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者儉而難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
然其彊本節用,不可廢也。
——《史記.太史公自序》
如果說儒家思想,
是想藉由「禮樂」和「階級」
來達成太平盛世的一種
——『理想主義中的最理想的極端』。
那墨家思想就是理想派中
另一種極端,
——『最務實』的理想派。
為什麼說『儒家』
是一種極端理想主義?
因為想靠「固化階級」
還有「禮樂制度」,
本身就是一種不切實際的想法。
這好比是政府在跟社會大眾說:
「如果人人遵守交通秩序,
那世上就不會有任何交通事故。」
而當民眾問:
「該如何讓人人都能遵守交通秩序?」之時,
政府只會跟人民說:「靠好好教育民眾秩序」。
當我們把『交通』和『教育』,
替換成『階級』與『禮樂』之時,
就可以知道這種作法有多理想主義了。
那如果換成是墨家呢?
墨家思想為何稱的上是
百家『務實』之首?
因為雖然墨家提倡的是
「兼愛」、「非攻」,
但墨子也沒指望單靠教育
或是統治者的道德良心,
就能避免戰爭的發生,
於是墨家學派最著名的技術
便發揚於春秋戰國時期,
也就是——『守城術』,
以最為現實的方式來避免戰爭的發生。
曾經楚王想攻打宋國,便請公輸盤打造雲梯來攻城,
墨子一聽便立馬走了十天十夜的路趕到楚國國都,
並向公孫盤要求引見楚王,
爾後兩人便在楚王面前
「沙盤推演」一番,
公輸盤用了自己的九種攻城術
模擬進攻城池,
墨子使用九種守城術來抵禦攻擊,
最後公孫盤用盡所有方法仍攻不下城,
但墨子卻還有許多守城術沒用上的
等著對手進攻,
楚王看完兩人的對弈之後,
也立刻放棄了攻打宋國的想法。
「子 墨子解帶為城,以牒為械,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
子 墨子九距之,公輸盤之攻械盡,子墨子之守圉有餘。」
——《墨子.公輸》
墨家為守城研發了許多的技術,
更也產生出了許多的「科學知識」,
像是《墨子》的備穴篇中提到,
利用大缸套上薄皮革、置於井中,
就能放大聲音的傳遞效果,
進而發現挖地道進攻的敵人。
「令陶者為罌,容四十斗以上,固幎之 以薄皮革,置井中,
使聰耳者伏罌而聽之,審知穴之所在,鑿穴迎之。」
——《墨子.備穴》
甚至也誕生出了早期的「邏輯學」,
事件發生必有「緣故」,也就是條件存在,
只有部分條件符合,不代表事情必然發生,
就像只有點,不代表線一定會出現。
但若是所有條件符合,事情必然發生,
就像眼睛看見物體一樣,
要所有條件(眼睛、光、物體)都符合才能實現。
「故,小故,有之不必然,無之必不然。
體也,若有端。
大故,有之必無然,若見之成見也。」
——《墨子.經上》
今天如果你問墨家如何改善交通問題?
那他們可能就會像『守城』一般,
洋洋灑灑地列舉
各種技術、規定、法規、獎勵,
盡一切『務實』方式
來解決「交通」問題。
如此最為『務實』的學派,
為何會失傳於中華歷史之中呢?
至今的中華歷史學家們
有各式各樣的說法,
其中一種見解,
就是「墨家學說」對於「統治者」而言
實在太過於危險,
如果說「儒家」是助長「中央集權」
和『固化階級思想』讓獨裁政權
所樂見的學派,
那「墨家」主張「人人平等」、
「兼愛非攻」的理念,
就是對獨裁統治的一種威脅,
尤其是對那些想要
『統一天下』的君王來說更是如此,
可能打從秦國統一天下之後,
墨家思想便成了所有統治者的眼中釘,
歷代統一天下大業帝王所厭惡的「平民思想」,
甚至在《史記》當中也能隱約感受到作者不能
太過明目張膽的介紹墨家和「墨翟」的歷史,
以免被君王扣上「意圖分裂國家政權」
反統一中原份子的大帽子。
或許春秋戰國時代,
墨家在各國兵荒馬亂之時,
那些弱小國家抵禦外侮的一線希望,
是平民百姓追求和平的一盞明燈,
或那些渴求科學知識與技術者的先驅。
但隨著強國崛起統一天下之後,
中華文化變得再也容不下,
這個「務實」的理想平民主義。
於是墨家的智慧
只被留在了歷史春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