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寫的一個作業是有關工業污染,老師希望學生可以去了解一個關於工業汙染爭議的案子,不論是台灣或國際都可以,在做這份報告之前,老師帶我們看過下列幾個工業汙染事件。
- 美國麻薩諸塞州皮革工廠的井水汙染:皮革工廠自1860年為當地民眾帶來許多工作機會,但是礙於生產者對污染的不清楚,抑或是當時並沒有相關的法規規範,所以使當地的水受到汙染,並讓不少的小孩陸陸續續因此得到癌症,使民眾對此不滿。
- 車諾比核事故:1986年4月26日於蘇聯烏克蘭普里比亞特市車諾比核電廠發生的核子反應爐破裂事故。(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 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311大地震引發海嘯,也引發了電源故障,導致機組失去外部供電,只能啟動應急柴油發電機。各種電器、水泵、燃料罐、備用電池等設備受損或被海嘯捲走,核電廠陷入全廠停電(Station Blackout,縮寫:SBO)。水泵無法運行,不能繼續向爐心和用過燃料池注入冷卻水,也就不能帶走核燃料的熱量,使核燃料的組件無法降溫,持續升溫,而產生無法阻擋的核事故。(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老師很有脈絡地帶我們看這三個案子,也提出一些問題,使我們思考其中的前因後果,這些汙染不外乎都有快速和穩定的經濟息息相關。
第一個案例的工廠為當地帶來穩定的收入,但是人民沒有意識到化學劑的汙染,最後仍是反撲到居民的身上。而第三個案例說明日本福島核電的前因後果,過往福島是一個很窮的地方,但因為地方政府有爭取到建造核電廠,才使這個地方漸漸富裕,但因為財務管理不佳,最後又漸漸地貧窮,所以地方政府又想再爭取再多蓋幾個核電廠,在還在爭取的過程,就發生了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
這是一門我蠻喜歡的課,因為透過老師的介紹和影片賞析可以知道世界各國的一些工業污染的事件,從而也可以使我反思環境與生活之間的關聯性。
工業化和大量生產改變人類生活許多的面向。
我有時候買一些食材的時候,都會想說養成一隻雞或是蔬果都是需要一段時間的,我認為我活在一個可以每天取得這些食材的地方,實在是很奇蹟。假使我沒有多想,或許我會覺得這件事是合理到不行,就會想說「資源無限」這件事是個常態,是件正常的事。但這件事以自然的觀點來看,確實是怪怪的。
不過仔細想想,要使「資源無限」運作,不也代表自然資源、機器、電源供應和人力資源都是要處於一種「沒有停止」狀態,才有生態浩劫和輪班制的情事發生。當人們接受了「資源無限」的信念,對其產生了期待和正常化,那是否也得投入「無限的」的自己,才能產生這個無限的循環。
一有「非無限」發生,則陷入了恐慌和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