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改變,總讓人不知所措,但或許正是這樣的變故,才教會我們如何面對生活的未知。
能夠這麼快回到日常,不只是運氣好,還因為我認真做了不少復健練習。
所以今天想站在一個過來人的角度,和大家聊聊髖關節置換手術,以及術後復健的成果與我的復健計畫。
至於我為什麼會接受手術?歡迎看看這篇: 數位遊牧者在花蓮的短居生活:自然美景、自由工作與意外挑戰全紀錄
什麼是髖關節置換手術?
髖關節置換即是將損壞了的髖關節換上人工關節。
髖關節手術是一種用來修復或更換受損髖關節的外科手術。髖關節是一個球窩關節,由髖臼(骨盆的一部分)和股骨頭(大腿骨的球形末端)構成。
▼ 由香港骨科資訊提供 https://www.bone.com.hk/髖關節手術/治療-手術/全髖關節置換手術/

在髖關節手術中,常見的手術方式包括:
- 髖關節置換術(Hip Replacement Surgery):這是最常見的一種髖關節手術,特別是對於那些髖關節因為關節炎、骨折或其他病變而嚴重受損的人。在這種手術中,醫生會移除損壞的髖關節並用人工關節(由金屬、陶瓷或塑料製成)替換它。
- 髖關節鏡手術(Hip Arthroscopy):這種手術是利用微創技術來治療髖關節內部的問題,如撕裂的軟骨或受損的韌帶。這種手術通過小切口進行,恢復時間較短。
- 髖關節重建手術(Hip Resurfacing):這是一種替代性手術方式,適合年輕、活躍的患者。手術中,醫生會保留大部分的髖骨,只是移除並更換股骨頭的表面,避免了完全更換髖關節。
髖關節手術的主要目的是減少疼痛、恢復髖關節的功能並提高生活質量。
全髖關節和半髖關節置換術
髖關節置換手術可以分成:全髖關節和半髖關節置換術。
我做的是半髖關節置換術 (Hemiarthroplasty),只換了股骨頭部份,而髖臼還是原來的。這種手術,通常是因為像我這樣的髖部骨折而施行。
這個手術的好處是恢復得快,但對於像我這樣年輕且愛動的人來說,它的耐用性可能不如全髖關節置換那麼長久。

圖片來自:香港骨科資訊網

圖片來自:生昇診所
術後什麼動作不能做?
換髖手術後大約需要 6 星期時間讓關節囊癒合,這段時間要注意以下幾件事:
- 防止脫位:手術後人工髖關節需要穩定,避免某些動作可以降低脫位風險。
- 保護周圍軟組織:手術部位的肌肉、韌帶需要癒合,過度動作可能會拉傷。
- 延長人工關節壽命:避免過度使用能讓關節用得更久。
以下是術後幾個要避免的動作,以及為什麼要避免它們:
1. 過度的髖關節屈曲(彎曲超過90度)
過度彎曲可能讓髖關節脫位。
需要避免的情況:
- 坐低矮的椅子或馬桶:選擇高一些的座位,確保膝蓋不高於臀部。
- 彎腰拾取物品:如需拾取地上的物品,應該屈膝下蹲,而非彎腰。
- 綁鞋帶或穿襪子:使用長柄鞋拔或穿戴輔助工具,避免彎腰。

2. 髖關節內旋(將腳尖向內轉)
內旋增加脫位風險,應注意:
- 轉身時腳跟一起轉動,不要固定腳部扭髖。
- 坐著時保持腳尖向前或略微向外。
3. 髖關節內收(交叉雙腿)
內收過度會增加脫位風險,因此要避免:
- 坐著或躺著時交叉雙腿。
- 側睡時應在雙腿間放枕頭,避免腿內收。
4. 高衝擊運動
這些運動可能加速關節磨損,建議避免跑步、跳躍及激烈運動,如足球、籃球等。只好含淚放棄 NBA 的夢想了。

小結
術後為了讓髖關節穩定、延長使用壽命,需要避免某些動作。請遵循醫療團隊的建議,養成正確的活動習慣,讓康復之路更順利。
- 避免髖關節彎曲超過 90 度。
- 避免腿部內旋。
- 避免交叉雙腿。
- 避免高衝擊運動及過度伸展髖部。
提醒:以上建議僅供參考,具體復健計劃應與您的醫生或物理治療師討論。
我的術後復健成果和計畫分享
再來,我們來聊聊我是怎麼復健的。首先,復健的目標在於恢復正常的生活,所以急不得,但是未來還有出國去游牧的計畫,同時也很想要快點健康起來。
所以我做了為期三個月時間的復健計畫,希望讓自己快點回到術前生活。
第一個月:復原
第一個月的重點是休息,讓傷口盡快癒合。我每天早晚會外出走路,促進血液循環和關節靈活度。由於我是因骨折手術,身體對走路的感覺還保有記憶。
對於一些因長期髖關節病變手術的病友,可能需要一點時間找回行走的感覺。如果走路有困難,一定要用助行器,避免過度負重,並保持每天練習。
總的來說,第一個月傷口尚未癒合,務必保持清潔乾燥,遵循醫生的換藥指示。雖然有點疼,但不要因為疼痛而不走路。
飲食方面,要注意補充因手術失血及促進傷口癒合所需的營養:
- 增加蛋白質:例如雞胸肉、魚、豆類,幫助肌肉和傷口愈合。
- 補充鈣質和維生素D:如牛奶、乳製品、深綠色蔬菜,促進骨骼健康。外出曬太陽也能幫助維生素D的生成。
- 補充維生素C:如柑橘類水果,加速傷口癒合,促進膠原蛋白合成。
- 充足水分:每天至少喝 8 杯水,防止便秘和脫水。
同時要避免咖啡和酒精,這些都不利於傷口的恢復。

復健運動方面,主要以輕度活動為主,如床上腿部伸展運動以促進血液循環。在醫院復健時,復健師會加入一些增強髖部穩定性的運動,例如:
- 躺姿側抬腿 (Side-Lying Leg Raises)
- 動作要領:側躺於地面,下腿微彎保持平衡,上腿伸直,慢慢抬高至髖部高度再放下。可用彈力帶增加阻力。
- 好處:針對臀中肌,這個動作對髖部壓力小,有助於增強髖部穩定性。
- 臀橋 (Glute Bridges)
- 動作要領:平躺地面,膝蓋彎曲,雙腳平放,抬高臀部至肩、髖、膝成一直線,感覺臀部發力,然後慢慢放下。
- 好處:不會對髖關節造成過多壓力,適合早期恢復患者,有助於激活和強化臀大肌。
第二個月:活化
進入第二個月,傷口已經癒合,可以碰水正常洗澡了。這時候開始熱敷和按摩,讓局部血液循環更好。在每天步行時,我也逐漸增加時間和距離,並加入一些上下樓梯的練習。
過去還沒骨折前,我每天大約走 7000 - 9000 步,現在術後兩個月,我也已經能走到相同距離。但感受到臀部肌力不足,導致腰部代償,讓腰部有些酸痛。因此,我在復健運動中加入了 鳥狗式(Bird Dog)。
鳥狗式(Bird Dog) 是一個低衝擊、核心穩定訓練的動作,不會對髖關節造成過度壓力,同時可以強化背部和臀部肌肉。
飲食方面,我比較注重均衡營養,多攝取蔬果和全穀類,避免高脂肪或高糖食物。因為術後活動量比以前少,所以也需要控制體重。此外,增加抗炎食物的攝取,例如薑黃和魚油,以減少術後的發炎和腫脹。
當然,充足的水分和維生素 C 也是不可或缺的。
第三個月:穩固
未來,進入第三個月,康復的目標逐漸轉向增強力量和提升穩定性。
我開始著重於強化臀部的肌肉力量以及核心穩定性,這不僅有助於恢復正常的行動能力,還能預防未來可能的傷害。
阻力訓練是這個階段的重要部分,我使用彈力帶或輕重量來加強肌肉力量。阻力訓練不僅可以幫助肌肉變得更強壯,也能促進骨質密度的提升,有助於避免骨折的風險。
由於髖部周圍的肌肉在手術後可能變得虛弱,所以循序漸進地增加阻力和重量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第三個月計畫執行一些更具挑戰性的徒手健身運動:
- 深蹲 (Squats):深蹲是一個全面的腿部和臀部訓練動作,主要針對臀大肌、大腿前側和後側。對於術後康復來說,深蹲能有效激活臀大肌,幫助臀部逐漸恢復力量。
- 單腿站立:單腿站立是一個簡單但非常有效的平衡訓練,可以增強髖部周圍肌肉的穩定性。這個動作看似容易,但對於術後患者來說卻充滿挑戰。
除了阻力訓練和徒手健身,我也會繼續進行日常的步行運動。
飲食方面,我依然注重均衡營養,這對康復和保持健康非常重要。特別是在這個階段,控制體重變得格外重要,因為每增加一公斤的體重,對髖關節的壓力就會成倍增加。因此,我保持體重在健康範圍內,減少對髖關節的負擔。
我會多攝取蔬果、全穀類食物,這些食物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和纖維,能幫助身體恢復。同時,我盡量避免高脂肪、高糖的食物,這些食物不僅會增加體重,還會導致體內發炎反應,加重術後的腫脹和不適。
總之,第三個月是逐漸恢復力量、強化穩定性的重要階段。
總結 & 心得
過去,我們總覺得「改變」是一件好事,充滿希望和可能性。然而,現實常常出乎我們的意料。
在搬家的過程中,我不小心跌倒;跌倒之後,不巧骨折;骨折的位置無法復原,只能選擇置換人工關節,最後不得不面對一場大手術,花費了不少時間和金錢。在經歷這一連串意外,不是所有改變都是好事。
但轉念一想,這真的全是壞事嗎?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或許這次骨折是命運對我的提醒,告訴我,是時候放慢腳步了。我的生活方式可能過於匆忙,好像自己還是年輕人一樣,總想不停地向前跑,但身體卻在告訴我,我已經不能再這樣耗損自己了。
這些年來,我一直相信,生命中的每段經歷都有它的價值,無論好壞,最終都會在某個時刻派上用場,為我們的人生增添色彩。這次骨折也不例外,它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節奏和對身體的照顧方式。
在這個過程中,我也更清楚地明白了什麼是關心。那些在我最無助的時候伸出援手的人,那些默默陪伴在我身邊的人,讓我感受到一份真摯的情感。困境往往能夠揭示出誰是真正關心你的人,而這份理解,讓我的心更加柔軟,也更加感恩。
我覺得,生命一直在教導我們,只是看我們是否有足夠的悟性去理解。這次的骨折,讓我明白了什麼是節奏、什麼是珍惜、什麼是放下驕傲和接受自己的局限。
當生活按下暫停鍵時,我學會了慢下來,看見那些平常因為忙碌而忽略的美好。
這場經歷或許不是我願意的改變,但它卻讓我學到很多,也讓我成為了一個更懂得愛惜自己的人。未來的日子裡,我不再急於奔跑,而是選擇慢慢走,欣賞沿途的風景,珍惜每一段經歷帶來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