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由意識的「觀察」與「經驗」共同創造
現實從何而來?什麼是意識?它與我們觀察到的物理世界有何關係?幾個世紀以來,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哲學家和科學家。這項工作探索了一個激進的觀點:意識本身是現實的基本基礎,我們所體驗的世界是透過類似量子觀察的過程出現的。
潛能的原始海洋
想像純粹的潛在狀態——一個廣闊的、未顯現的領域,同時包含所有的可能性。這不是黑暗,也不是空虛,而是一種如此完整的充實,以至於沒有任何一種可能性能夠與其他可能性區分開來。這種狀態類似量子物理學家所說的疊加:多種狀態同時存在,等待被取出成單一結果。
這個潛在的海洋不僅僅是一個哲學概念。現代量子理論表明,在觀察之前,物理系統正是處於這種不確定的潛在狀態。這些系統的數學描述——波函數——並不代表對確定現實的不完整描述,而是對不確定現實的完整描述。如果意識本身就是這個潛在領域呢?
意識是如何創造宇宙呢?
🌌1. 首先是你的大腦 會先透過五覺(視 聽 嗅 味 觸) 感官來接收外來事物的新刺激,
再將這些新刺激的大量資訊值加以篩選,只留下主觀意識所需要的少數新資訊值。
🌌2. 在你的「儲存過去經驗值」的「雲端意識數據庫」裡, 讀取相關經驗值。
🌌3. 經由決策演算法, 計算出各種可能路徑(方案),
最終「選擇」最有利的方案作為意識的「決定」。
🌌4. 依據你的主觀意識的選擇,再加工形成新的經驗值, 也就是你的「新的宇宙」。
㊙️

同一事物 會因每個人不同的經驗,而創造出許多不同的主觀宇宙, 主觀宇宙與客觀宇宙 (絕對真理或上帝視角) 是有相當可觀的差異。
用有限的主觀經驗值 去判斷無限的客觀真理, 經常讓我們錯看這個世界。
其實,我們是活在 自己經驗值所創造的 幻覺宇宙中。泰戈爾說:「我們把世界看錯,反說它欺騙了我們。
」
將新的經驗值儲存在 「雲端意識數據庫」裡, 成為「過去的你」的一部分。
這些「過去的你」的經驗值就是你的宇宙總集合, 也相等於你的另一個意識,在佛教稱為「業」 心理學家稱為「潛意識」
🧠 量子觀察
-量子力學的電子雙縫實驗指出,宇宙在未被觀察之前是不存在的,只有當意識進行觀察時,宇宙及其現象才會顯現。
🌌 意識與經驗的結合
-宇宙的存在不僅取決於觀察,還包括個體的經驗,這些經驗和感官會形塑我們對宇宙的認知。
🔍 自我反省的
-丁格的貓
提到「我」的自我認識是透過自我反省形成的,這個過程也關聯到意識如何創造和影響宇宙。
這裡探討意識如何創造宇宙的概念,意識如何透過感官接收刺激、過去經驗的影響、決策過程以及主觀與客觀宇宙之間的差異,並強調了我們的現實是由自身的經驗所構建的。
宇宙並不是意識從遠處觀察到的東西。這就是意識觀察自身時的樣子。
旅程仍在繼續
從量子潛能到意識現實的旅程並不是遙遠的過去發生過的歷史事件。
這是一個每時每刻都在發生的持續過程。
每一次觀察、每一個想法、每一次心跳都參與了現實的持續創造。
理解這個過程並不會減少存在的奇妙之處,反而會增強它的奇妙之處。它表明我們不是一個預先存在的世界的被動觀察者,而是宏偉創造過程的積極參與者。我們所經歷的世界與我們並不是分離的;它是意識本身的反映,探索自身的無限潛能。
當我們思考這些想法時,我們可能會意識到,當古老的智慧傳統談到意識是現實的基礎時,它們不僅僅是詩意的。他們用當時的語言表達了我們最先進的科學框架現在才開始正式顯化的見解。
㊙️
對於哲學:
- 它超越了身心問題,顯示物理現實源自於意識,而不是相反
- 它解釋了多個觀察者如何體驗共同的現實,而無需一個獨立於觀察者的世界
- 它提供了一個理解統一性和多樣性之間關係的框架
個人經驗:
- 它闡明了自我的本質是一種新興模式,而不是一個固定的實體
- 它解釋了意識體驗如何既統一又有區別
- 它建議透過協調心臟和大腦節律來穩定意識體驗
意識的角色:
意識被視為宇宙的創造者,通過觀察和經驗來塑造我們的現實。
感官的作用:
大腦透過五感(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接收外部刺激,這些刺激是宇宙的一部分。大腦會篩選這些刺激,只保留主觀意識認為重要的信息,這樣的過程使得每個人對同一事物的感知有所不同。
過去經驗的影響:
大腦會從「雲端意識數據庫」中提取與當前經驗相關的過去記憶,這些記憶影響著我們的理解和決策。
決策過程:
透過決策演算法,大腦計算出各種可能的選擇,並最終選擇最有利的方案,這個選擇便是意識的「決定」。
新經驗的形成:
根據這些選擇,意識再加工形成新的經驗,這些新的經驗反過來又塑造了我們的「新宇宙」。
主觀宇宙與客觀宇宙的差異:
每個人的經驗不同,因此對同一事物的理解也不同,這導致每個人創造出獨特的主觀宇宙。主觀宇宙和客觀宇宙(即絕對真理或上帝的視角)之間存在顯著差異。
有限與無限的對比:
我們用有限的主觀經驗去理解無限的客觀真理,這樣的局限性使我們常常誤解世界。
幻覺宇宙的概念:
指出我們生活在自己經驗所創造的幻覺宇宙中,這是一種主觀的現實。
泰戈爾的引用:
引用泰戈爾的話,強調我們對世界的誤解,反而將責任推給世界本身
。
經驗的儲存:
新的經驗會被儲存在「雲端意識數據庫」中,成為過去自我的一部分,這些經驗累積形成了個體的宇宙總集合。
業與潛意識:
在佛教中,這些過去的經驗被稱為「業」,而在心理學中則被稱為「潛意識」,兩者都反映了過去經驗對當前意識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