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學期是我上師資培訓的第二學期,第二學期我的學分比第一學分更多了些,這樣的安排也是跟著我的工作走,這學期的工作排程前期如果順利,就不會太忙碌,而後期六月到八月是比較忙的時間,剛好也是學期結束放暑假的時間,我則可以將重心挪回工作。
我最近在思考自己上師資培訓的難以適應的感覺是為何,大致上是分為三個方向。其一,我覺得課對於在職者實在是太多了,而且很多堂課負擔很重。師培很多課都是跟大學生一起上課,主要的課程都是以大學生為對象設計。
以前自己是大學生的時候也都是上很多課,至多到25學分,雖然覺得很繁重,但過去的自己並不會覺得難以適應,還甘之如飴,可能是因為我從高中畢業,到大學可以自由選課,而感到鬆了一口氣,加上是學業為主,打工為輔,所以整體安排下來,好像就沒那麼痛苦。
現在自己則是有一份工作,責任也是有的,但因為雇主同意讓我來上學,就採部分工時的形式工作,我的工作是有突發狀況的話,也是需要抽身前往,所以我就不會將上課的時間安排滿,會留些空白時間讓我的工作可以彈性運用。
然而,大學生有別於在職生的課不同之處在於課堂上很多課都是由大學生回去準備內容,然後老師在學生報告後在做講解,好處是學生在課程進行前有回去複習,感覺上是好事,這樣可以一起準備。但我理想地認為學生來學習就是對該知識不甚了解,所以才來學習,有時候學生花了很多時間製作,卻得到老師毫不留情地評論和批評,我會覺得蠻影響學習動機,似乎要達到近乎完美考量到各個超級細節的程度才會勉強得到好評。而那個完美是要以該課堂老師的角度去規劃設計。
其二,雖然是師培訓練,但課程過多在於講述理論,鮮少實務的分享。
我不知道這樣的訓練方式是否合理,不過上課的感覺還是偏向理論和教科書內容為多,而教授們在實務上的經驗確實比現場老師教學經驗少得多,所以大多時間都是以理論為主,用教科書的內容教我們要如何去應對學生,但這跟我在學校的經驗落差有點多,覺得這些理論離教學現場的狀況有些遙遠了。實際去教學的話,會跟在師資培訓課堂上學習得很不一樣,也不太可能照著理論走,教師在課堂上遇到的問題會獲得解決。這可能也是讓我回到其一的部分,過多的理論課難以結合教學現場的狀況使我認為課太多了,感覺上是為了學分而上課。
其三,師培課程有很大的目的是以通過教甄為主,而非教學現場的狀況。
我想這也是現實面的考量,因為要通過教甄才可以進入教學現場,所以師培訓練必須要努力地協助學生通過教甄,但「通過教甄」和「教學能力變強」的目的實際上是很有差距的,「通過教甄」的對象是台下的口試委員,而不是學生;「教學能力變強」的對象是現場各式各樣的學生,而不是口試委員。所以在師培的過程,我們的試教訓練看似是以學生為對象,但更多的卻是以口試委員想要的完美,比起教學現場來說,我認為更像是一場表演。這也使我在師培的過程有些迷失,因為這兩個的目的不太一樣,期待就會不一樣。
以上是我在思考自己這過程為何如此迷失,釐清之後,我比較有勇氣將自己拉回來繼續修習師培的課程,一方面是有夥伴陪著我,另一方面其實也不是每個課程都如上述所述,所以我就會安排一下我的課程,盡量地避免上述情形發生。加上我已經有一學期的師培經驗,所以對老師和課程的進行方式都有些了解,我就會根據我的經驗去安排課程,減少痛苦的感覺。
經歷了這一切,我的感想是成為一個正式的學校老師相當不容易,你需要上很多課,但這些課會讓你跟教學現場有點脫離,你會有所懷疑,但又不能太懷疑,過度懷疑會使你更無法完成師資培訓。
就真實記錄,然後一起繼續努力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