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工傷計算方法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在香港,工傷賠償是保障勞工權益的重要部分。當你在工作中受傷時,了解賠償的計算方法是確保你獲得應有補償的關鍵。本文將為你詳細解釋香港工傷賠償的計算方法,並介紹一個實用的工傷疏忽賠償金額計算工具,讓你更清楚自己可以獲得的賠償金額。

工傷賠償的基本原則

根據香港法律,工傷賠償的計算取決於多個因素,包括你的薪酬水平、受傷的嚴重程度、以及復原所需的時間。以下是一些主要的考量因素:

  1. 薪酬水平:賠償金額通常基於你工傷前的平均每月薪酬進行計算,這包括工資、津貼、獎金等收入。
  2. 受傷嚴重程度:受傷的類型和嚴重程度會影響賠償金額。較嚴重的傷害通常會導致更高的賠償。
  3. 醫療費用:醫療費用的賠償通常會包括實際支付的醫療費用、康復治療費用等。
  4. 復原時間:如果因工傷需要長時間休息,賠償將涵蓋這段期間內的收入損失。

具體計算方法

賠償計算通常涉及以下幾個步驟:

  1. 平均每月薪酬計算:首先計算受傷前12個月內的平均月薪,這是賠償金額的基礎。
  2. 醫療費用:確定因工傷產生的所有醫療相關費用,這些費用將直接加入賠償金額。
  3. 傷殘補償:如果因工傷導致永久性傷殘,根據傷殘程度,會有額外的補償金。
  4. 收入損失補償:工傷後需要休息的時間內,根據平均月薪補償收入損失。

如何計算4-5病假薪金

當你因工傷需要請病假時,瞭解病假薪金的計算方法也同樣重要。根據香港的《僱傭條例》,僱員在符合條件的情況下,可以享有病假薪金。具體來說,病假薪金是基於僱員在受傷前12個月內的平均每日工資來計算的。

要詳細瞭解如何計算4-5天的病假薪金,可以參考這篇文章:如何計算4-5病假薪金:香港僱員必知的法定病假津,這將幫助你了解相關的法律規定及計算方法。

使用香港搵律師網的工傷疏忽賠償金額計算機

計算工傷賠償可能相當複雜,特別是當你對法律不熟悉時。為了幫助你簡化這個過程,我們推薦使用香港搵律師網的 工傷疏忽賠償金額計算機。這個工具能根據你的具體情況,自動計算出你可能獲得的賠償金額,讓你對自己的權益有更清晰的了解。

你也可以訪問香港搵律師網的 工傷專頁,了解更多有關工傷賠償的詳細資訊,並獲取專業法律協助。

結語

了解工傷賠償的計算方法對於保障自己的權益至關重要。使用合適的工具和尋求專業法律意見,可以確保你獲得應有的賠償。如果你對工傷賠償有任何疑問,請不要猶豫,利用香港搵律師網的資源來幫助自己做出最好的決定。

0會員
4內容數
這個專欄專注於為香港市民提供實用的法律知識,涵蓋民事訴訟、家庭法、交通意外、工傷賠償等多個領域。以淺顯易懂的語言,讓讀者掌握必要的法律資訊,保障自身權益。透過真實案例與專業見解,讓法律成為你生活中的可靠助手,幫助你在面對法律問題時做出明智的決策。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在當前經濟環境中,員工面臨被資遣的風險越來越高。因此,了解資遣費的合理計算、失業補助的領取條件,以及合法罷工的程序,對於保障自身權益至關重要。
Thumbnail
勞工在職業災害醫療期間,確實可以依法申請公傷病假,但請務必注意,並不是受了職業災害就能一直申請公傷病假、賦閒休息,公傷病假其實有其申請門檻,並不是有受傷就可以申請喔。「公傷病假」這一個看似簡單的假別,在實務中非常容易衍生爭議,若勞工對於公傷病假存有錯誤認識,嚴重者甚至可導致「懲戒解僱」的後果。
失能補償 治療終止後,審定其身體遺存障害者,雇主應按平均工資及其失能程度,一次給予失能補償 治療終止:繼續治療仍不能期待治療的效果,ex: 截肢 經判定治療終止後,即使後續仍有治療、復健行為,勞工不得請求該段期間原領工資補償 計算:平均工資 x N 天 N 天參考失能等級表 死亡
工資補償 勞工在醫療中不能工作時,雇主應按其原領工資數額予以補償 每個月發薪日給 屬於補償金而不是工資,因此免納所得稅 雇主還是要幫勞工提勞退 6% 不能工作:若雇主要讓勞工從事其他非勞動契約所約定的工作,應與勞工協商 醫療期間,雇主不得終止契約 工資終結補償 若同時滿足以下 3
Thumbnail
職業災害補償責任採「無過失責任主義」,補償應由僱主先進行,勞工確認領到保險給付後僱主可主張抵充。保費負擔的保險都能作為抵充,且團體保險加職業災害保險的給付,若高於補償金額,溢出部分屬於勞工。因此,一定要投保職業災害保險,可以有效分擔職災風險。
Thumbnail
勞工請假規則第4條第3項 普通傷病假一年內未超過三十日部分,工資折半發給,其領有勞工保險普通傷病給付未達工資半數者,由雇主補足之。 勞工保險條例第33條 被保險人遭遇普通傷害或普通疾病住院診療,不能工作,以致未能取得原 有薪資,正在治療中者,自不能工作之第四日起,發給普通傷害補助費或 普通
Thumbnail
職業災害「醫療期間」,雇主應給予的是「工資補償」而非「工資」;「補償」是以事故前1個月正常工時工資÷30為基準,而非「工資照給」。因此,兩者在計算上還是會有不同喔!!順便提一下,工資補償在稅法上也是免稅的喔,所以在做薪資的時候記得將工資補償與工資分開。
Thumbnail
平均工資如何計算? 既然要算”平均工資”就是要把勞基法定義的工資全部納入計算。 不要說這個不是,那個也不是,其實全部都是。 勞基法第2條第1項第4款 平均工資:指計算事由發生之當日前六個月內所得工資總額除以該期間之總日數所得之金額。工作未滿六個月者,指工作期間所得工資總額除以工作期間之
Thumbnail
瞭解香港《僱傭條例》中的長期服務金和遣散費的資格、計算方法和上限,以及這兩種補償的主要分別。
Thumbnail
當員工發生職災時,依法規定雇主就要付上應有的責任及賠償,但有時候鉅額賠償會讓雇主吃不消,這時「#雇責險 」就相當重要了!接下來Shui會帶大家了解什麼是雇責險?跟團險差別在哪? 立即閱讀全文>>https://reurl.cc/Z9W40A 雇主應負風險 員工發生職災時,依法規定雇主應要 負責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在當前經濟環境中,員工面臨被資遣的風險越來越高。因此,了解資遣費的合理計算、失業補助的領取條件,以及合法罷工的程序,對於保障自身權益至關重要。
Thumbnail
勞工在職業災害醫療期間,確實可以依法申請公傷病假,但請務必注意,並不是受了職業災害就能一直申請公傷病假、賦閒休息,公傷病假其實有其申請門檻,並不是有受傷就可以申請喔。「公傷病假」這一個看似簡單的假別,在實務中非常容易衍生爭議,若勞工對於公傷病假存有錯誤認識,嚴重者甚至可導致「懲戒解僱」的後果。
失能補償 治療終止後,審定其身體遺存障害者,雇主應按平均工資及其失能程度,一次給予失能補償 治療終止:繼續治療仍不能期待治療的效果,ex: 截肢 經判定治療終止後,即使後續仍有治療、復健行為,勞工不得請求該段期間原領工資補償 計算:平均工資 x N 天 N 天參考失能等級表 死亡
工資補償 勞工在醫療中不能工作時,雇主應按其原領工資數額予以補償 每個月發薪日給 屬於補償金而不是工資,因此免納所得稅 雇主還是要幫勞工提勞退 6% 不能工作:若雇主要讓勞工從事其他非勞動契約所約定的工作,應與勞工協商 醫療期間,雇主不得終止契約 工資終結補償 若同時滿足以下 3
Thumbnail
職業災害補償責任採「無過失責任主義」,補償應由僱主先進行,勞工確認領到保險給付後僱主可主張抵充。保費負擔的保險都能作為抵充,且團體保險加職業災害保險的給付,若高於補償金額,溢出部分屬於勞工。因此,一定要投保職業災害保險,可以有效分擔職災風險。
Thumbnail
勞工請假規則第4條第3項 普通傷病假一年內未超過三十日部分,工資折半發給,其領有勞工保險普通傷病給付未達工資半數者,由雇主補足之。 勞工保險條例第33條 被保險人遭遇普通傷害或普通疾病住院診療,不能工作,以致未能取得原 有薪資,正在治療中者,自不能工作之第四日起,發給普通傷害補助費或 普通
Thumbnail
職業災害「醫療期間」,雇主應給予的是「工資補償」而非「工資」;「補償」是以事故前1個月正常工時工資÷30為基準,而非「工資照給」。因此,兩者在計算上還是會有不同喔!!順便提一下,工資補償在稅法上也是免稅的喔,所以在做薪資的時候記得將工資補償與工資分開。
Thumbnail
平均工資如何計算? 既然要算”平均工資”就是要把勞基法定義的工資全部納入計算。 不要說這個不是,那個也不是,其實全部都是。 勞基法第2條第1項第4款 平均工資:指計算事由發生之當日前六個月內所得工資總額除以該期間之總日數所得之金額。工作未滿六個月者,指工作期間所得工資總額除以工作期間之
Thumbnail
瞭解香港《僱傭條例》中的長期服務金和遣散費的資格、計算方法和上限,以及這兩種補償的主要分別。
Thumbnail
當員工發生職災時,依法規定雇主就要付上應有的責任及賠償,但有時候鉅額賠償會讓雇主吃不消,這時「#雇責險 」就相當重要了!接下來Shui會帶大家了解什麼是雇責險?跟團險差別在哪? 立即閱讀全文>>https://reurl.cc/Z9W40A 雇主應負風險 員工發生職災時,依法規定雇主應要 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