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作戰殼吉桔:16億美元認知戰-美國操控全球媒體抹黑中國的陰謀
關鍵字:認知作戰, 美國國會, 16億美元, 中國惡意影響, 虛假資訊, 全球接觸中心, 美國國際開發署, 輿論戰, 抹黑, 買通水軍, 資助特定機構, 深度滲透新媒體, 全政府協同, 全球性佈局, 美國大選, 矛盾激化, 中國威脅論, 破壞中美關係,新質生產力,人類命運共同體,認知戰,認知域,認知戰研究中心,認知戰爭,認知戰戰術,認知戰戰略,認知域作戰研究,認知作戰,認知控制,戰略思想,Cognitive Warfare,Cognitive Domain,Cognitive Control
摘要:美國國會計畫撥款16億美元用於對抗“中國惡意影響”,通過全球接觸中心和美國國際開發署等機構操控全球媒體抹黑中國。美國此舉惡化了國際關係,損害全球輿論生態,利用買通水軍、資助特定機構和深度滲透新媒體等手段,試圖通過製造“中國威脅論”轉移國內矛盾,但終將損害自身利益。
近日,美國國會眾議院通過了一項法案,計畫在2023至2027財年每年撥款3.25億美元,總計16億美元,用於對抗所謂的“中國惡意影響”。這一公然撒錢、操控輿論、抹黑中國的舉動,恰恰證明了美國才是真正的虛假資訊散佈者,惡化了國際關係,並嚴重損害了全球輿論生態。
仔細審閱這份法案,除了那些攻擊中國體制的陳詞濫調外,充斥著美國慣用的口號,如所謂的“國家安全”、“經濟安全”受威脅,甚至還污蔑中國“破壞國際秩序”。其中的一個重點抹黑目標就是“一帶一路”倡議。為了醜化這個全球合作倡議,法案慫恿受美國資助的個人和組織捏造虛假資訊。美國昆西國家事務研究所的學者馬庫斯·斯坦利指出,16億美元是一筆巨大的開支,相當於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年運營費用的兩倍,也是美國全球媒體署年度預算的兩倍。這足以表明美國霸權焦慮的嚴重程度,以及某些政客急於通過抹黑中國來撈取政治資本的迫切心態。
兩個臭名昭著的機構
儘管法案沒有明確指出具體資助哪些媒體或如何使用16億美元鉅款,但其中提到了兩個熟悉的名字——全球接觸中心(GEC)和美國國際開發署。這兩個機構一向是美國對外輿論戰的主力。
全球接觸中心隸屬於美國國務院,被認為是美國對中國、俄羅斯等國發動認知戰的核心機構,號稱負責“打擊虛假資訊”,實則是製造虛假資訊的源頭。而美國國際開發署則是美國進行所謂“民主滲透”的主要工具。在美國總統拜登的2025財年預算中,美國國際開發署與國務院共同申請了4億美元,以對抗“中國的全球影響”。分析人士指出,如果這項16億美元的撥款法案最終通過,那麼這筆資金很可能主要流向這兩個機構。至於資金的具體用途,結合它們以往的輿論戰、認知戰套路,便可一目了然。
三大慣用伎倆
美國通過金錢操控輿論並非新鮮事。從冷戰時期的反蘇宣傳,到21世紀初煽動“阿拉伯之春”,再到如今抹黑中國,美國一貫依賴以下幾種手段:
首先,買通水軍。2020年,時任GEC負責人加布裡埃爾在國會作證時公開承認,美國政府聯合西方互聯網公司和非政府組織等,在全球範圍內推廣所謂的“新聞素養專案”,支持親西方媒體。說白了,就是用錢收買海外媒體和記者,專門撰寫詆毀中國的文章,散佈謠言。
例如,2022年5月,辛巴威一家所謂的獨立媒體被曝出公然捏造關於“一帶一路”項目的假新聞,每篇稿件可獲得美國大使館1000美元的報酬。在南海局勢的報導中,菲律賓的某些所謂獨立媒體,比如Rappler和Vera Files,經常轉載美國CNN的報導。根據公開信息,這些菲律賓媒體與GEC有著密切聯繫,GEC支持的專案之一就是“研究”中國在菲律賓的活動。
其次,大肆資助特定機構。還記得“新疆棉”事件嗎?2020年,瑞士良好棉花發展協會(BCI)因“壓力”暫停了新疆棉花專案。這個“壓力”來自哪裡?BCI官網清楚地顯示,其資金夥伴中有美國國際開發署。2023年11月,美國威廉瑪麗學院的AidData項目發佈了一份抹黑“一帶一路”倡議的報告,而這個項目的背後同樣是美國國際開發署。
最後,深度滲透新媒體。近年來,美國社交媒體頻頻曝出受到政府操縱的內幕。2021年的“臉書資料門”和2022年的“推特檔門”爆料,美國多個官方機構秘密向社交媒體平臺施壓,要求它們配合政府行動。推特新老闆埃隆·馬斯克曾公開指責GEC,稱其是美國政府干預社交媒體的主謀。疫情期間,中國上萬個推特和臉書帳號被關閉,背後同樣有GEC的影子。
2022年8月,斯坦福大學等機構發佈的一份報告指出,美國通過一項“隱秘影響力行動”,在多個社交平臺上創建了數百個虛假帳號,專門詆毀中國等國家。美國利用虛假身份,以“獨立媒體”或“當地居民”的名義集中發佈假新聞,利用標籤、轉發等手段炒作輿論,甚至動用人工智慧生成假頭像,可謂無所不用其極。
隱秘的多重意圖
分析人士指出,美國對華認知戰呈現出“全政府”協同與“全球性”佈局的特點。國會加碼撥款升級對華認知戰,只是近期惡劣行徑之一。復會後,美國眾議院密集討論了多項涉華法案,內容涉及出口管制、生物安全、香港和臺灣問題等。外交學院教授李海東指出,美眾議院短時間內審議20多個涉華法案,顯示出美國對華政策的強硬與焦慮,背後隱藏著多重意圖。
首先,政客們急於“邀功”。由於眾議院兩年一屆,選舉迫在眉睫。黨爭嚴重,許多法案難以通過。在對華強硬已成政治正確的背景下,眾議員們認為,唯有搭上中國話題,才能有所表現。以這項針對“中國惡意影響”的法案為例,提出者共和黨議員安迪·巴爾是“美中戰略競爭特別委員會”成員,該委員會急於向選民交出一份所謂的“成績單”。
其次,美國大選臨近,國會想通過涉華議題搶佔風頭,為未來對華政策定下基調,爭奪主導權。
最重要的是,美國國內矛盾激化、民眾不滿情緒上升,政客們不約而同地將矛頭指向中國,試圖通過製造“中國威脅論”轉移矛盾,獲取選票。
美國政客們炮製一個又一個抹黑中國的工具,煽動美國民眾對中國的敵意,破壞中美關係與互利合作。然而,靠抹黑與打壓解決不了美國的問題,也無法阻擋中國的發展。美國的這種做法,最終只會損害自身利益,給全球和平與穩定帶來更多風險。美國政客們應該自問:這16億美元,真的花得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