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處宜人的幽谷,天空渲染著晚霞,太陽即將落下,夜幕降臨。疲憊的旅人靜靜地躺在一片草地上。
突然間耳旁響起數句呢喃,聲音中帶著一絲期待與莫名的雀躍感,在這杳無人煙的幽谷裡顯得格外突兀。旅人小心翼翼地在草叢中找尋音源,深怕驚擾到聲音的主人。眼前有處草地佈滿含苞待放的幼草。他們正滿心歡喜地談著自己的將來。微微的月光巧妙地點綴這如夢似幻的情景,使幼草們的對話更加虛無縹緲。
在茂密的草堆中,有一株特殊的幼草,被賦予了選擇自身花色的權利。在幼草們的世界中,這是一種人人稱羨,可遇不可求的禮物。面對眾人欣羨的眼光,那株特別的幼草逐漸萌生了一種不能辜負他人的使命感。與此同時,儘管可能是出於善意,眾人肆無忌憚地將自身對於色彩的想法加諸在他身上。於是那株幼草就像是一張不斷被色彩堆疊的白紙,逐漸看不見自己的真心。
時間荏苒,距離花期愈來愈接近,這份禮物因為眾人的期許,逐漸變了調,成了一層又一層厚重的枷鎖,銬住幼苗原先自由的思緒,使他猶疑不定。殊不知,他忽略了幾件要事—
「宇宙之間的顏色真是多呀,又都是這麼好看,沒有一個顏色本身是不美麗的、純粹的,又完善的。而這些顏色又有無窮配成雜色花樣的可能。」—真的有所謂最佳的花色嗎?
「這麼忙著把顏色洩漏出來是怎麼回事呀!只要緊閉著花蕾,心上認準了要開的顏色,日光一到,自然就把花開成了!都忘了所有的色彩都是由日光所賜給的!」—一旦缺乏了日光的照耀,自由選擇的權利將毫無意義。
在朝陽下枯萎的花蕾,顯然不是因為缺乏日光的照耀而亡,反而是被眾人加諸在身上的使命感所壓垮。相較於一旁不受期待卻於晨曦下盡情綻放的普通幼草,他顯得格外淒涼。
文中可見,旁人的建言始於善意,他們希望能將自身的缺憾告訴幼草。殊不知,人總是渴求自身缺乏的事物。若旁人的建言是基於自身未能實現之想像,那真稱得上是一個好的建言嗎?倘若最後幼草真聽從了某句建言,開花了,實現了別人的遺憾了,這花色真的是他心目中最理想的色彩嗎?
從最理想之色彩的角度切入,這個顏色真的存在嗎?若達到真可稱作萬幸嗎?於芥川龍之介所著的短篇小說《芋粥》描寫到達成理想之人隨之而生的空虛感。倘若幼苗真開出自己認為最美麗的花色,於理想與實現之間的縫隙,秘密地挾帶著名為空虛的幼苗,隨時間的推移日益茁壯。那麼,於花朵綻放前就枯萎似乎也是一種淒美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