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生後世,業果相續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則佛典故事,這故事出自《那先比丘經》,在《大正藏》第 32 冊 704 頁上欄到 711 頁上欄。
過去,一國中有一座佛寺建在山上,寺的名稱叫做迦羅洹。在佛寺中有五百位出家眾共住,都已經證得阿羅漢,僧眾經常在每月的六齋日誦經到天亮。
當時,有一頭象王也在山上,靠近佛寺的旁邊。象王知道六齋日有誦經,因此每到六齋日的時候,象王就到佛寺中聽經。出家眾都知道象王喜歡聽經,所以每次都會等象王到了之後才開始誦經。這象王很專心地聽經一直到天亮,既不打瞌睡也不坐臥下來,也不會隨意搖動。
由於象王時常聽經、也侍奉過世尊的緣故,命終之後,便生為婆羅門家的兒子。但因為在這家中聽不到佛經,也看不到沙門,於是便離家往深山中修學婆羅門道。他住的附近還有另一位婆羅門修行人也在山上,兩人彼此互相照應,成為好朋友。
他們兩人之中,有一個人心想:「我非常厭惡這個世間,為了追求官位憂愁痛苦,年老、生病,死後將會墮入地獄、餓鬼、畜生、貧窮之中,所以我想剔除鬚髮、披上袈裟成為出家沙門,追求出世間的無為解脫。」
另外一人則想:「我希望能成為國王,隨心所欲,並使全天下人民都歸順於我,聽從我的教化、命令。」
兩人就各自發了這樣的願。
後來,這兩個人各自命終,再次轉生於世間做人。其中一位先前想要當國王的人,就生在海邊成為國王的太子,父母把他取名為彌蘭。另外一位在過去世發願想要追求出世無為涅槃的人,就出生在天竺的罽賓縣,父母為他取名為陀獵,他生下來便披著一件袈裟;因為他先前發願想要出家,所以出生時就如他的願披了一件袈裟而出世。那時,他家中有一頭象王也是在同一天出生,天竺人稱象為「那」,父母便因此將兒子取名為「那先」。
……
那先後來出家,日夜精進修行,不懈怠,最後證得了阿羅漢果。
……
那先比丘展轉來到天竺的舍竭國,住在泄坻迦寺中。有一位過去世的朋友,就是在海邊作國王太子的彌蘭。
彌蘭太子從小就喜歡讀外道經典,全部通曉不同的思想理論,來問難的道人沒有能勝過彌蘭太子的。
彌蘭的父王過世之後,彌蘭便登基為國王。
彌蘭王問左右的大臣說:「國中的修行人和一般平民當中,有誰能和我共同辯論經法道理的嗎?」
大臣向國王稟告說:「有一位學習佛法的人,大家都稱呼他是沙門。這個人智慧廣博通達,可以和國王辯論經法道理。」
彌蘭王想:「真的嗎?」於是便派人把那先比丘找來,兩個人互相辯論。
論辯的內容很長,中間摘錄了一小段,如下:
彌蘭王問那先比丘:「人死之後,轉生於後世的主體是什麼?」
那先比丘回答:「轉生於後世的是『名』(也就是精神)與『身』(就是肉體)。」(就是名與色,也就是精神與肉體。)
彌蘭王又問:「是過去那個人的精神與肉體直接轉生到後世去嗎?」
那先比丘回答:「不是的!並不是過去的精神轉生到後世,也不是過去的肉體直接轉生到後世,而是這一世的精神與肉體造作了善惡業,由於這善惡業的關係,而到後世去受生(感得另外一個五蘊身,繼續受生)。」
國王說:「如果這一世用『名』與『身』造作善惡業,而這個『身』將來不會到後世受生,那麼在這一世任意造作善惡業,不也可以直接得到解脫,不再遭受各種痛苦了嗎?」
可能彌蘭王心裡想:「我身不會到後世去轉世,那我造了善惡業跟我後世轉世的身沒有關係啊!這樣的話,我不就可以任意造作善惡業了嗎?」
那先說:「你以為這一世造善行或惡行,這一世的『身』沒有到下一世去,這樣便可以得到解脫了嗎?其實,人如果不停地造作善惡業,如果煩惱沒有斷除,一定會感得另外一個五蘊身到後世去受報,因此還是無法得到解脫的。」
那先舉一個譬喻:「譬如,有一個人盜取他人的瓜果,被主人抓到了,主人把小偷帶到國王面前,對國王說:『這個人偷了我的瓜果。』小偷說:『我並沒有偷這個人的瓜果啊!這個人所種的是瓜的幼苗,根本不是種瓜果。我拿的是瓜果,他種的是幼苗,怎麼可以說我是偷盜呢?我沒有偷他的瓜果,我並沒有罪過啊!』」
那先問國王:「這兩個人的爭論當中,誰有理,誰沒理?」
國王說:「當然是栽種的人有理,因為瓜的幼苗是他種的;偷盜的人沒有道理,確實有罪。」
那先問:「偷盜的人為什麼有罪呢?」
國王說:「之所以說偷盜的人有罪,是因為他沒有種下瓜的幼苗,當然不會有瓜果。而栽種的人種下了瓜的種子,栽種的種子在土壤中生根發芽,成長之後才會有瓜果啊!」
那先說:「人生正像是這個譬喻一樣。人這一世用『名』與『身』造作善惡業,其實並不是『名』跟『身』直接去輪轉到下一世,而是因為善惡業。造了善惡業而於後世感得另外一個五蘊身來受報,今世所造的善惡業,正是他再來世間輪迴轉生的根本(善惡業是根本)。」
那先說:「譬如有人偷了別人的稻穗,主人抓到了小偷,便拉著小偷責問他:『你為什麼偷我的稻穗?』小偷說:『我才沒有偷你的稻穗咧!你種的是稻的秧苗,我拿的是稻穗,怎麼可以說我犯偷盜呢?』這兩人互相拉扯,來到國王面前說了這些話。」
那先請問國王:「那這兩位誰有理,誰沒理呢?」
國王說:「種稻穀的人有理,偷盜的人無理。」
那先說:「如何知道偷取稻穗的人無理呢?」
國王說:「稻穗是插秧苗的人所種的,結成的稻穗,那當然還是他的啦!小偷沒有種秧苗,既然沒有種稻苗的因緣,又怎麼能得到稻穗的果呢?」
那先說:「人生正像是這個譬喻一樣。人這一世用『名』與『身』造作善惡業,由此善惡業而於後世感得另外一個五蘊身來受報。今世所作的善惡業,正是他再來世間輪迴轉生的根本。」
那先又做了一個譬喻:「譬如冬天寒冷,有人在房屋中生火想要烤火取暖。後來,這個人丟下了火就離開了。沒想到,火逐漸燒到牆壁上,竟延燒到整棟樓房。屋主抓到了點火肇事的人,拉到國王面前說:『就是這個人放火,把我的樓房全部燒掉了!』點火的人說:『我只是點小火用來烤火取暖而已,我沒有燒掉他的樓房啊!』」
那先問國王:「誰有理呢?」
國王說:「點火的人無理,因為大火是由他點的小火所造成的。」
那先說:「人生就像這個譬喻一樣。今世所造的善惡業,正是他再來世間輪迴轉世的根本。」
那先又打了一個譬喻:「譬如有人在晚上點燃燭火掛在牆壁上,想要藉著照明來吃飯。可是,燭火卻燒到了牆壁及一旁的竹木林材,沒多久就把房子燒毀了,火焰非常熾盛,最後竟連整座城都被波及,全部燒毀了。全城的人都很生氣,指責他說:『你為什麼把整座城都燒了呢?』點火的人說:『我只不過是點根小小的燭火用來照明吃飯而已,燒毀全城的是大火,並不是我點的小火啊!』就這樣大家爭論不休、互相拉扯來到國王面前。」
那先問國王說:「到底誰有理,誰無理呢?」
國王說:「點火的那個人無理。」
那先問:「您怎麼知道呢?」
國王說:「大火的源頭是點火的人造成的。吃完飯後,難道不應該順手將火熄滅嗎?結果讓大火燒毀了整座城!」
那先說:「人生正像是這個譬喻一樣。人這一世用精神與肉體造作善惡業,由此善惡業而於後世感得另一個五蘊身來受報。今世所作的善惡業,正是他再來世間輪迴轉生的根本。人因為無明愚癡而造作善惡業,因此才會在三界轉生,而不能出三界得解脫。」
這一則故事值得我們反省:
大家聽過「星火燎原」這一句話吧!就是星星之火(很小的火)可以延燒一片原野。還有一句話是「一念瞋心起,能燒功德林(一把無明火,能燒功德林)」。如果心念平常沒有好好調伏,只要起一念瞋心,小火會變成大火,把整個功德林都燒了。
我們心裡剛起的惡念就像小火一樣,但如果沒有好好地前生後世,看住它,一不小心就會延燒起來。不但燒毀自己的功德林,也惹得人家起煩惱。
一顆小小的種子,不一定永遠保持原本的樣子,將來有可能會長成大樹、開花、結果。種子與長成的大樹或結的果實,雖然形狀不太一樣,但是大樹或果實確實是由這小小的種子所長成的。
佛曾說:「如果有人以清淨心供養佛,將來可以得到很大的福報。」
有人說:「這怎麼可能!我布施了這麼一點點,怎麼將來會生天得大福報呢?」
佛就說:「你有沒有看過大樹的種子啊?那是多麼的小,可是長成的樹卻非常地大。而且這種子跟大樹形狀不一樣啊,你不要以為種子永遠是種子。」
同樣地,人今生造的善惡業就像種子一樣,種子不會永遠是顆小小的種子;造了業,如果有煩惱的滋潤,因緣和合,來生可能會得大的果報。
人的形狀與畜生不同,將來如果造惡業,會感得畜生報;同樣地,畜生的樣子跟我們現在人雖然不同,但是會感得畜生報的這個因,其實還是在人造惡業而成的。
所以,不要說我現在只是看到種子,並沒有看到果,就以為沒有關係。其實,只要這個種子的因緣成熟了,它就會結果。有一句話說:「菩薩畏因,凡夫畏果。」凡夫常常是不見棺材不掉淚;但是菩薩深信因果,他知道這因的種子一種下去,如果沒有好好地懺悔,沒有好好地修行,將來因緣和合,果就會現行。
所以,業,是因;報,這是果。因果歷歷不爽。業力不失,因果絲毫不爽。而這個因,除了業以外,還有煩惱。煩惱有兩個作用:一個發業(造業),另外一個潤生。雖然造了業,但是如果煩惱不再滋潤,可以緣缺不生;但是造了業,煩惱又沒斷,將來就可能得果報。
大家想:造了惡業會再來三界輪迴得惡報,那我造了善業,是不是也可以就不用來三界呢?其實,依佛法來說,如果是造了有漏的善業,就是還有帶著我執煩惱來種善業的話,還是會得人、天這樣的報,並沒有出三界。所以,我們要好好修行戒、定、慧,修無漏業,煩惱斷盡,不再造業,才可以出三界得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