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合生活經驗的書有兩種特點:
一.它能回答你的問題:書中內容直擊你的痛點,解決你的疑惑。
二.它能激發你的想像力:內容與你的經驗相連,但又稍微超出你的認知範圍,讓你能從中學習到新知識。
為什麼選書要與生活經驗貼合?
作者是人,出版社編輯也是人,他們憑藉著知識與人生經驗統整成書,一本好書就是他們的人生精華,書的目錄透露出他們智識的路徑,經過系統性整理才出版。
但是現在你沒走在這條路徑上,卻希望這本書能幫助到你在別條路上的問題?
如果一本書無法幫助你解答實際問題,或是內容離你的現實需求過遠,那麼即使書本身再好,也很難在當下對你產生實質幫助。
你應該集中精神找尋適合自己的書,讓它幫助你。
看不懂書,是因為內容與你無法產生連結。
書是否適合自己,從兩個面向觀察:
A.填補智識拼圖的缺漏: 如果你已經掌握了某個領域的基礎,但在某些具體問題上仍有空白,那麼一本能解答這些問題的書,將幫助你完善你的知識體系。 許多時候我們只差一條線索就能讓腦中獨立知識群貫通,此時跨領域(用A應用場景講述B知識領域,例:用投資講心理、用公司管理講會計)的書就非常適合幫助你打腦洞。
B.給予智識的前沿: 當你的基礎已經扎實時,你需要的是一本能啟發新思維、帶你探索新領域的書。這類書籍能夠拓展你的視野,讓你站在知識的尖端。 例如,你已經熟悉了數據分析的基本工具,現在想了解人工智慧如何應用於分析,那麼選擇一本聚焦於AI的書就非常合適。 但如果你看了之後無法想像實現的畫面,那麼這本書目前不適合你,先去IKEA逛逛是個不錯的選擇。 看到這裡,你心中有浮現幾本看不下去,覺得枯燥乏味但是沒看卻又有愧疚感的書嗎?先包一包塞到角落,現在無緣莫強求。
A.檢查目錄:
目錄是一本書的縮影。如果你看目錄時感到陌生,無法快速理解每個章節的主題,那麼這本書不適合你目前的階段。
能從目錄中找到對應疑問的章節,說明這本書值得一試。
B.試讀幾頁:
隨便翻開書的某一章節,讀幾段文字。如果內容中有許多專業術語或概念讓你難以理解,那可能是因為你缺乏相關的基礎(也可能作者假掰,化簡為繁必為爛書)。
如果能一目了然,甚至能聯想到生活或工作的場景,這本書必定會對你有幫助。
C.檢視推薦語或書評:
查看書籍的推薦語或其他讀者的評論,特別是那些與你背景相似的讀者是否從中受益。
如果他們的經驗與你類似,且認為這本書對解決他們的問題很有幫助,那麼你也可以考慮。
有些人選書時往往被書名吸引,或者因為作者的名氣購買,卻忽略了自己的實際需求。結果是買了一堆書,最後都成了書架的裝飾品。
選書的過程,其實是選擇自己成長方向的過程。一本書是否適合現在的你,取決於它能否:
填補你的知識空白,幫助你更深入地理解現有領域。
引領你探索新的領域,讓你在現有基礎上更進一步。
記住,如果一本書讓你感到看不懂,或者無法聯想到實際應用,那麼它可能並不適合現在的你。選擇與你的生活經驗貼合的書,才能真正從閱讀中受益,讓每一本書都成為你成長的階梯。
選書是一門藝術,更是自我覺察的過程。
讓你的書櫃代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