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會⋯⋯咕嚕⋯⋯死在⋯⋯這裡吧⋯⋯咕嚕⋯⋯
⋯⋯朋友⋯⋯就在⋯⋯八十⋯⋯公尺外⋯⋯而已⋯⋯
⋯⋯咕嚕⋯⋯我發不出聲音⋯⋯一直吃水⋯⋯好蠢⋯⋯要死了⋯⋯
去年夏天我和木瓜臉去三貂角燈塔看日出,去看那裡面朝著海的墳墓。為了抓住青春尾巴,曙光時分,裸著上半身,想將日出與那陣子鍛鍊的肌肉合影。我們坐臥在墓旁草地,假裝自己是受東北季風吹拂長眠於此的靈魂。
和木瓜臉一同出遊的好處是,我們隨興而遊,看到喜歡的景色就停下來拍照。
而後我們去了離燈塔不遠處的馬崗漁港,伴隨金黃色的晨光,波光粼粼。身在台灣本島極東點向東眺望,遼闊無邊的海讓意念延伸:我也要到那麼遠的地方。
我想到十字竿子那裡看看。
木瓜臉在岸邊拍照。我獨自走下海蝕平台。
海面看起來正在漲潮,潮間帶若隱若現。我若要走到十字竿子那兒,有一道關卡在腳邊:一道不算窄的,寬1.3公尺的石縫,而附近沒有可以跨越的路徑。
石頭表面有高約10公分的水石頭表面覆蓋著青苔。
我估算要向前跳躍的力道,若跳太大力,到另一邊落地時也會因為石頭表面的水和青苔而滑倒。
我身體前傾、微彎、站起,重複數次,躊躇拿捏,終於心一橫,向前一躍,然後就跌進窄窄的石縫裡了。
我屬於會一點游泳技術,但始終對水恐懼的類型。這個石縫有點深,腳搆不著水的底部。
救命。
我要活下去。
我要是死於一個風光明媚的早晨,寧靜的海,默默地在岸邊的海蝕溝溺斃,而且朋友毫不知情,這樣的結局好荒唐。
我曾有另一次經驗。
大學時代跟著登山社去溯溪。
那時接近一日行程尾聲,我們行到一處深潭,大家都往潭裡跳。
我也很高興,就跟著跳下去。
天然形成的潭水深度,和游泳池果然不一樣(廢話),至少六七公尺之深吧。
我好緊張,幼稚園時學的自由式和蛙式全忘了,雙臂一直亂划。
突然右臂一陣劇痛,動不了。(就醫時才知道是脫臼了)
喝了好多水,漸漸地浮不上水面。
那時候我想我的生命大約是終結了,19歲,狼狽濕漉漉地與地球說再見。
後來是身形嬌小的學姊以蛙腿輕巧地靠近,勾住我的脖子,再輕巧地游上岸。
好厲害。
人在面臨生死關頭的時候,會毫不猶豫地想要活下去。但為何平常在索然無味的生活中卻沒有相同的動力呢?
當你溺水的時候,唯一重要的事情,就是放輕鬆。
下方數個影片是簡單的自救教學。
放鬆。最難的就是放鬆。
頭往後仰,雙手自然伸展。讓臉部能夠面向天空,吸得到空氣,就是全部。
頭往後仰,鼻子就能露出水面,就能呼吸。
當看到有人溺水的時候。
「非專業人士千萬不要下水救人。」談論救生的書是這樣寫的。
正確做法是:
叫:大聲呼救,讓現場的人知道有人溺水。
叫:打119消防或110報警,或是海巡署緊急報案專線118,112緊急救援電話,都可以。
與遇到有人呼吸中止,要做CPR的步驟一樣,
第一,一定是大聲呼救,讓現場的人知道情況。
第二,要打電話請求專業支援。
伸:用延伸物讓溺者抓住。遞出樹枝、身上的皮帶、自拍棒,協助溺者接住上岸。
拋:將漂浮物拋向溺者。
划:利用大型載具例如船、浮木、救生圈等,划向溺者。
在開放水域,要順著離岸流向外游,再游回岸邊。
溺水的人通常沒有聲音,他們發不出聲音,難以被注意到。
每個人都該學會抽筋自解、水中自救。
發現有人溺水的第一時間應當讓更多人知道!找幫手!但千萬不要自己下水救人。
總的來說,如果不諳水性,就不要前往開放水域下水遊玩。如果要下水遊玩,就要做足安全防護,換上泳衣褲,攜帶浮力器材。溺水時,則需要在那些時刻保持放鬆,游回岸邊,或是冷靜浮在水面,爭取最長的存活時數。
最後,請多關愛您的體育老師,打給他們,他們可以給您很好的指導。
感謝莊泰源老師教過我體育課,我能深刻體會他的用心:分數沒有很重要,但是把水中自救的技能學起來,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