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長長的路

閱讀時間約 18 分鐘

雖然人生很多有待釐清的事情,但這看起來對我自己可能會是一個轉捩點。

這段時間以來的想法,我想分成三個部分描述:心理狀態的改變、個人探索、關係與過去衝突的回顧。

-心理狀態的改變-

在離開之前的兩三個月,我持續感覺人生已經到了谷底,思緒的混沌與身體的疲憊感讓我失去生活的渴望,無法仔細、專注思考任何事情,只靠著本能生活,餓了吃飯、睏了睡覺,更多時候是無能生活,連想要吃飯都變得困難,那是一種沒辦法對任何事物感到興趣的狀態,強烈想要離開一切的念頭,日復一日佔據我的腦袋,但因為很怕增添別人麻煩,我沒辦法下定決心死去,想到我該怎麼死才好處理?傷心難過的父母該怎麼辦?也很怕死亡並不是解脫,如果我只是身體死了但靈魂仍得繼續存留在這,對於世間再也無能為力,那死亡只是迎來更大的痛苦,想到這裡,最可行的方式可能只有:拋下工作、父母跟你到沒有人認識的地方,但是要怎麼跟主管交代?我怎麼了、我需要什麼、我會好嗎?多久可以回來?

這些我都不知道答案。

一直以來我毫無懷疑地認為離開這段關係,一切就會好起來,但拋棄所擁有的事物又談何容易,離開後的第一個禮拜裡每天都在哭,在每一個冷不防的時刻:獨自走在路上、坐在馬桶上、淋浴打開水龍頭、走進曾經與你逛過的裕隆城、吃著你曾經吃過的餐點······失去了用心建立的舒適的家、失去了毛茸茸的小魯、失去所有熟悉的日常,外面車聲好吵,樓上每天發出各種聲音也好吵,崩潰在床上什麼事也不想做,KPOP都吸引不了我,哭著睡著醒來又哭了又睡了,第一個禮拜真的很痛苦。

直到12/1去看了WIM,加上週末跟朋友出去,開始感覺有點精神後我看了流浪者之歌這本書,意外感覺被救贖,或許人生的痛苦都是一場體驗,我該做的事情就是去經歷它,掙扎後便會看見清明,看完之後覺得有從泥淖中爬出來一點,情緒變得霧霧灰灰的,反而思緒開始不停流轉,雖然我離開的初衷是想切斷關係重新來過,其實我也很想知道,如果我自己能好一點會如何,這個想法在心中有兩三年,但我沒有確實好過,總像是流血了很痛,放著結痂還沒有好又被掀開,又灑了鹽,傷口越來越深,進入越來越向下沈淪的惡性循環,半夜想著許多過去的事情、你的反應、我的感受,我試著不帶情緒跟評判去思考,如果這樣如何那樣如何,有好幾天很難入睡,睡著了也在做夢,就這樣睡睡醒醒到天亮。

這幾個禮拜我看完了關係黑洞、生活裡遇見阿德勒的溫柔、這個世界是什麼樣的,補充一點佛洛伊德跟榮格,好像非常有緣分地在這個時間點接收到這些訊息,因為我從來沒有那麼認真探索自己,看完以後感覺被擁抱、被了解,也提供了如何看待這些情緒的觀點,慢慢去思索自己的課題、關係的矛盾,在改變看法與調整行為後可能會有很大的不同,這些探索的內容,我想讓你了解:過去我的反應從何而來,而未來想要如何練習改變。


-個人探索-

看了一些心理議題之後,我覺得可以從阿德勒的說法開始,阿德勒是醫師/心理學家,有些介紹會說他與佛洛依德、榮格齊名,他認為人會感覺自己不夠好是天生的,人的目標是在群體裡找到歸屬感跟自我重要性,會怕自己沒有價值、不被接納,這種「覺得不夠好」的狀態被翻譯為自卑,這種狀態會引發情緒、造成外顯的反應,但也是人類發展的動力,人類現在所達到的成果,其實是承受這種不夠好的壓力去追求的,我們要做的事情是面對自卑、轉化成推力,而每個人的自卑樣貌都不同,對社會與他人展現出來的方式也不同而有了生命風格,互動就是生命風格的碰撞,所以理解重要他人的自卑也是重要的。

他所描述的狀態很符合我的狀況,但結合其他說法,我傾向認為自己不夠好不是天生的,是從出生開始,身邊的大人經常給出「你做不到」、「你做不好」的感受,例如小時候想拿東西可能會被說:「哎呀你拿不動拉。」,國小考試考了98分還會被罵一整個晚上,要我解釋為什麼少2分,而我說什麼都不對,小時候的我無法理解問題在哪裡,只依稀記得我爸要我承認「我就是粗心大意」、常常被告誡要當乖小孩,我爸對我媽發飆的時候我心裡害怕得要死,還會被我爸抓去說「做為小孩應該要出來調停」,令我充滿罪惡感,我在這種狀況下生活了18年才能開始漸漸遠離,我爸媽有他們自己的課題,在關係黑洞這本書中談家庭的章節,字字句句是我的家庭寫照,長不大的父母在極度沒安全感、想證明自己被需要等等狀態下,壓力全部都轉移給小孩,例如講話方式與內容總是表現自己是對的、不容其他意見,任何討論都是一種質疑,因為他怕自己在小孩面前不夠好,表達愛的方式永遠是反話跟威脅,在傳統權威、用權力向小孩索愛下成長的我,情緒不能被好好的表達,我被教育當個乖孩子,且動不動就被罵一整個晚上,在這種成長經驗中,敏感的人會持續強化這種感受,並開始養成習慣性地自我挑錯,認為我要做的完美才不會引發可怕的後果,沒做好的時候會有強烈的自我責怪、自我否定,也害怕有衝突、總是觀察別人的情緒、想要討好別人、沒自信等等。

我或許是很典型的例子,很容易害怕自己不夠好,剛做了一件事情、說的一句話是不是不妥當,而衍伸出焦慮、得不到認同的沒安全感,有時這種無法應付的焦慮會變成其他的方式展現,我想佛洛依德的防衛機制囊括了大部分的狀況,產生這些反應時會讓人感覺問題被解決了:

  • 逃避性:壓抑、否認、退化
  • 自我欺騙:反向、合理化、儀式與消滅、理想化
  • 攻擊性:置換、投射
  • 代替性:補償、內攝
  • 建設性:認同、昇華

舉例來說,之前有時候你在外面等我上廁所,在我出來之後你會問說:「怎麼這麼久?」,我的反應是不耐煩,我以為我是覺得這有什麼好問的才不耐煩,你則不能理解只是好奇問問為什麼不能回答,回想整個過程可能是由於我在等公廁排隊、進廁所發現很髒要清潔一下才上、或是今天穿的衣服不好整理多花了一些時間,還沒走出廁所之前我已經先覺得自己讓你等了,不知道你會不會因此不開心所以產生有點焦慮的情緒,說到底是我認為自己沒有把這件事情做得完美,也就是「不要讓人等」,於是出去之後你說的那句話會點燃我心中的焦慮,而為了遮掩自己不夠好的念頭又轉化成不耐煩的情緒表現來逃避,如果試著去看清楚事情的真相,其實這種預先的焦慮是沒有任何用處的,這是我「不可控制」的部分,事實上沒有人要責怪我,所以我不需要提早焦慮、也不需要覺得這件事情是沒有做好,我已經做了自己能做的,如果真的你覺得讓你等了而不開心,那是你的情緒問題,不是我不好,另外有時候會覺得你問這句話其實就是在暗示等太久,而覺得為什麼要怪我,這是一種動機的推測,同時也把「怪等太久這件事」解讀成「怪我這個人」,如果你沒有明確對我展現情緒,我其實不需要再去思考這些。

諸如此類的預先焦慮、過度解讀發生在很多互動行為上,因為生活習慣太不一樣,有很多我想要拒絕的時候我難以拒絕,但做多了又覺得委屈,真的鼓起勇氣拒絕了,只要對方再繼續邀約,再次拒絕就會讓我產生罪惡感,覺得沒有滿足你,我應該要實踐別人的情緒不是我的責任這句話,如果被我拒絕了你可以不開心,只要不對我展現,那就是你自己消化,不過在實務上拒絕久了終究會覺得有點不開心、覺得不被重視等等,所以我認為在關係裡還是得有某個程度的妥協,不能都是拒絕,至於「覺得對方提出一個明知道我會拒絕的請求很討厭」,這應該是我想得太多,為什麼這個行為要被討厭?你有沒有考慮過我會拒絕,其實與我無關,去思考你的動機而作出反應是個沒必要的事情,我推測可能是因爲缺乏愛的感受,轉移成從行為去尋找愛的訊號,產生過度解讀,缺乏愛的感受這是另一個互動的議題。

總之我自己能調整想法的部分,可以整理成下面幾點:

  • 產生自信:別人好,不等於我不好
  • 不預先焦慮:辨識出當下可控制的作為跟不可控的事情、不要想去負責別人的情緒、不要為了避免別人有情緒而焦慮或委屈自己
  • 不過度解讀現況:資訊穿過知覺所留下來的就是主觀,同一件事情改變認知就有不一樣的感受
  • 不自我否定:有感受的時候無論是正面或負面,都學著擁抱共處,並且不批判情緒,別人有情緒、想法、意見的時候,可能是我這件事情沒有做好,不是我這個人不好,理解到就算真的做錯事了,重點是要去把事情做好,而不是用各種說法懲罰自己
  • 不轉移情緒:期待別人來承擔情緒,對事情是沒有幫助的,沒有人可以永遠承擔,因為連自己都做不到


-關係與過去衝突的回顧-

挑出一些在過去反覆產生衝突的事情來檢視,當我改變看法時能有多少幫助,如果要解決問題還需要什麼,透過這些確認要不要走下去,若你想到其他問題再提出。

為什麼覺得不被愛?

其實在我內心深處,一直有種自己不會被選擇的感覺,除了一直存在的自己不夠好、沒自信等等,還有一段對我造成很大影響的經驗:有一位渣男從國中開始跟我糾纏到研究所,最後結束的方式是明明一段時間聊得很開心,卻突然接到他女朋友的電話,那個他說已經分手了的女朋友,質問我為何跟他見面,我才知道一切都是假的,而渣男對我一句道歉也沒有,再也沒跟我說過話,感情突然之間全部破滅,在這關係裡我就是那個被不要的人,他的女朋友一直都比我重要許多,雖然我知道是他的問題,但我還是很害怕再受到這種打擊,那個接到電話瞬間的感受就像一種夢魘,現在仍然很清晰,跟前同事的狀況也是,即使都知道對方心動,卻告訴自己在一起不見得有那麼美好,其實是我沒有好到對方可以拋棄所擁有的一切投入新的關係。

雖然沒有表現出來,但我很容易感到沒安全感,例如女同事靠你很近、把手搭你肩膀上,我覺得超出男女同事的界線,你沒有拒絕她是不是對她有意思?例如不住在一起的時候,從六點半下班到晚上十一點,你沒有傳訊息或是只回了一兩句,我內心是有恐懼的,不知道你是不是跟別人在外面玩,或是在跟別的女生聊天?例如你的研究所同學用很熱絡的方式在IG留言跟私訊你的時候,我也覺得她那麼酷,是不是更適合你?

而你對於哲學的喜愛跟推崇的感覺也讓我不確定,假設對象單一與忠誠,是社會文化賦予個人的責任,你又在我面前表現出不喜歡社會規範的樣子,是否有一天接收到了某個哲學論點,思想會轉變認為不需要遵守單一伴侶,想去追求開放關係、不想被束縛?看著你追求自由的靈魂,我似乎沒有辦法認知到這段關係是穩固的,看見的是你的想法奔放而有不確定的未來。

在愛意很明確能被感受到的關係裡,如上一段,我不會想起這些事,但是我們對於關係的連結似乎不是那麼深、那麼確定,我看見你的行為跟你理性的道理,但不了解你的內心、你的感情,有很多困惑的地方,常常產生會突然被丟掉的焦慮,進而用錯誤的方式索愛或過度解讀互動行為,我自己需要增加自信與價值感、降低焦慮、看見事實,事實是你在有重要的事情時想到的人是我、你想要我陪伴、你記得買禮物給我,這些是你的愛;你不記得我想要去的地方、你不記得我說過的話、你很少傳訊息給我,這些不是因為你不愛。你曾經說過沒有很喜歡我,讓我感覺很沒有價值,但你也有說過我很重要,想要一起走下去,我卻沒有把這兩句話放在同等的重量看待。

但我覺得即使有理性的理解也還是需要情感的支持與日常愉悅的生活,在感情萌芽之初,是對對方有興趣、接觸的過程中感受到對方的特質、也有找到互相認同之處,一段感情關係的確立,我想應該是可以感受到「互相喜歡」、「互相重視」,而最初是經由語言加上行為展現而產生的「合意交往」,然後持續進行關係的締結與加深,例如公開承認關係、一起出去旅行、分享心得、交換想法、情感支持等等,這可以連結到五種愛的語言,我的排序是2-3-1-5-4,而2跟3感覺上是你比較少做的事情,可能不是你喜歡的語言,在關係中建議是能了解對方的傾向來調整。

  1. 真心禮物:透過送禮物來表達愛
  2. 精心時刻:專心陪伴愛人
  3. 服務行動:為對方做事情
  4. 肯定語言:說出正向的話語給對方聽
  5. 身體接觸:以實際的身體碰觸溝通彼此的愛

此外我也想問:你好像不怕也不懷疑我不愛你這件事,是從什麼地方感覺到我愛你?或者為什麼你不需要感覺到我愛你?對你來說愛是什麼?

為什麼不想要一直溝通?為什麼溝通要有效率有結果?

可能是因為當你提出意見或問題的時候,我很快地轉化為你在說我不好的焦慮,如果我可以不產生情緒,應該可以接受討論跟回答問題,之前會不喜歡還有一點是覺得回答了你也不會記得,這大概是觸發覺得自己沒價值的感受,現在我可能會試著忽略這件事,回答了以後你不記得就不記得,不需要有更多想法,也不用推測你問題的動機。

而如果是有目標需要溝通,稍微翻了一下「意見不同,也可以好好說」這本書,他提到一個觀點我認同:溝通的目的不是要改變對方的想法,是改變事情的做法。有時候可能太執著於想要得到對方發自內心地認同,我們花了滿多時間在這個部分解釋,但那是很困難的事情,可以接受(理解)對方的想法並有共識最後的做法就很不錯了。

為什麼不想要說出自己的想法?

這是上個問題的一部分,第一個原因是我覺得自己說得不好,在過去的經驗裡被我爸責罵、不認同,在跟你談話的經驗裡,感覺被檢視遣詞用字、被檢視證據來源,說出口的想法沒被接納,越來越沒有自信,最後會吵架通常是我這些很差的感受變成了不悅的攻擊與自我保護:「不過就是一般說話呀,幹嘛這樣嚴格,我這樣也沒有錯吧?」這部分像是焦慮的轉化,怕指責、怕被說這樣不好,轉為為自己辯解、對對方生氣;第二個原因是怕被拒絕,感覺像是我這個人被拒絕、我這個人沒有價值。

第一個原因除了我要增加自信心來解決之外,在這是個什麼樣的世界這本書中,除非是在推論中的表述,作者幾乎都用「可能」、「大概」來說明,或許你這麼討厭我用小範圍推到大範圍、聽似以偏概全的肯定語句說話跟這種哲學的論述習慣有關吧,我可能無意間會用:「XXX就是如何如何,XXXXX。」之類的句型,不過我的真意只是在說自己對事物的想法,並沒有認為我說的是放諸四海皆準或是什麼真理,跟我認知的以偏概全不同,在我的生活圈中也不曾聽過有人不能理解這樣的說話,我現在了解到你可能覺得這樣是妄下定論,但這些事情其實不會有什麼定論所以不OK,因此我願意避免這樣的表達方式,即使我知道你的理解非我真意,但如果這是一種在哲學圈或是有相關知識背景的人的取向,以此檢視我的說話變成一種字字斟酌的話還是覺得有點苛刻,而且有時聊天的節奏被打斷,我主要想要講的事情跟話題沒有被延續、會產生被轉移話題的沮喪感,說到底如果我夠有自信面對的話都不會是問題,但「夠有自信」不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

第二個原因我必須了解到,當需求被拒絕時,可能是對方有困難,不是我不值得或我不好。但是要討論的是,「你單純不想要」算不算一種困難,而你不想要跟我想要之間,要如何好好找到平衡。

為什麼覺得疏離?

覺得疏離有好幾個狀況,第一個是延續上個問題,被拒絕的時候我要盡量不去放大被拒絕的感受,但當我認知是「你單純不想要做」而拒絕我的時候,我會感到被推開,你似乎為了自己的自由,不願意答應我的需求,但可能事實是沒有「單純不想要」的存在,任何不想要都有原因,我覺得需要開誠布公地把原因說出來,才能更了解彼此而不會覺得情感斷裂。

第二個是我很少聽到你的「感受」,除了你討厭柯文哲以外,你通常是在說事情或事實本身,其他時候滿沉默的,我不是很明白在你跟我一起經歷的時間裡,你有什麼時候心情好、心情普通、覺得風景很美,什麼時候工作有順心不順心,像你跟我說你負責的產品上嘖嘖募資中,也是就講了一句事實,我想你可能是有興奮想分享,但沒有「說出來」,因為這是在這段期間發生的例子,或許你會覺得是這時候不想跟我多講話,但以過去的經驗,通常也不會多講什麼,你可以想想看為什麼,對於結果就是我感覺不太有情感連結,回到愛的語言,我想要的是每天有深刻的陪伴聊天時間,加深對彼此的生活感知。

第三個是因為我們(或者說是你)一開始就把金錢算得很精確,在各種討論上也常常用你如何、我如何這種分得很開的方式,我們是非常獨立、明確的兩個個體,我覺得這沒有問題,但是個體之間的情感太弱了,是疏離的兩個人而不是有感情的兩個人,例如買重機的裝備,我可以很明確地感受到你認為「我的裝備我自己買」,可是我買裝備是為了跟你出門,目的是想要建立情感,看到其他騎重機的男生很多幫自己女朋友老婆準備東西,我覺得被你推得遠遠的,好像自己很不值得你為我花這一點錢,所以才會有爭執,用現在的思維回到當時,我可以:

  1. 明確表達我做這件事是想要跟你建立情感連結,但是自己買裝備讓我感覺被推開了
  2. 不要聽了你的想法之後,覺得自己好像講不贏就生氣
  3. 在你拒絕我的想法時不要覺得自己沒有價值,是你的觀念跟我不同

這部分有點複雜,因為怎樣才能夠順暢溝通是另外一個問題,我自己能做的是不要讓疏離的感受去加強不被愛的認知,覺得疏離的時候好好地說出需求。

為什麼沒辦法聽你說那些知識跟想法?為什麼常常覺得不公平?為什麼沒有崇拜?為什麼不常稱讚?為什麼會越來越生氣?

大概跟前面講的有關,一個是沒有愛的感覺不想聽,一個是回應後的感受不好,我現在應該可以聽也願意聽。這些都是覺得不被愛的副作用。

需要討論:興趣的互相了解、可行的生活模式、共同的事情遇到做法不同該怎麼辦?其他有疙瘩的爭執
    avatar-img
    0會員
    1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經歷了加拿大打工度假、荷蘭打工度假,現在大概正值「中年危機」,思考著人生職涯的下一步該怎麼走,加上也因為年紀大了記憶衰退,覺得需要慢慢回想過往,把事情記錄下來,看看每一步都經歷了什麼,maybe connecting the dots... 不定時更新
    Thumbnail
    在人生轉變時,我們常常會面臨暫停期,重新尋找新的工作和生活目標。這段時間我們可能會面臨朋友變遷,生活模式的改變,但同時也是回顧過往和尋找新方向的時刻。
    Thumbnail
    全新轉職投入新產業後,才逐漸意識到工作之於社會責任對我而言,佔有多麼大的影響力。 也從不斷反思、自我辯證的過程,更認識自己、也更了解心之所向。
    Thumbnail
    怎麼說呢?人生經歷了3階段工作來說,潛伏期,事業心必須在檯面下,因為能力不足。 成長期,開始被重視了,當時經過許多不看好,看不起之類的,以為是好的,實際上暗潮洶湧,總之目前應該有點挺過了。 下一個階段,去我去我想去的地方,學我想學的事情,人生不要遺憾,剩下2/3不能浪費啊! 對自己喊話,相信看
    Thumbnail
    職涯旅途上往往伴隨著挫折與成長。作者透過分享自身在職涯中的三大職涯挫折,然後透過『跨出舒適圈』、『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為熱愛的領域堅持』,找到目前自在的工作狀態,並走上職涯諮詢助人事業的道路。
    Thumbnail
    面對生命中的轉折點,您是否曾感到迷茫與不確定?是否在選擇穩定與追尋熱情之間掙扎?或許您會問自己:我應該遵循內心的呼喚,還是走一條更加穩妥的道路?這篇文章將帶您進入一個大學生的世界,在資管與中文領域之間徘徊、探索自我。我的故事或許能給您一些啟示:在尋找人生道路時,我們應如何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找到平衡?
    Thumbnail
    這些認定答案已在某處等我的想法,來自人們從小到大常被問或聽過的話,像是發揮自己的天賦、找到靈魂伴侶等,但這種要早早確立自我、實現目標的思維,也常引發人們反向焦慮,增添不必要也可能純屬先入為主的幻想追尋之路……
    Thumbnail
    停更這兩年人生面臨了諸多變化,從至親生病到我歷經轉職與兩度搬家,感情生活也在不同階段遇到新的挑戰,若以連續劇來比喻,這些事件的戲劇性都足以剪輯成一集的斷點與下集的預告。這段時間累積很多東西想傾訴或分享,卻全堵在腦海中成為自己雜亂無章未經梳理的破碎記憶,不知不覺部落格宛如產業外移後死寂的空城。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經歷了加拿大打工度假、荷蘭打工度假,現在大概正值「中年危機」,思考著人生職涯的下一步該怎麼走,加上也因為年紀大了記憶衰退,覺得需要慢慢回想過往,把事情記錄下來,看看每一步都經歷了什麼,maybe connecting the dots... 不定時更新
    Thumbnail
    在人生轉變時,我們常常會面臨暫停期,重新尋找新的工作和生活目標。這段時間我們可能會面臨朋友變遷,生活模式的改變,但同時也是回顧過往和尋找新方向的時刻。
    Thumbnail
    全新轉職投入新產業後,才逐漸意識到工作之於社會責任對我而言,佔有多麼大的影響力。 也從不斷反思、自我辯證的過程,更認識自己、也更了解心之所向。
    Thumbnail
    怎麼說呢?人生經歷了3階段工作來說,潛伏期,事業心必須在檯面下,因為能力不足。 成長期,開始被重視了,當時經過許多不看好,看不起之類的,以為是好的,實際上暗潮洶湧,總之目前應該有點挺過了。 下一個階段,去我去我想去的地方,學我想學的事情,人生不要遺憾,剩下2/3不能浪費啊! 對自己喊話,相信看
    Thumbnail
    職涯旅途上往往伴隨著挫折與成長。作者透過分享自身在職涯中的三大職涯挫折,然後透過『跨出舒適圈』、『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為熱愛的領域堅持』,找到目前自在的工作狀態,並走上職涯諮詢助人事業的道路。
    Thumbnail
    面對生命中的轉折點,您是否曾感到迷茫與不確定?是否在選擇穩定與追尋熱情之間掙扎?或許您會問自己:我應該遵循內心的呼喚,還是走一條更加穩妥的道路?這篇文章將帶您進入一個大學生的世界,在資管與中文領域之間徘徊、探索自我。我的故事或許能給您一些啟示:在尋找人生道路時,我們應如何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找到平衡?
    Thumbnail
    這些認定答案已在某處等我的想法,來自人們從小到大常被問或聽過的話,像是發揮自己的天賦、找到靈魂伴侶等,但這種要早早確立自我、實現目標的思維,也常引發人們反向焦慮,增添不必要也可能純屬先入為主的幻想追尋之路……
    Thumbnail
    停更這兩年人生面臨了諸多變化,從至親生病到我歷經轉職與兩度搬家,感情生活也在不同階段遇到新的挑戰,若以連續劇來比喻,這些事件的戲劇性都足以剪輯成一集的斷點與下集的預告。這段時間累積很多東西想傾訴或分享,卻全堵在腦海中成為自己雜亂無章未經梳理的破碎記憶,不知不覺部落格宛如產業外移後死寂的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