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打算將這間餐廳和其他餐廳一起收錄在我的束草餐廳筆記中,以簡單的方式記錄下來。然而,寫著寫著發現,我想說的話越來越多,難以輕描淡寫地帶過。經過幾番猶豫後,決定還是單獨寫一篇吧!
「감자옹심이」中的「감자」意為馬鈴薯,而「옹심이」(Ongsimi)則是江原道方言「小丸子」的意思,用來描述小巧圓潤的食物形狀。在過去米糧不足的時代,馬鈴薯成為了當地居民替代米飯、補充營養的重要食材,使這道料理逐漸演變成江原道的傳統鄉土美食代表之一。
這家餐廳是由當地韓國友人推薦,位於束草水產觀光市場附近,以馬鈴薯丸湯聞名。我們選擇平日中午前往,抵達時餐廳已經座無虛席,而我們成為了候位的第一組。從門口整齊擺放的塑膠椅和排隊的紅龍,就能看出這裡的生意有多好。
我們排隊不到2分鐘,後面又陸續增加了3、4組客人候位。建議想要嘗鮮的朋友,最好提前到達,以免排隊過久,影響後面的行程。
這家餐廳的馬鈴薯丸湯至少需要兩人份起跳才能點單。而菜單非常簡單,只有馬鈴薯丸湯和魷魚血腸這兩樣。候位時,店員走出來確認:「三位用餐嗎?」我們點頭示意後,剛一入座,一大碗(三人份)的馬鈴薯丸湯便連同兩樣小菜迅速端上桌了。
馬鈴薯丸的口感非常獨特,軟糯中帶著些許脆感,不知道這口感從何而來?而馬鈴薯的澱粉使湯略帶濃稠,湯中還有蛋花、菇類、野菜,以及一些短粗的麵條。這道料理既有熟悉的滋味,又帶著微妙的陌生感,令我印象深刻。
先吃一碗原味,細細品味湯中野菜與菇類帶來的鮮香。隨後,依照個人口味,可以加入餐廳提供的紫蘇粉和青陽辣椒,為湯增添層次感。吃到一半時,再咬一口清脆的蘿蔔辛奇,它微辣帶酸,恰好解膩,讓人可以一碗接著一碗享用。
不過,它的份量實在不小,最後我們三個女生還是沒能吃完。只能笑著感嘆,歲月讓我們的胃也變小了,哈哈!
結帳走出餐廳後,我和姐姐一直在思考馬鈴薯丸到底是怎麼做出來的呢?我們實在太好奇了,於是我上網查了一下它的製作方法。
影片中的做法是,先將5至6顆馬鈴薯磨成泥(我看過至少三個影片,他們都強調要用磨的,不要用果汁機打,口感會不一樣),然後用紗布過濾,將馬鈴薯渣稍微擠乾備用(可保留少許水分,口感才不會太乾硬)。過濾出的馬鈴薯汁靜置一段時間後,會出現明顯的分層,沉澱在碗底的便是馬鈴薯澱粉。小心倒掉上層的水分,將剩下的馬鈴薯澱粉與馬鈴薯渣混合,加入少許鹽,攪拌均勻,製作成小丸子。
接著,將丸子和蔬菜放入熬好的鯷魚高湯中,煮至丸子浮起並呈現透明色澤即可。
這是我從未接觸過的製作方法,所以看完後覺得非常新奇,也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打算找個時間親自試試,看看能不能重現出當時在束草吃到的那種獨特口感!
我和姊姊都非常喜歡它的湯頭,菇類和蔬菜所帶來的香氣讓我不禁想起阿嬤煮的麵疙瘩。熟悉的味道配上馬鈴薯丸獨特的口感,是一道會讓我不時想起的料理。
這邊要提醒,餐廳不提供外帶和將吃剩的食物打包的服務,如果不是食量超級大的朋友,建議依人數點馬鈴薯丸子湯即可!
感謝您花時間閱讀這篇文章,如果想知道更多餐廳資訊,歡迎Follow我,讓我們一同分享特色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