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是從2015年蕭邦鋼琴大賽開始關注Kate Liu的。尤其是決賽時彈的Piano Concerto in E minor Op. 11更是聽了好幾次。我當時很喜歡她對待每個音都很小心翼翼,並且十分珍惜的感覺。這種感覺配上蕭邦那要死不死的調調(蕭邦生前健康狀況很差),更讓人感受到企圖掙脫脆弱肉體的堅強心智。但坦白說,這次抱著期待來聽Kate Liu的獨奏會,有種「彈得沒有蕭邦大賽時那麼好」的感覺。以下詳述我聽幾首曲子的不專業評論~
前面的夜曲跟馬祖卡舞曲因為我遲到,是坐在外面聽轉播的所以就不評論。是說Kate Liu在夜曲跟馬祖卡舞曲之間沒有離台,是我們跟工作人員告知這件事之後,才勉強在第二跟第三首馬祖卡舞曲之間的空隙之間入場的。當時坐的位置也不是一開始買的位置,而是票面3樓靠左的位置,這個地方聲音會被上面蓋住,聽起來稍悶。上半場我在現場聽到的曲子是以下兩首:「蕭邦:F大調第二號敘事曲,作品38」及「蕭邦:G小調第一號敘事曲,作品23」。
一開始如牧歌般的第一主題,我個人覺得Kate Liu發揮得蠻好的,既溫暖又寧靜,也展現出一直以來我喜歡的呼吸與空間感。但到激昂的第二主題再現時,明顯覺得高音部的清晰度較差,但不確定是否是座位的影響。
是說在眾多鋼琴家中,Kate Liu算是彈奏前思考蠻久的類型,掌聲一段落後,總有一小段時間看到她是閉眼沈思的樣子,不知道她坐在鋼琴前時都在想些什麼呢?
以前在大師班聽老師指導同學彈這首曲子的開頭時,老師描繪了一個「戰場上朝日升起」的畫面要同學去想像。今天聽Kate Liu彈開頭的這幾個音時,感受到指尖跟琴鍵之間的抓地力是強的,比朝日升起的感覺更強烈、更刺眼,感受到戰士的決心與即將來臨的犧牲,甚至帶著些許的哀悼意味。然而,到6/8拍的第一主題時,出現了部分第三小拍跟第六小拍很不清楚,甚至有幾次聽不太到的狀況。第二主題發揮得普普通通,不到特別差也不到特別好。到發展部的詼諧曲樂段時,則感覺有點倉促,音符的清晰度和韻律沒有出來。此外,第185跟第186小節右手的八度斷奏並沒有展現出輕盈晶亮的感覺,而這是我普遍認為她這次所選擇的Fazioli的琴上較容易表現出來的部分。
最後,我在這首曲子中最喜歡的段落——熱情的急版。Kate Liu彈得偏快,但也聽出清晰度跟準確度下降的部分,我私心是覺得不用彈得那麼快也沒關係,彈得清晰自然聽起來就比較快。在我心中,這個段落的典範應該歸Zimerman莫屬,既有大將之風又清晰,雖然整體速度並不快,但更有韻律。
因為上半場的時候看到了樓下還蠻空的,瞇著眼睛數了一下空位在哪一排之後,下半場改坐票面2樓14排中間。
下半場這首曲子我相對比較不熟悉,但聽的時候不知為何,總是會聯想到變奏曲式的Variations on a Theme of Corelli, Op.42,或許跟這首曲子曾在1852年時被改版為「變奏曲式的練習曲」有關?值得一提的是,今天Kate Liu呈現的版本不同於常見的「主題與十二段變奏」版本,而是將被舒曼刪去的第四段與第五段遺作增添到原版的第八與第九段之間的版本。
因為對曲子不熟的關係,我只憑「交響練習曲」的名字跟簡單的曲介作為聆聽時的參考。聽的時候,我會思考作為「樂器之王」的鋼琴如何表現交響樂團中不同樂器的音色變化,以及如何展現樂團齊奏時滂薄的聲勢。但即使換到了沒有遮擋的位置,整體上我還是覺得高音的部分很不好聽,聲音乾扁扁的,很廉價。看了一下Kate Liu的彈奏方式,一開始想說或許她應該吃胖一點,讓觸鍵面積增加一些?但更認真思考之後,會覺得更可能是肩膀的大關節沒有放鬆的問題,看起來Kate Liu的彈法在大聲的地方大多靠上手臂的力量,然後上半身前傾去增加重量,可是肩關節的部分卻沒能被活用。當然彈鋼琴也不是我的專業,所以只是一個業餘的小觀察XD 然後第十二變奏中樂團齊奏的地方,聽得出有些不乾淨,雖然可能沒稱得上「彈太多錯音」的程度,但感覺是有勾到其他音的,使得整體的氣勢稍稍被削弱了,有點可惜。
聽完之後,其實心裡有點幻滅的感覺。但後來跟鋼琴專業的夥伴聊過,他表示國家音樂廳的場地本來就不適合鋼琴獨奏會,加上他認為Kate Kiu雖然彈得不差,但屬於品學兼優的乖巧小女生風格,在那樣的場地很難有令人驚艷的表現。聽了朋友的猜測,我想或許從2015年到現在,我對於「理想的彈奏方式」的想像也改變了吧?我知道Kate Liu對每個音小心翼翼且珍惜的特色仍然存在,但這樣的彈奏方式已經不像過去那樣吸引我了。現在的我想聽到更寬闊的格局與洞見,或是經歷生命焠鍊後的純粹(像是Brendel?但蕭邦並不是他的主要曲目)。
今天這場過後,今年還有許多值得期待的鋼琴獨奏會,包含Pires、Zimerman跟Schiff!!!這幾場的票我都已經買好了!也要去的格友們可以在留言區舉手手~~或許我們有緣會相見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