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續上一篇文章,重點在於觀察台積電的成長動能是否停止了?這也是購買龍頭股的重點所在。如果購入的標的不是景氣循環股,而且是該產業的龍頭股,那麼長時間持續上漲是有可能的。同樣的道理,自己想要賣出的標的,是不是還能維持成長動能呢?這會是一個判斷標準。而月光認為,在股市緩步上漲的過程中,大部分的類股股價既然會變得越來越高,代表此時能買入的標的也會越來越少。以短線投資的角度來說,因為買入的成本過高,甚至會選擇出清手上所有持股以規避將來到的修正風險。
而以長線投資的角度來說,雖然不必做到如此程度,但也要將手上持股汰弱留強。有些漲多的標的會考慮獲利了結的原因,應該是將來的成長動能上不去了。其實本來就沒有那種會無限上漲到宇宙去的標的,終究會有停下來修正的時候,所以如果認為在相對高點,還是可以考慮出清一些持股,獲利了結。所以要調節自己手上持股,一樣沒有標準答案,可以按照自己的紀律來操作才是。例如設定原則上獲利三成就出場,除非是有長抱的原因,就可以一直抱下去,只要定時觀察即可。簡單的在想要將持有標的賣出時,就可以以較明確的標準來操作。
也可以排定想要獲利的順序,想要加碼金時就先賣A標的,再賣B標的。設想最單純的狀況,如何調節指數型ETF呢?可以在相對高點賣出一些後再買回,也可以預先賣出相當於生活費的部分備用著,這樣就不怕沒現金了。即使是每個月沒有固定閒錢投入的小資族,也可以想辦法運用現有的手上持股,讓自己的資產慢慢長大。不必去跟其他每月有至少萬元以上的閒錢可以投入的人相比較,或許別人的職業是醫師或工程師,那是別人靠著自身的專業所賺取的,應該要祝福他們能為社會帶來貢獻才是,而不是僅是在羨慕他們每月都能有這麼多的本金投入。
另外一個思考方向是,以牛熊市作為發想,牛市時應該買入會上漲的科技股,而在熊市時則該買入低波動之標的。在兩種不同的狀況下,應該持有的的標的是不一樣的。但有一個共通點是,必須要在牛熊轉換前就先佈局好。換言之,在牛市時要注意那些低波動的股票動態,並且汰弱留強,以增加現金水位;在熊市時要注意有哪些跌深的科技股可以先撿起來放。因為股市變動很快,等到漲跌勢一起時,要再去做任何應變都已經是來不及了,外資或投信都是跑得比散戶快的。月光覺得,想好自己在何種情況要下車的策略,也就比較不容易在猶豫之間錯過調節的好時機。也可以常常回到單純持有指數型ETF的狀況,就不會認為問題有那麼複雜,大不了就通通賣掉持有指數型ETF,就不會這麼煩惱了。從簡單的出發去推演複雜的情況;發現太過複雜時,就再退回先前的情況就好。投資是一輩子的事,別想要一步到位,慢慢來賺比較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