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史館本身就是一棟歷史建築,日治時期是高雄市役所,國民政府時期轉變為高雄市政府。
一直到民國81年市政府搬遷後,原址保存成了歷史博物館,這裡乘載了高雄發展的脈絡,很適合當作探詢高雄歷史的第一步。
高使館本體和高雄火車站一樣是帝冠式建築,氣派恢弘,內部天花板白底鑲著金邊,據說是最接近天堂的配色。
第一個展廳由機車拉開序幕,真的很「高雄」。根據2023的統計資料,全台每個家庭擁有的機車數,高雄是全台之冠。
再近的距離都要騎機車,這是高雄人的浪漫。
高雄的發展基本上是圍繞著高雄港而生的,從明清時期的小漁港、小商港,
到日治時期的軍工業重地,直到國民政府後大家熟悉的貨櫃貿易大港。
1934年的高雄市長曾說過「高雄港是高雄的生命線」,確實!
因為這些發展脈絡,高雄港周圍的「哈瑪星」、「鹽埕埔」,成為了過去最早開發的區域,曾經輝煌一時。
如今再來到這兩個地方,可以感受到濃濃的舊日風情,彷彿時光停滯,大街小巷都充滿濃濃的生活感,是仍「活著」的老街。
若「高雄味」是一種味道,那「哈瑪星」、「鹽埕埔」就是高雄味最濃厚的區域,也是外地人來高雄我最推薦去的地方,正港的高雄人攏低加啦!
高雄的加水站數量全台最多,提水回家喝是高雄人的日常。
攤開高雄的發展史,可以發現重工業起家的高雄,初期沒有環保意識。
不管是工業、家庭、畜牧所有廢水不管三七二十一通通往水裡倒就對了,
愛河、二仁溪、前鎮溪......幾乎所有可見的大河川,都被黑到發亮。
小時候我對愛河的印象就是一條黑黑的臭水溝。
要黑掉很容易,要再漂白卻很難。
愛河之後整治了四十年、二仁溪整治三十年,且持續在整治中,有些破壞甚至幾乎不可復原。
人生也是一樣的,所以......歹路不通行。
如今這些河川的樣貌已不在烏黑,愛河已是親民悠美的高雄代表景點,感謝許多人的努力。
在館內逛著逛著,心安靜了下來,突然有個想法。
「即使不知道這些歷史故事,我們還是可以活得好好的,那為什麼要探詢歷史呢?」
逛到最後,館內紀念品店裡一段話好像解答了我的疑惑。
「曾經發生的一切,都將成為未來的養分。」
說的好呦!畢竟人生沒有白走的路。
如果想探詢高雄的歷史,這裡是很好的起點,有很多相關的資訊,讓你有靈感發現下一個可以去的地方,為自己開一門歷史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