慢慢補,最怕的是學習樂趣、探索人生答案的動力喪失。
因為一時成績的劣勢,可以藉著學習的熱情,堅持在學習路上走下去,將其補齊,成為跑到最後的贏家。
最後,我們的社會上有太多的薛寶釵,太少的林黛玉了。人一生除了營生之外,我覺得還是要有一些理想的。
保留著當初單純的夢想,在有一日有能力之時,再將其實現。
就像賈寶玉的純真性情,考了科舉、中了舉人,達成了父母的期望之後,便出家修道去了,這也是一個人生超脫的生命意義,不免讓我嚮往之。
如果說,在未來的時代,人工智慧取代不了人的什麼?
我覺得是,人有兩個上天賦予的特殊天賦,這是機器所無法取代的。
一個是藝術的創造力和想像力,另一個是夢想和浪漫的情懷。
如果我們的生活和它們相關,不用為自己擔心,因為總能想到機器想不到的事情。古人類學家一直想搞清楚為什麼我們的祖先現代智人,在和各種人種的競爭中最終勝出,目前比較確定的答案是,我們的祖先是唯一具有「夢想」能力的物種。
這個天賦傳到了林黛玉的身上,也傳到了我們每一個人的身上,我們必須要用好它。
人生不僅要做人,也要作詩。
以上,是我20歲讀完《紅樓夢》最深刻的想法。
暑假的紅樓一夢,大抵也結束了,繼續往下個學期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