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管課程(二十二) 模組五「國際創業生態 4」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想不到這次的課程內容也要寫這麼多篇,一天兩個課程活動,跟著組員跑來跑去,其實到了課程後段我也覺得有點疲倦了,但看到同學們都還精神奕奕地在談判,真心佩服。


在這次的課程設計中,我覺得最有價值的是用「活動體驗」來代替說理,體驗的記憶點比較深刻,某天早上刷牙時腦中還突然浮現 William 在講:「談判前要先決定要合作還是競爭,這兩者的談判路徑不同。」


再對照我們課堂中所觀察到各組的思維,以及主動選擇的談判對象,這才讓我更加深對「動態談判」的印象。


文字敘述有時候是很「抽象化」的,「方法論」是從各種不同的場景中萃取出它們的共通性,但如果沒有相關的經驗,常常會有種好像懂了、但事實上沒懂的感覺。


先有相關活動體驗,再來講解過程中發生的一些現象,這樣比較容易有連結,至少可以知道自己的思考與行為是對應到哪個部份。


但如果聽講的人都具有相關經驗,或許就可以直接教授「方法論」,因為他們會根據自身的經驗去找對應的場景。


由此可以發現「因材施教」在高等教育中格外重要,但這也要授課老師根據學生的狀態設計課程,這很累又吃力不討好,所以我這邊先給 William 一個大大的讚。


以下午的課程活動來說,從事前的「個案分析」、實際談判的「角色扮演」,到最後的「方法論」與「總結」,我個人認為是一氣呵成;如果滿分是 100 分,起碼得 95 分;唯一可以給建議的是「時間」跟「延伸性」,這樣的談判思考與訓練內容,應該至少是一個兩天 (每天 小時) 的工作坊起跳才對。


另外,這個案很能代表我們常碰到的狀況 → 多個利害關係人的談判過程;我自己類似的談判經驗,前期也是來自 William 的建議與提醒,後期就是周旋在不同的「利害關係人」中。


因為「資訊不對稱」的關係,要透過不斷的談話來猜測對方到底在想什麼,跟這次「角色扮演」的情節很雷同。


但經驗歸經驗,沒有經過適當的反思與總結,其實收穫也有限;透過這次的課程內容,我似乎更能懂得談判的「方法論」可以具體用在哪些地方。


透過這次的上課,同步思考自己還有哪些可以改進的地方;想了想,我應該會把以前談判的過程重新思考一遍,然後對照課程中教的「方法論」,來辨識其對應的關係。

先反思過往經驗,並轉化成自己成長的養分,這是課程結束後我會做的事。


在「動態談判」這個環節中,我聽到一句重要的話:「辯論跟說服都不是最合適的策略,要尋找雙方的共同點,讓對方自己去思考,非說服而是勸說。」


在先前幾次模組的分享中,我也提過「說服」跟「爭取認同」的不同;這次 William 有提到其差異性,也提升了我自己對這部分的認知。


我本來是主觀地認為,說服很像是「上對下」,帶有命令式或強迫式的感覺;而爭取認同或勸說比較像是「平等地」讓人了解還有其它可能性的過程。


特別舉這個例子出來說,是因為我自己在這部份做的不好;每次討論,我事前都會提醒自己不要用「說服」或「辯論」的方式,但當我回想起來,幾乎每次都失敗。


也不知道是訓練的過程,還是成長環境的關係,我不自覺地就會切換到強迫別人接受我觀點的模式,這真的很難改變過來。

這應該也算是一種「慣性」吧,一直提醒自己、但一直改不過來。


綜合以上所述,今天的課程我聽得很認真、也玩得很開心,重點是上完後,有些體驗跟心得,就牢牢地記在腦海中;雖然在上午的活動中稍有不如預期之處,但瑕不掩瑜,這才是真正的行動中學習、遊戲中體驗。

閱讀可以用最低的成本來獲得別人經驗,培養閱讀能力,一生受益。但要記住,別只讓自己的大腦永遠處於「輸入狀態」,要適當地「輸出」自己的想法。透過閱讀輸入,再利用寫作輸出,就像「費曼學習法」說的一樣,教授到別人能夠了解,自己才算是領悟了這門學問。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