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條圖利用條狀圖形的「長度」,來比較不同類別或時間之間的數值差異。正因其簡單且直觀的特性,成為了我們在各式媒介上最常見的統計圖表。但也因其最常被使用,設計得很差的長條圖也隨處可見,立體的長條圖即是差勁的設計之一。
我在某個縣市的報告中,看到了上面這張統計圖表,它想要傳達「就業率」這個數值在不同的性別及年齡組間,隨著時間變化的趨勢。這是一張糟糕的圖表,我會告訴你它如何「糟糕」,並著手去做改造,製作一張新的圖表來傳達相同的資訊。
這張圖最需要改進的點在於矩形柱體讓數量的比較失真。
首先,讓我們的目光先集中於代表60~64歲女性就業率的粉色柱狀體上。因為他們是立體的,所以用前後排列來展示不同的時間點。前後排列會讓你很難比較這些柱狀體的高度,因為他們失去了統一的「地基」。尤有甚者,乍看之下,它甚至會讓你認為107年的柱狀體比111年的更高,如果不是標註了數字,還真容易讓人產生誤解。如果還要仔細閱讀數字才能得到正確的資訊,那就喪失使用統計圖表的意義了。
第二個需要改進的地方是它太複雜了。
你仔細算算,整張圖表中擠了30個柱狀體,這不但讓我們在視覺上比較有負擔,也讓比較柱狀體的高度變得很費力,讀者不容易從中獲取有用的資訊。另一方面,顏色的使用也讓這張圖變得很雜亂。不同的顏色通常是用來區別不同的資料特性,但太多的顏色反而弱化的這個功能。而且其實圖中已經使用了「位置」來區分性別、年齡層和時間了,又將所有的柱狀體塗上不同顏色,真是多此一舉。
第三點則是我個人的主觀感受:顏色和字型的選擇太醜了。這好像也沒有什麼好解釋的,就是我個人的偏好罷了。
第一步,我覺得要先了解原來的圖表所隱含的資訊。
以下是我整理出這張圖表所傳達的資訊:
第二步,針對這些資訊做出設計決策。在時間趨勢上,我覺得107年和111年這兩個時間點的數值是我們比較的重點,所以我決定改用坡度圖(slope chart)來凸顯這兩個時間點的變化。為了呈現就業率隨年齡增長而下降,我會將三個年齡組分為三個圖形並平行擺放,已顯示線條的高低差別。最後我會將年齡組中不同性別的線段畫在一起,以比較就業率大小,並用顏色來區分性別。
最後的成果在這裡:
這次的圖表改造就到這邊,有任何的問題或建議都歡迎留言給我,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