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屬於女人的月份恰好翻開了這本書,以散文寫成的《原來你什麼都不想要》從不同篇章展現這世代「女人」、「母親」與「女兒」的各種樣貌。每天花點時間讀一篇,很快便讀到了最尾頁,我仍感到意猶未盡,彷彿還有許多未說出口的生命歷程,卻又覺得這四輯已然寫盡以不同身分活著的女人們。也是有了這想法,發現即使每個故事獨立且特別,仍無法避免那些困住女人的點在世代間存活。
《原來你什麼都不想要》以辛波絲卡的詩〈一個女人的畫像〉為每輯做了註解,從詩作中感受到了身為人母與人妻,或許為愛又或許為了家庭的無條件奉獻,依傍著一份毋需多言的熱忱扛起生活重擔,且隱匿因情緒而生內耗的痕跡。進而閱讀作者李欣倫所寫的故事時,我彷彿站在書中主角家的客廳,看著她與丈夫的溝通未果、她向菩薩相求的虔誠、她與兒女瑣碎對話中悟出的道理,也看見了她險些從陽台的縱身一躍。在閱讀過程中,我想我知道那個她是作者的化身,但我卻在之中讀到了我自己與我身邊的女人們。誠如我的第一段所言,那些令女人們裹足不前的事物穿梭在世代間,即使出生在不同年代,女人們所承受的總如此相似。
將「婚姻」描述成碉堡的社會,我深信他們知道碉堡的背面是一所監獄。為了維持碉堡的模樣不至於塌陷,走進去的人勢必為此添加許多「拋下自己」的勇氣,而拋下的除了原有底線,還有對事情發展的期望。書中面對全力投入投資的丈夫,以為能有機會對這份熱情溝通,殊不知對話被一句句「你不懂」給擋下。仔細端詳婚後的生活,女人們不是不懂,也不是沒有能力懂,而是能弄懂的機會被生活阻攔。人們總是將一塵不染與規律的擺設視為理所當然,孩子的啼哭與分享慾望彷彿也只會延伸至一個方向,目的地名為母親。因為無法輕易拋下,而沒時間重新檢視踏入這座碉堡前的想像與現實差距。我所認識的女人們,在生活中為許多瞬間妥協。當我詢問她們是否為此後悔,卻又得到一致閃爍的答覆。我想在那座我永不願意踏入的碉堡裡面,她們必定承受著挫敗與壓力,卻也能看見碉堡外的人看不見的風景。
書中共分四輯,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為輯二〈頭朝下〉。在〈頭朝下〉一篇,受產後憂鬱所困的母親,因房中女兒哭聲回頭,收回了從陽台往下望的異想。而將頭朝下的這個動作與生活多部連結,她聯想起與女兒午睡的趴睡秘密,以及童年從電視看見為情所困而上吊的女鬼,最後轉回了整脊躺在按摩床之際。在那個舒適的瞬間,她彷彿也重整了自己。作者的選字用詞與整本書呈現的氛圍都很平穩,如同作家言叔夏在推薦序中所寫「這本書的一切皆是安靜的殘忍」一般,我感受著它的平鋪直敘與溫柔,反而從這份鎮定感受到更深的痛。輯二也寫到一段,得知腹中胎兒性別為女性時,她的想法因母親曾受過的委屈參雜了擔憂。我為這份無以名狀的擔憂而泛淚,當我們認為應當喜迎小生命時,卻對這份喜悅加註了前情提要。而後跟妹妹報喜,妹妹不假思索說出「太棒了!好期待見到她」時,我瞬間潰堤至將書闔上。
我希望當人們細閱這類的作品時,不要將任何細節歸類至「想太多」、「心太細」以及「你不懂」,婚姻便是在這些看似不起眼又無關緊要的小事中推砌而成,會覺察到這些東西的人才會受傷,而她們即使受傷也好好的堅持下去了。我感謝寫出這本書的作者,她寫出了深觸我心的共鳴與溫柔的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