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暖暖雙生土地公廟介紹

基隆暖暖雙生土地公廟介紹

陳昱勳-avatar-img
發佈於風水趨吉避凶你也行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基隆暖暖雙生土地公廟

位於臺灣基隆市暖暖區暖西里、基隆河流域東勢坑溪和西勢坑溪交匯口,為當地兩座土地祠的合稱。

因有兩位土地公、有兩溪,旁又有淨水廠,地方謂此地為「雙生匯雙水」。

此廟為嘉慶年間一位遷至西勢溪坑開墾定居的陳姓先民所建,原在暖暖淨水場內的小山丘上,作為西勢溪下游的水尾土地公。

廟內有兩塊咸豐九年(1859年)的石牌,分別寫著福德庇西勢、正神祐北方。

1902年淨水場啟用,遂遷到東勢坑溪和西勢坑溪交匯處的雙龍潭旁。

清治時期,西勢坑溪上游原有許多住家和農田。

人民建立此廟作此溪上游的水頭土地公,更上游則有一座名為「福安宮」的石材土地公廟。

據基隆文史協進會總幹事王國緯表示,1923年為興建西勢水庫,集體遷村,施工第二年當儲水就快淹到福德宮時,工程發生很多意外事故,日本人遂聽當地人建議,把福德宮移到福興宮旁邊。

之後居民視福德宮土地公改轄管東勢坑溪。

至於位在攔砂壩旁的福安宮則未遷,因居民遷出,香火中斷,長久遺忘在荒煙蔓草中。

兩廟共存兩廟今位在暖暖淨水廠前、雙龍橋上,共用門牌,同一管理委員會管理,轄區以兩溪劃分。

合稱有雙土地公廟、雙龍廟、雙龍土地公廟、水源地雙生土地公廟。

1973年,地方人士林國、周新發等人募款重建,面積各約五坪。

大家樂盛行時,據當地暖西里里長李銘村回憶,福德宮土地公神像都曾遭人擲到溪底,後來才找回。

公益彩券發行後,神像也曾失蹤。

2003年時,廟方人員發現屋頂、牆壁龜裂滲水嚴重加以整修,遂把兩廟簷連在一起,讓兩廟正式融而為一。

市府為配合營建署城鄉風貌計畫,在此廟周遭規劃棧道、意象空間等休閒設施。

如果有經過暖暖水源路時,不妨到雙生土地公廟來拜拜,有兩位土地公公同時的庇佑,相信一定會更平順的喔!

位於基隆市暖暖區水源路36巷37-1號

 

另外在福興宮後方還有一座小小廟,

小廟裡供奉的是山靈公。

左方的山靈,為「龍邊」,

則指向山嶽的神靈,尤其指龍

龍是華人農耕社會對雨水的神話想像。

明史便提及,「龍見而雩」,

當龍顯現則有雨。

而在台灣的客家族群脈絡中,

則是以龍為土地的守護神,

稱為「土地龍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r_yBD6JZHU

https://www.tiktok.com/@user5239560612246/video/7422495015332498695?is_from_webapp=1&sender_device=pc&web_id=7406591413859190290

avatar-img
陳昱勳的天星奇門風水
111會員
321內容數
讓你看懂那些風水大師到底再看甚麼? 風水派別系統那麼多,加入方格子你也會? 我直接用實際案例圖案例說明 遇到陰陽宅形煞真的那麼嚴重嗎?要如何處理。 房屋座向與睡床方向真的重要嗎? 教你也能有作業系統的診斷你的陰陽宅 隨時可問問題。回答免費。 可加line或微信或電話 0919-392-649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性格與政策的共振 1.雙子太陽 vs 巨蟹太陽(媒體操縱與國家情感) 川普的雙子太陽(第6宮)天生擅長用「短平快」的語言煽動情緒(例如推特治國),而美國的巨蟹太陽(第1宮)象徵國家對「安全感」的渴求。
明朝德陵風水地理分析:探討德陵選址的失敗原因及其對明朝國運的影響。文章詳細分析了德陵後龍、龍虎、水流、發脈等地理要素,並結合明朝歷史,論證德陵選址草率、穴位偏出等因素導致明朝國運衰敗。
蘇軾《赤壁賦》名句「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闡述宇宙永恆與生命哲理,以流水明月喻個體變遷與宇宙恆常。本文從文本解析、哲學意蘊、思想淵源及文化影響四方面深入探討此句的內涵,包含儒、道、佛三教思想的融合,以及對現代生態哲學的啟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性格與政策的共振 1.雙子太陽 vs 巨蟹太陽(媒體操縱與國家情感) 川普的雙子太陽(第6宮)天生擅長用「短平快」的語言煽動情緒(例如推特治國),而美國的巨蟹太陽(第1宮)象徵國家對「安全感」的渴求。
明朝德陵風水地理分析:探討德陵選址的失敗原因及其對明朝國運的影響。文章詳細分析了德陵後龍、龍虎、水流、發脈等地理要素,並結合明朝歷史,論證德陵選址草率、穴位偏出等因素導致明朝國運衰敗。
蘇軾《赤壁賦》名句「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闡述宇宙永恆與生命哲理,以流水明月喻個體變遷與宇宙恆常。本文從文本解析、哲學意蘊、思想淵源及文化影響四方面深入探討此句的內涵,包含儒、道、佛三教思想的融合,以及對現代生態哲學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