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無父之城》與《惡女書》後,《少女的祈禱》成為我書架上第三本陳雪的作品。陳雪筆下實際走過的人生,以及向內深掘的情感總讓我感覺在虛幻與真實間游走。即使身體已長成了大人,童年的創傷卻難以在這個過程中被代謝乾淨,有意無意的行為與反應都不過是當初的縮影。我們應該如何擺脫?又或者說我們需要擺脫嗎?每個人的方法不一樣,而陳雪的方式是將它寫出來,「不斷地寫」方能成為她的良藥。而我則是透過不斷地讀,將那些我自身難以產出的字句裝進腦海跟我的童年對話
我像觀察陌生人那樣觀察自己,我記得許多事,卻鮮少理解當下的我到底是何種情緒
陳雪在《少女的祈禱》中訴說著很多往事,父母投資失敗、被迫四散的家庭、小小年紀就擔當起父母職的長姐身分,以及不得已隨著父母到市場叫賣的人生。彼時她的恐懼無處安放,對小陳雪來說那些情緒過於複雜且難以用她當時所知的語言訴說。那幾乎是被推著走的日子,是自己掌握不了的人生。我相信她當時是有許多疑問,卻不知道從哪裡問起的。直到陳雪將故事寫出來,一邊回顧、一邊答覆,當時大人沒來的及解釋,靠著陳雪自己回顧拼湊出答案
往事好像都隨著屋宇的重新翻修被寫上了新的版本,這些朋友所參與的,就是新版本的我們家。可誰能說那是假的?
知曉那段過去的家人們都以不明言的默契將之塵封,彷彿那五年一點痕跡也沒留下。比起羞愧地讓人不敢抬頭,我覺得更像是痛苦到讓人不願再想起,因為每次回憶都像重新走一遭。街坊鄰居的冷言冷語、因疾病與不懂打理而被歸類至教室後方、為下一餐一籌莫展,還有對其他同齡孩子的羨慕,當大人無暇顧及這些事件累積而來的情緒,陳雪只能選擇自己吞下。然而被選擇性隱匿的故事不過是被壓縮成小小的檔案夾,還是能打開也還是得打開。困頓晦暗的過去是真,走過後的風景怡人亦同。字裡行間雖然充斥著苦命與淒涼,但我從中讀到了陳雪的勇敢。她敢於承認曾經的不堪,敢於提及那些痛楚,敢於帶那個充滿瘡疤的自己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