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維基大百科記載,《漁舟唱晚》是一首具古典風格的河南箏曲,為古箏演奏家婁樹華在1930年代中期,根據古曲《歸去來辭》的素材改編而成。標題取自唐王勃《滕王閣序》中名句「漁舟唱晚,響穹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然,中國山東聊城地區群眾藝術館藝術家姜寶海在《箏曲《漁舟唱晚》的由來》一文(《齊魯樂苑》,中國音樂家協會山東分會編,1981年第1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認為《漁舟唱晚》與傳統古琴曲中的琴歌《歸去來辭》在曲調上毫無共同之處,根據他的考證,這首樂曲是山東省古箏大師金灼南早年將家鄉(金先生是山東聊城臨清金郝莊人,位於山東西北部)的民間傳統箏曲《雙板》及由此曲演變而來的兩首樂曲《三環套日》、《流水激石》進行改編,三者編創成一曲,並取名為《漁舟唱晚》。
後來,在1937 年「七七事變」前,金灼南與婁樹華在北京相識,金灼南就將這首樂曲傳授給婁樹華了,婁樹華在進一步改編時,在樂曲後半部分充分運用了箏的「花指」技巧,使得音樂意境更為鮮明、生動。《漁舟唱晚》創作於1938年——1939年之際。一經問世,就開創了箏曲的新紀元,從此,這首古箏曲得到了廣泛的流傳,久演不衰。經過50多年表演證明,是一首受到中外音樂界公認的名箏曲。
爾後,《漁舟唱晚》被許多樂壇名家改編為高胡、二胡、小提琴等各種不同形式的獨奏、重奏、合奏,深受國內外廣大聽眾的喜愛與青睞。一位外國豎琴演奏家聽了《漁舟晚唱》後,大加讚賞,稱這首樂曲是「富有東方風味的世界名曲」,並把它改編成豎琴曲。
後來,由上海頗負盛名的電子琴演奏家浦琪璋透過對《漁舟唱晚》和《潛海姑娘》兩首曲子的改編成為一首新曲,1984年,中國中央電視台從這首新曲中選取了其中1分43秒至2分48秒這段做了無縫連接,從此,《漁舟唱晚》改編曲就成了陪伴了中國人超過30年的中央電視台天氣預報背景音樂。然這首曲子完成後,浦琪璋便退出樂界。
看完了《漁舟唱晚》的由來,可是這首曲子跟管樂有什麼關係呢?雖然《漁舟唱晚》是古箏名曲,香港作曲家游元慶卻拿來改編成管樂曲,保留了國樂的曲風與曼妙但兼具管樂團編制演奏的優點,在此曲的演奏中樂曲完全不像管樂為之,反而若似身處箏胡琵琶揚琴等樂器圍繞之處,為一首不可多得的改編佳作。
《漁舟唱晚》大致可分為三個部份,第一部份,用舒緩典雅的慢板奏出悠揚如歌的旋律,在由木管和使用弱音器的小號當作背景,豎笛唱和長笛作為開頭,接著銅管、木管交錯,描繪了一幅優美的湖光山色,夕陽西下,漁船還在移動,漁人載歌而歸,同時抒發了作者內心的感受和對景色的讚賞。
第二部份,音樂節奏加快,情緒趨於熱烈,起旋律是從第一段八度跳進的音調中發展而來。富有韻味的如歌旋律,排比的小分句使樂曲情調活潑,跌宕起伏,猶如水波蕩漾,漁民們搖著槳,駕舟歸來的情景。這裡,形象地表現了漁夫蕩槳歸舟、乘風破浪前進的歡樂情緒。
第三部份是快板,在旋律的進行中,以小號和豎笛為主,運用了一連串的高低前進和變奏手法,形象地刻畫了蕩槳聲、搖櫓聲和浪花飛濺聲。隨著音樂的發展,速度逐次加快,力度不斷加強,加上管樂的合奏交錯,展現出漁舟近岸、漁歌飛揚的熱烈情景,同時使全曲歡騰的情緒達到了高潮。
樂曲在高潮處突然切住,隨後尾聲緩緩流出,曲調出人意料地轉趨婉轉,使人感覺江面上夜色籠罩,一片寧靜,雁鳥歸巢,結束一天的漁作,借用詩人余亞飛《詠鄱陽湖組詩》之一《漁舟唱晚》:「水畔暮山銜夕陽,歸舟返棹沐霞光;漁歌陣陣相呼應,聲響調高傳遠方。」的詩句來結束全曲。
金灼南和婁樹華共同編創的這首箏曲《漁舟唱晚》,已成了中國古箏藝術史上劃時代的經典作品,也成為了廣為流傳的不朽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