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家中有過動症寶貝的粉絲問我,讓小孩子學音樂有沒有用?
說來慚愧,我不會任何一種樂器,所以我不知道讓有過動症的小孩學音樂有沒有用。
但我知道有一個人或許可以解答這個問題。
這位鋼琴家,我想你一定聽過,就是來自法國的葛莉茉(Hélène Grimaud)。
葛莉茉很小的時候,就是強迫症與過動症患者。書桌上的鉛筆數目一定要相同,衣服要依照固定方式疊放整齊。總是無法在座位上好好安坐的葛莉茉,還會不斷舉手發問,是讓老師頭痛的小麻煩。
你可以想像這樣的葛莉茉,成長的日子有多麼孤單。同學嘲笑她,鄰居捉弄她,幾乎沒有人相信她的未來能有什麼遠大的期望。
七歲那年,這一切有了轉變。葛莉茉開始學琴。
以往的過動症這時反而成為助力。異於常人的活潑和好動,拓展她對世界的感受能力;強迫症則教會她擇善固執,對鋼琴付出百分之兩百的熱情。而這些都回饋到她如何以鋼琴重新想像生命的無限可能。
除此之外,葛莉茉還有一個小秘密:她的感官是互通的。
彈奏鋼琴時,葛莉茉的眼前會出現許多不同色彩。「彈奏巴赫平均律時,我看到紅色、橘色,彈貝多芬《暴風雨》奏鳴曲我會看到黑色和藍色,C小調的音樂對我來說則是黑色的。」
這種稱之為「聯覺」的現象,在過往許多文獻記載是一種認知缺陷。但當今醫學卻持保留態度。被認為是缺陷的「聯覺」,很可能是一份「隱藏的禮物」(a blessing in disguise)。
感官互通的聯覺反應,讓葛莉茉的音樂顯得多彩、充滿表情。仔細聽,你真的會發現聲音裡的細微光彩變化,就好像欣賞一幅幅印象派的畫作。
然而這樣特立獨行的葛莉茉,縱使在成名後,也並非總是受到同儕的肯定。
2001年,她和指揮大師阿巴多錄製莫札特《第23號鋼琴協奏曲》,因為雙方對於第一樂章的裝飾奏應該怎樣表現起了爭執,最後不歡而散。
這一分鐘的裝飾奏,賦予演奏家充分即興的自由。阿巴多認為莫札特所寫的原版才忠於原味,而總是敢於打破陳規的葛莉茉,則更喜歡布梭尼的浪漫版本。
這其實沒有對錯。
莫札特原版很好,怡然自得,很容易聽到心坎裡去;可是對於葛莉茉來說,這樣的版本顯得直白樸素,和她的天性不一樣。
縱使面對大師,葛莉茉卻選擇不違逆本性,彈出自己內心的音符。從小她就是活在邊緣,在眾人的異樣眼光中,懂得保持真我的風采才是真勇敢。
葛莉茉討厭阿巴多嗎?當然不是,他們從以前的關係就不錯。葛莉茉18歲就和大師一起演出,沒想到卻為了一分鐘的裝飾奏,最終走向藝術的殊途。
更沒想到的是,這一次的破局,讓兩人再也沒有合作的機會。
直到2014年阿巴多過世,這張話題性十足、掀起無數討論的莫札特專輯,從來沒有被發行過。
後來葛莉茉曾在訪問中表示,不管外界的想法是什麼,對於阿巴多,她只有一句:「我愛他」。
這就是葛莉茉,一個曾經因為過動症和強迫症被世界拋棄的小孩,最終找到音樂,一片一片把自己拼回來。
她在鋼琴中學會成為自己。
她的琴藝或許不是最好最燦爛的,彈奏的方式也並非所有人都肯定,但那沒有關係。
一點都沒有關係。
那些驚人的唱片獎項如「德意志留聲機唱片獨家藝術家」、「坎城年度古典唱片」、「金音叉獎」,早已說明了一切。
葛莉茉的存在,是獨特的生命景觀。
如果我能夠向焦急的粉絲爸媽表達什麼的話,這就是了。
不必擔心要讓孩子學什麼。學琴很好,不學琴也可以找到出路。重要的是,相信這樣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奇蹟。
你所要做的僅僅只是,牽他的手,陪他一段,讓孩子在路上,知道你始終沒有離開。這樣在某個起風的日子,也許他就能長出翅膀,在你的愛裡往前飛。
謝謝粉絲捎來的訊息,也謝謝葛莉茉教會我的生命樂章。
10月23日,如果你有空,歡迎帶孩子一起來音樂廳,聽見不一樣的葛莉茉。
聽見不一樣的希望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