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的人如果有輕生念頭,我該怎麼幫他?做這些事情,才療癒。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這些年擔任健康管理諮詢師,面對的個案大部分一開始都是來諮詢健檢異常數值的管理建議,例如: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管理,但往往都都會談到工作和生活、談到心理壓力、焦慮和憂鬱的議題,甚至有些個案透露有輕生的念頭,而且這樣的個案其實不少。這意味著,我們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是相互交織的,當其中之一受到打擊時,另一個也會受到影響。


根據調查,全球每年有超過72萬人自殺。我國自殺死亡人數自1994年起逐步上升,於2013年全國自殺死亡人數共3,898人,死因排名第十一位。其實,有自殺意圖的人,存在你我周邊。如果每一個人都具備一些基礎的知識,就可以提早辨認自殺意圖,做出適當的回應,適時地接住即將殞落的生命。


想自殺的人其實往往很努力的想要繼續人生,但是因為找不到心理歸屬,將自己視為別人的負擔,才會渴望結束自己的生命。他們當下看不到其他選擇,無法看到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全貌,才會選擇自殺來結束生命。


本篇文章會帶大家學習辨認自殺前可能會出現的信號,以及你可以採取的簡單步驟。也許某一天,能夠幫助一個一心求死的人暫時打住念頭就夠了!先打住念頭,後續才能運用更多資源連結,幫助他找到繼續活下去的理由。

不是每個想自殺的人都有心理問題


關於自殺,有一個常見的迷思,就是「只有心理健康有問題的人,才會有自殺念頭或嘗試自殺」。這並不一定是正確的。


許多嘗試自殺或自殺身亡的人並不符合臨床上所謂的心理健康障礙的標準。他們可能僅僅是最近出現了人生的重大變故,覺得自己無法在這個極具壓力的情況下繼續生活下去,才會選擇結束生命。例如,他們可能失去了工作、住所、摯愛、面臨婚姻出軌、面臨法律問題、得到重大疾病或其他危機等。


導致每個人走向絕望的事件和情境也各不相同。對某些人來說,可能導致自殺的壓力源,對其他人可能不會產生相同的影響。每個人的背景和經歷都是獨一無二,不應該被拿來比較。

企圖自殺之前,可能會出現的信號

即便是心理師、醫師等專業人士都無法精準預測誰有自殺的念頭,但是,在某些情況下,計劃自殺的人可能會表現出以下的行為或情緒變化。如果有關注到身邊的人出現以下行為,請用下段文章引導的方式幫助他。

  • 使用潛在可能致命物品(如槍支或藥丸)
  • 送出他個人很珍惜的物品
  • 睡眠過多或不足
  • 社交退縮、孤立自己
  • 酗酒或魯莽駕駛
  • 談論想要透過自殺結束生命  
  • 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  
  • 感覺自己成為負擔、不被需要,好像不屬於任何地方或與任何人  
  • 感到絕望  
  • 物質濫用  
  • 最近有嚴重創傷(如重要親友離世、離婚)  
  • 經歷精神疾病,例如憂鬱症、焦慮症等,特別是沒有接受治療  
  • 個人或家庭有自殺史  
  • 對社交活動或學校失去興趣  

如何幫助想要自殺的人

請不要否定他的任何說法

首先,當聽到有人說「對生活厭倦」、「活下去沒有意義」的時候,請不要急著否定他!甚至說出「這沒什麼好難過的,往好處想」之類的建議,或告訴他其他更悲慘的例子。這些反應並不會有幫助!你需要做的第一步是「點點頭、好好地看著他」,用簡單的「恩、然後呢?你可以跟我說!」回應他,讓他知道你專注地在聆聽他說話就好。不帶評價地理解,是最大的幫助。

準備足夠的時間和隱密的空間談話

想自殺的人通常需要很多的時間和安全的空間吐露自己的事情,所以建議必須準備足夠的時間,做好傾聽的心理準備,也要找一個不受打擾並可保護隱私的地點,進行談話。如果當下時間空間不允許,不如誠懇地跟他約另一個時間,好好聽他說話。

重點不是你「說」了甚麼,而是「聽」

對談的過程中,重點不是你「說」了甚麼,而是「聽」。專注的傾聽、讓對方感覺到「他被接納了」是最重要的。他說的內容可能違背你的價值觀,也請不要批判,尊重他們的意見和價值觀。最好的語言是「非言語」,用「點頭、眼神、拍拍肩膀」表達你對他們的接納,這比起你給出一堆指導方針更有益處。

勿給予不適當的保證

切勿在談話過程中給予給予不適當的保證,例如發誓會守口如瓶、答應離開讓他獨處、說所有事情都會沒事。

在聊天的過程中,自然地了解他的自殺意圖,訂定「不自殺約定」

你可以在聊天的過程中,進一步很自然地了解他有沒有自殺意圖、之前是否有嘗試自殺的經驗。要詢問一個人的自殺意念並不容易,需要循序漸進的討論,感到懷疑時便要立即詢問,因為「這可能是唯一一次幫助他的機會」。詢問的時候,不需要閃爍其詞,直接問「你會不會有想不開的念頭?」會比開玩笑的方式詢問「你該不會想要自殺吧?」更加適當。

如果需要,請幫他移除可以用來自殺的工具。並且,跟他訂定「不自殺約定」,讓他保證在所約定的某段時間內,不要自殺。過去國外臨床實徵研究認為「不自殺約定」是有效的自殺危機處理技巧之一,適用短期內可能會出現自殺危險性個案。

採取行動、告訴別人、取得幫助

當問題超過你能處理的程度與範圍時,不要一個人孤軍奮戰,請找資源。採取行動、告訴別人、取得幫助才是正確的,這裡統整了全台可以求助的資源

首先,評估這位個案的支持系統,找出有支持能力的親人、朋友、或其他人,請他們加入,一起幫忙。若風險低,沒有潛在立即自殺行為,建議個案就醫或心理諮商。若原本已在心身醫學科就醫,可以繼續在原醫院治療,並鼓勵個案主動與醫師溝通心情之變化。面對可能有立即自傷風險的高度個案,需要先留下來陪伴,並報警或打1925求救,同時協助就醫。(延伸閱讀:有壓力想找人訴說,但覺得心理諮商太貴嗎?便宜平價心理諮商資源一次看 )

適時地問對問題,才是最療鬱的

大部分的人在幫助別人時,總是會期待自己可以給出有用的建議。其實,個案能否改變的關鍵,不在我們,而在個案本身。請放下想要「控制」他人,放棄想要當「救世主」的念頭。

更好的心態設定是:「我是陪他走這段路的夥伴」。

其實每個人都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是個案當下暫時看不到而已,用你的同理陪伴和理解,就能幫他逐漸找回自己的力量,解決問題。

分享幾句我很常在諮詢的時候用的句子,這些句子都是問句:

「你現在心裡的感受是甚麼呢?」

「你的想法是甚麼?」

「你的期待是甚麼呢?」

「怎麼樣的狀況會讓你的心裡覺得比較舒服呢?」

過去,在我備考美國ACE認證的健康指導教練的過程當中,課程內容一直反覆在深化我們一個觀念,就是要「把個案放在 Driver Seat (駕駛座)」。一位成功的健康指導教練,不是懂最多、最會給計劃的那一個,而是最能「發揮提問的威力」,藉由問對問題,啟動個案的動機的那一個。

在這裡與大家共勉,需要的時候,讓我們一起接住需要幫助的生命吧。 

▶延伸閱讀:

如何告訴別人我有憂鬱症?憂鬱症患者面對自己、找回快樂的方式和治療選擇

3本排解壓力、變快樂、情緒療癒必讀書單

有效改善睡眠的9項生活型態調整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莎林娜的沙龍
15會員
13內容數
.
莎林娜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3/29
一直以來,我都有惱人的胃脹氣毛病,身體也會偶爾有一小塊的濕疹,但都選擇不理它,傻傻的活著。直到最近因為一些原因,決定一解心中的疑惑,找出讓身體慢性發炎的東西。以下我將跟大家分享我的過敏原檢測報告、麵包酵母過敏避雷指南,以及過敏原檢測的建議。
Thumbnail
2025/03/29
一直以來,我都有惱人的胃脹氣毛病,身體也會偶爾有一小塊的濕疹,但都選擇不理它,傻傻的活著。直到最近因為一些原因,決定一解心中的疑惑,找出讓身體慢性發炎的東西。以下我將跟大家分享我的過敏原檢測報告、麵包酵母過敏避雷指南,以及過敏原檢測的建議。
Thumbnail
2025/03/10
近年來國人對疾病預防的意識逐漸抬頭,越來越多人懂得為自己安排健康檢查,但是在面對琳琅滿目的健檢項目和健檢醫院卻常常不知如何下手,總是懷疑自己是不是選擇了最適合自己的健檢套組。大家的心聲我懂,本篇文章將融合我常收到的Q&A,帶大家瞭解安排健檢應該注意的事,我也會給出專業的建議,幫大家選出適合自己的套組
Thumbnail
2025/03/10
近年來國人對疾病預防的意識逐漸抬頭,越來越多人懂得為自己安排健康檢查,但是在面對琳琅滿目的健檢項目和健檢醫院卻常常不知如何下手,總是懷疑自己是不是選擇了最適合自己的健檢套組。大家的心聲我懂,本篇文章將融合我常收到的Q&A,帶大家瞭解安排健檢應該注意的事,我也會給出專業的建議,幫大家選出適合自己的套組
Thumbnail
2025/02/23
你有打呼、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困擾嗎?我是一名醫療專業人員,我的家人一直都有睡眠呼吸中止的問題,這篇文章想跟大家分享他求醫、檢查過程、iNap睡眠負壓呼吸器和血iFORA O2福爾血氧濃度計使用心得,以及睡眠習慣調整成功的經驗,希望能夠幫到有同樣問題的朋友們。 睡眠呼吸中止的表現 首先,
Thumbnail
2025/02/23
你有打呼、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困擾嗎?我是一名醫療專業人員,我的家人一直都有睡眠呼吸中止的問題,這篇文章想跟大家分享他求醫、檢查過程、iNap睡眠負壓呼吸器和血iFORA O2福爾血氧濃度計使用心得,以及睡眠習慣調整成功的經驗,希望能夠幫到有同樣問題的朋友們。 睡眠呼吸中止的表現 首先,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根據調查,全球每年有超過72萬人自殺。我國自殺死亡人數自1994年起逐步上升,於2013年全國自殺死亡人數共3,898人,死因排名第十一位。其實,有自殺意圖的人,存在你我周邊。如果每一個人都具備一些基礎的知識,就可以提早辨認自殺意圖,做出適當的回應,適時地接住即將殞落的生命。
Thumbnail
根據調查,全球每年有超過72萬人自殺。我國自殺死亡人數自1994年起逐步上升,於2013年全國自殺死亡人數共3,898人,死因排名第十一位。其實,有自殺意圖的人,存在你我周邊。如果每一個人都具備一些基礎的知識,就可以提早辨認自殺意圖,做出適當的回應,適時地接住即將殞落的生命。
Thumbnail
本文探討自殺的定義及其相關名詞,並詳細分析自殺的危險因子,如過去的行為、心理狀態和人際關係等。同時,文章也提出了自殺的保護因子,包括支持系統、心理健康治療和家庭功能等,旨在提高大眾對自殺議題的認識,並鼓勵大家成為一位關懷的傾聽者。透過有效的支持與理解,有助於減少自殺行為的發生。
Thumbnail
本文探討自殺的定義及其相關名詞,並詳細分析自殺的危險因子,如過去的行為、心理狀態和人際關係等。同時,文章也提出了自殺的保護因子,包括支持系統、心理健康治療和家庭功能等,旨在提高大眾對自殺議題的認識,並鼓勵大家成為一位關懷的傾聽者。透過有效的支持與理解,有助於減少自殺行為的發生。
Thumbnail
十五、凝視死亡,正視自殺意念 自殺是一種衝動行為,如果在你產生這樣的念頭時,不用太慌亂,因為每一個人的一生都曾有過離開這個世界的想法,這是出自於我們的趨吉避凶得生存本能。但人有死的本能,就有生的本能,所以不要害怕讓你身邊的人知道你的死亡意念,雖然這難以啟齒。 自殺是一種
Thumbnail
十五、凝視死亡,正視自殺意念 自殺是一種衝動行為,如果在你產生這樣的念頭時,不用太慌亂,因為每一個人的一生都曾有過離開這個世界的想法,這是出自於我們的趨吉避凶得生存本能。但人有死的本能,就有生的本能,所以不要害怕讓你身邊的人知道你的死亡意念,雖然這難以啟齒。 自殺是一種
Thumbnail
我們在人生歷程中,比較少會思考到:自己生命中真正重要的是什麼?<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書中有一句話說:「學會死亡,才學會活著」。當我們瀕臨死亡,或面對死亡,我們才開始漸漸體認到自己捨不得的人事物、還想做的事情、還未完成的夢想是什麼。
Thumbnail
我們在人生歷程中,比較少會思考到:自己生命中真正重要的是什麼?<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書中有一句話說:「學會死亡,才學會活著」。當我們瀕臨死亡,或面對死亡,我們才開始漸漸體認到自己捨不得的人事物、還想做的事情、還未完成的夢想是什麼。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前陣子藝人墜樓的新聞沸沸揚揚,想起自己從20幾歲開始,就常常出現想要結束生命的念頭,這種情況在沒有人生目標,或是生活不如己意、陷入低潮的時候更是強烈。 第一次是在28歲的時候,有很好的工作、有穩定交往的男友,生活過得很幸福,卻覺得生活沒有意義,想要離開人世。眼睛張開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前陣子藝人墜樓的新聞沸沸揚揚,想起自己從20幾歲開始,就常常出現想要結束生命的念頭,這種情況在沒有人生目標,或是生活不如己意、陷入低潮的時候更是強烈。 第一次是在28歲的時候,有很好的工作、有穩定交往的男友,生活過得很幸福,卻覺得生活沒有意義,想要離開人世。眼睛張開
Thumbnail
在前幾天,聯合國國際審查委員針對近年台灣人輕生比例提高作出關心,並向台灣政府詢問是否有對此作研究,了解其緣由為何,是否是壓力等其他的因素。 而衛福部心裡健康司司長對此作出的回應如下:『這五年大家可以看到,在青年、青少年自殺率突然地增加。但是如果扣除跳樓的因素,其實就沒有那麼明顯。那也就是說,這十年來
Thumbnail
在前幾天,聯合國國際審查委員針對近年台灣人輕生比例提高作出關心,並向台灣政府詢問是否有對此作研究,了解其緣由為何,是否是壓力等其他的因素。 而衛福部心裡健康司司長對此作出的回應如下:『這五年大家可以看到,在青年、青少年自殺率突然地增加。但是如果扣除跳樓的因素,其實就沒有那麼明顯。那也就是說,這十年來
Thumbnail
文章摘要: 1️⃣ 企圖自殺者的認知準備與情緒準備是兩碼事 2️⃣ 瑞典學者對於自殺者生前語言與非語言線索的研究 3️⃣ 面對企圖自殺者,我們還得學習更直觀,更敏銳的評估 「自殺的認知想法」與「接受死亡的情緒」可能是兩碼事 認知的胡同(對自殺的想法) 情緒的接受(對死亡的接受) 參考資料:
Thumbnail
文章摘要: 1️⃣ 企圖自殺者的認知準備與情緒準備是兩碼事 2️⃣ 瑞典學者對於自殺者生前語言與非語言線索的研究 3️⃣ 面對企圖自殺者,我們還得學習更直觀,更敏銳的評估 「自殺的認知想法」與「接受死亡的情緒」可能是兩碼事 認知的胡同(對自殺的想法) 情緒的接受(對死亡的接受) 參考資料: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