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研究生做研究:從「近悅遠來」找到心態轉換的關鍵】

【帶研究生做研究:從「近悅遠來」找到心態轉換的關鍵】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帶領碩博士研究生做研究,如何有效分配時間與精力,一直是指導教授們面臨的挑戰。今天,我從華杉老師的儒家思想課中,得到了關於「近悅遠來」的啟發,並開始重新思考帶研究生的心態調整。

raw-image



▋專注當下,別再糾結「人走茶涼」


在指導研究生的過程中,常常會遇到一個現象:**有些學生進度緩慢,逐漸淡出研究,而有些學生則是每週拿得出成果,問題愈來愈深入。**過去,我可能會為那些逐漸遠離的學生感到焦慮,會擔心他們是否遇到瓶頸,試圖用更多的時間去挽回他們。


然而,華杉老師的分享讓我意識到,「來的都是客,人走茶涼,來就接著,要走也不去追。」對於那些主動遠離的學生,我們無需費心挽留。每個人對於研究的投入程度不同,真正能持續做出成果的學生,才是我們應該專注培養的對象。


▋時間是一個最公平的篩選器


研究生剛開始做研究時,常對自己抱持著極高期待,覺得自己可以突破困難、脫穎而出。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逐漸會發現,研究並不像想像中那麼順利,現實會給予無情的教訓。


我逐漸發現,**那些成功的學生,往往是能夠自我驅動、愈挫愈勇的人。**反之,當一些學生在研究過程中遭遇挫折後選擇放棄,我不再感到焦慮。時間其實是最公平的篩選器,留下來的,都是那些真正能在學術道路上走得更遠的人。


▋專注培養有潛力的學生


對於碩博士研究生來說,學術研究是一條漫長且充滿挑戰的路。身為指導教授,我的角色並不是去拯救每一個遇到困難的學生,而是專注在那些**每週拿得出研究進度、能問出有意義問題的學生**身上。這些學生展現出學術的潛力與決心,值得投入更多資源與時間。


孔子說過:「近處的人喜悅了,遠方的人自然就來歸附了。」當我們用心帶領那些積極進步的研究生,培養他們的能力與信心,成功的案例自然會吸引更多優秀的學生前來加入,形成良性循環。


因此,作為指導教授,我們無需糾結於那些逐漸遠離的學生。**把精力放在「近悅遠來」的原則上,專注於當下正在進步的學生,才能創造更好的研究成果,帶出更多的學術菁英。**

avatar-img
王啟樺的沙龍
559會員
1.8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王啟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Passive Consumption(被動接收) vs. Active Reading(主動閱讀)|真正讓你進化的閱讀差在這裡 碩博士生每天都在讀論文、讀報告、讀教材, 但大多數人其實只是「看過了」,不是「讀進去了」。 讀很多卻吸收很少,記不起重點、寫不出心得, 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你還停
4 個關鍵洞見 + 讓你看懂中美 AI 競爭 + 若不讀,你就可能錯失整個時代的最大機遇 AI 的發展速度,真的快到讓人心驚。 我們常常以為美國在 AI 領域穩居頂尖,可現在中國的 AI 創新力好像開始迎頭趕上,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若我們沒有跟上這波 AI 變革,就可能被遠遠拋在後面,錯失技
Passive Consumption(被動接收) vs. Active Reading(主動閱讀)|真正讓你進化的閱讀差在這裡 碩博士生每天都在讀論文、讀報告、讀教材, 但大多數人其實只是「看過了」,不是「讀進去了」。 讀很多卻吸收很少,記不起重點、寫不出心得, 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你還停
4 個關鍵洞見 + 讓你看懂中美 AI 競爭 + 若不讀,你就可能錯失整個時代的最大機遇 AI 的發展速度,真的快到讓人心驚。 我們常常以為美國在 AI 領域穩居頂尖,可現在中國的 AI 創新力好像開始迎頭趕上,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若我們沒有跟上這波 AI 變革,就可能被遠遠拋在後面,錯失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