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陳姓男子死前2年內,將名下價值3億多元的股票贈與妻子,陳男過世後妻兒全都拋棄繼承,未料唯一繼承人為陳男6歲私生女,除了繼承陳男遺產1567萬外,還遭國稅局追討5735萬元遺產稅。憲法法庭28日判決遺產稅部份違憲,2年內必須修法,發回更審。
新聞出處:奇摩股市(2024.10.29)
親人離世後,除了要打起精神安排後事,也必須處理遺產問題,但你知道有可能產生一筆遺產稅要支付嗎?遺產稅是什麼?該怎麼計算?更多遺產稅相關資訊都在以下文章,快和Zoe一起看下去吧!
遺產稅意思是指當一個人死亡後有留下遺產給繼承人時,政府針對其遺留財產所課徵的稅負,死亡者又稱為被繼承人,而繼承人即為繼承遺產的人,需繳納完遺產稅後才能繼承死亡者留下的遺產。
按財政部南區國稅局提供的遺產稅報繳手冊說明,符合以下4類情況的人死亡時應該申報遺產稅:
• 經常居住中華民國境內的中華民國國民:應就其在中華民國境內境外全部遺產,申報課徵遺產稅。
• 經常居住中華民國境外的中華民國國民、非中華民國國民:應就其留在中華民國境內的遺產,申報課徵遺產稅。
• 死亡前2年自願喪失中華民國國籍者:按中華民國國民(區分為經常居住中華民國境內或境外)之規定,申報課徵遺產稅。
• 大陸地區人民:針對在臺灣地區遺留的財產,申報課徵遺產稅。
※「經常居住中華民國境內」定義:以下2種情形之一。
1.死亡事實發生前2年內,在境內有住所者。
2.死亡事實發生前2年內,在境內無住所而有居所,且在境內居留時間合計超過365天者。但受中華民國政府聘請從事工作,在境內有特定居留期限者,不在此限。
※「經常居住中華民國境外」定義:指不符合上述經常居住中華民國境內定義者。
若死亡者有設立遺囑,由遺囑執行人負責繳稅,沒有設立遺囑的話,遺產稅便是繼承人及受遺贈者繳交,若無繼承人和遺囑執行者,則由法院選定之遺產管理人納稅。以下為繼承人順位:
※Zoe小提醒:無人承認繼承時,根據遺產及贈與稅法第2條之規定,遺產將歸屬國庫。
所謂的遺產稅免稅額,是指可以免繳遺產稅的遺產額度,也就是說,若遺產總額在免稅額範圍內,就可以免繳遺產稅,依身分不同分為以下2種額度:
符合特定身分之繼承人或特定事項時,可從遺產總額中扣除的額度,即為扣除額,主要有以下11種情形:
特定身分扣除額
特定事項扣除額
遺產稅有2大計算公式:
以下Zoe為你整理了遺產總額、遺產稅稅率、累進差額、扣抵稅額和利息的相關項目,讓你能夠進行遺產稅試算:
遺產總額
遺產總額包含3類需合併申報遺產稅的財產,以及2種不計入遺產總額的項目:
※Zoe小提醒:遺產價值需以被繼承人死亡時的時價計算。例如:土地以公告土地現值、房屋以評定標準價格為準等。
遺產稅稅率表及累進差額
根據遺產淨額不同,遺產稅稅率也有差異,總共分為3個級距,遺產淨額超出規定額度,還需負擔一筆累進差額:
• 遺產淨額5,000 萬元以下,稅率10%,累進差額0元
• 遺產淨額5,000 萬元~ 1億元,稅率15%,累進差額250萬元
• 遺產淨額1億元以上,稅率20%,累進差額750萬
舉例來說,若遺產淨額為8000萬,那麼遺產稅計算方式就是8000萬x 15%-250萬=950萬元,若有扣抵稅額和利息再以此計算結果扣除。
扣抵稅額和利息
遺產稅計算的最後,還有以下2種需扣抵的稅額和利息部分,也就是曾繳過的費用:
多少錢會課遺產稅呢?以3口人家,小美、小美配偶和1個13歲女兒為例,假設小美過世,為一般人死亡情況,遺產總額為3000萬,還有一筆4萬元的土地增值稅扣抵稅額,免稅額和扣除額如下:
1. 免稅額:1333萬
2. 配偶扣除額:553萬
3. 13歲女兒扣除額:56 x(18-13)=280萬
4. 喪葬費用:138萬
免稅額和扣除額加總後,遺產只要在1333萬+553萬+280萬+138萬=2304萬元以內就不會課稅,則按計算公式,申報遺產稅應繳稅額便是(3000萬-2304萬)x 10%-4萬=65.6萬元。
※Zoe小提醒:若想進行進一步確認遺產稅應繳金額,也可至財政部稅務入口網的遺產稅試算器頁面進行遺產稅試算。
※Zoe小提醒:想確認更詳細的遺產稅申報流程及每階段應備文件,可於我的E政府查看。
Q:遺產稅申報期限?繳納期限?
繼承者應在被繼承者死亡事實起的6個月內,向被繼承人戶籍所在的國稅局進行申報,若有正當理由無法如期申報,可申請最多3個月的延長期限。而申報遺產後,需在收到遺產稅繳納通知書後2個月內1次繳清,若未在期限內繳納就會有相關罰責。
Q:遺產稅一定要申報嗎?
無論遺產金額多少,都需辦理遺產稅申報,不然會有罰責喔!
Q:遺產稅如何節稅?
許多人為了節稅,會將財產或不動產贈與給子女或配偶,但要提醒你,死亡前2年內贈與的部分仍會被視為遺產,而可能被納入遺產稅計算範圍,因此想要節稅的話,最好及早規劃喔!
Zoe要再次提醒你,遺產稅雖然內容複雜,但還是必須一一了解後再進行處理,並留意相關的時間規範,才能更保障自己的權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