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影評|《我談的那場戀愛》:騙來的浪漫

釀影評|《我談的那場戀愛》:騙來的浪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我談的那場戀愛》電影劇照/甲上娛樂 提供

《我談的那場戀愛》電影劇照/甲上娛樂 提供

2003 年,吳君如憑《金雞》(Golden Chicken,2002)榮登金馬影后,時隔 21 年再度提名最佳女主角,實在久違。她過去演最多的是喜劇角色,從《家有囍事》(All's Well, Ends Well,1992)到《闔家辣》(Chilli Laugh Story,2022),深植人心;她也經常扮演低收入家庭裡含辛茹苦的母親,例如《歲月神偷》(Echoes of the Rainbow,2010)和《媽媽的神奇小子》(Zero to Hero,2021)。本屆入圍作《我談的那場戀愛》(Love Lies,2024)最令人耳目一新的轉變,是她極少詮釋的上流形象,一名高社經地位的婦產科醫師,不用搞笑、沒有孩子,很認真地談一場戀愛,因為這場戀愛談得暗潮洶湧,因此得以掌握跌宕起伏的表演空間。

從架構上來看,《我談的那場戀愛》女主角余笑琴因網路交友而戀上異國男子,不顧一切勇敢追愛的故事,與今年四月上映、由練建宏執導的《莎莉》(Salli,2024)是很相似的。劉品言在該片飾演一名長年在台中山裡養雞的農婦,年近四十依然小姑獨處,從海外回來的叛逆姪女教她使用交友軟體,化名「莎莉」的她愛上了雲端上的法國帥哥。

《我談的那場戀愛》則是從警察調查一樁感情詐騙案,倒敘揭開來龍去脈。余笑琴坦言確實在交友軟體上認識了一名法國工程師,但堅稱自己沒有受騙。同樣瞄準熟齡女子的一趟虛實難辨的尋愛之旅,差別在於《莎莉》比較輕盈,養雞農婦追愛到花都巴黎的反差很有戲劇張力;但是,劉品言和飾演她弟弟的林柏宏,長得都不太像生活在養雞場的人,即使女性自覺的描繪夠鮮明,但仍略顯夢幻,猶如一則童話故事。

更不同的是,《莎莉》的網路對象始終只聞其聲不見其人,《我談的那場戀愛》則有 27 歲的張天賦來飾演代號「少年」的騙子,於片中大量現身。當愛來敲門,我們都等著看女主角如何上當,而在後者,我們很快得知欺騙吳君如的來者何人;這並非必然優勢的敘事選擇,卻也使得本片在編寫「孤單」此一命題上,有了雙向互為映照的多面視角。

《我談的那場戀愛》電影劇照/甲上娛樂 提供

《我談的那場戀愛》電影劇照/甲上娛樂 提供

《我談的那場戀愛》將最多騙子存在的「愛情」和「網路」兩個世界交錯在一起。余笑琴自己一開始也是先捏造身分,欺騙對方的人;但她一直不知道的是,原來對方是個剛加入詐騙組織的少年。

前陣子上架 Netflix 的中國電影、由申奧所執導的《孤注一擲》(No More Bets,2023)也揭露出詐騙集團的重重黑幕,因其犯罪類型,不但寫實地挖掘不法組織內的架構與運作,更兼具較多獵奇的殘酷細節。

在犯罪層面上,《我談的那場戀愛》相對天真浪漫許多,對於詐騙組織及操作的描寫,常以詼諧趣味去覆蓋可以更寫實的細節,雖然開啟了現實的門,可惜沒有放進足夠紥實的厚度。不過,本片既然以愛情為基調,改成粉紅泡泡也無可厚非。畢竟旨不在勾勒犯罪現實,而是用以凸顯城市裡互相取暖的孤獨靈魂。

在男、女主角兩方立場的交互窺探之後,男主角從反派之姿逐步接近女主角,原來他也是失意人,而且他們都是沒有緊急聯絡人的寂寞人,所以在危難無助時,只好透過電話,靠彼此的呼吸及心跳聲安慰彼此。原來,愛情騙子終究連自己也不能騙過。

作為首部導演作品,香港編劇何妙祺於此作入圍第 61 屆金馬獎最佳新導演,透過導演調配的感性,吳君如的角色呈現出戀愛許多時候都是甘願受騙,微小如一則甜言蜜語的簡訊,是寧願繼續被騙,好過不再被理會。為了拉緊故事核心,劇本取巧地給了她社會菁英的寬裕背景,讓她可以相對不在意付出的鉅額,對她而言,她明知可能上當,但依然撲火前進,為的是更可貴的浪漫時光,是被問候、被關愛、被哄騙的陪伴。這是用錢也不一定買得到的感受,而導演也不完全只在捕捉泡泡,她關注的是人在孤獨時的感受。

《我談的那場戀愛》電影劇照/甲上娛樂 提供

《我談的那場戀愛》電影劇照/甲上娛樂 提供

她為吳君如塑造了曲折跌宕的角色旅程,前夫的不幸遭遇,到她望見了第二個春天,千里迢迢遠赴札幌準備相會,萬分期待踩高之後再撲空墜落,一路兜轉,一再磕碰,之於愛情類型裡的言情戲碼算是分量足夠。

吳君如的表演難度之一,是她有大量獨角戲,近半篇幅只有手機螢幕陪伴表演。一個人獨居,一個人旅遊,一個人在浴室跌傷哀嚎爬行。初登場時,她是冷漠的職場女強人,看不出太多情緒起伏。但是戀愛激發她的心緒,使之漸層渲染開來,講起被人關心的羞澀,即將面會情郎的雀躍,得知對方去見前女友而變得惆悵,甜甜酸酸,活脫一個戀愛中的人都曾經歷過的百轉千迴,吳君如做來都不嫌矯揉造作。

其中,有兩場情緒瞬間翻盤的神色表演,也都叫人為之著急。一是在日本飯店房內驚覺被晃點,偽戀愛泡泡頓時被戳破,情緒先是暴怒再來哀憐;二是在機場以為終將親眼見到對方的心花怒放,隨後又受到大怒神般的衝擊,剎那間便天崩地裂。吳君如詮釋了何謂「最傷心的時候會笑」,足見功力。

何妙祺設計了一場聰明又趣味的戲:戶外酒吧的背對背巧遇。就吳君如而言,她不再只有先前暴漲又跌落的切換表演,這裡以慌張的背影和落寞的聲線,從內而外地把遍體鱗傷的模樣詮釋得惹人憐惜。對「少年」張天賦而言,那是「相見不得親,不如不相見」的失落與無奈。兩個人都有各自的戲,故事至此再掀起一波高潮,且讓懸念得以延續。

《我談的那場戀愛》電影劇照/甲上娛樂 提供

《我談的那場戀愛》電影劇照/甲上娛樂 提供

此作不只講一位女性被詐騙的奇遇,她是願者上勾,甘之如飴視其為「談的那場戀愛」。但片名的那個「我」,也可以是男主角。一年後舊地重遊的一眼瞬間,證明了那也是他經歷的一場相見卻不得親近的戀愛。過程中不斷折射出他們多麼想被對方關心的目光,那些盼望和糾結,曾經投入愛情的我們也都心領神會。

在屢見不鮮的網路詐騙案例之中,何妙祺的編導不致於陷入窠臼,雖然仍有些不切實際的浪漫描繪,但仍然牽引著觀眾的情緒,從兩個互相被視為「假的」角色,觀眾由此對照出生命中應當被正視的,「真的」需要的價值。如同電影結尾並非是過分天真的結局,這又讓我們再一次意識到,人終究有孤單的時刻,最該好好學習面對的,必然是自己。

《我談的那場戀愛》電影劇照/甲上娛樂 提供

《我談的那場戀愛》電影劇照/甲上娛樂 提供

劇照提供/甲上娛樂
責任編輯/黃曦
核稿編輯/張硯拓

《釀電影》「電影裡的幻之光──金馬 61 專題」主視覺。

《釀電影》「電影裡的幻之光──金馬 61 專題」主視覺。

電影是劃開時間與時空,熠熠發光的魔幻之光,再度迎來第 61 屆金馬獎,《釀電影》依然準備了極豐富的專題,與大家一起迎接金馬盛會 ✨

「電影裡的幻之光──金馬 61 專題」,閱讀專題請往此!

avatar-img
釀電影,啜一口電影的美好。
4.8K會員
2.0K內容數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瑞典裔導演馬格努斯・馮・霍恩以《帶針的女孩》,藉由「女巫」元素發展出社會寫實的恐怖類型電影,除了成功地以古喻今,以黑暗童話故事讓觀眾反思現今在各國依舊是切割政治族群的墮胎議題,更直指川普 2.0 時代再次串連的父權體制「傳統」下,積極背離厭女社會的「女巫」,實為令父權恐懼,為女性自我賦權的化身。
《錄影帶謀殺案》是一則關於觀看暴力與慾望塑形的寓言。男性在其中成為受難者,凝視的權力回到自身,引發對父權位置的裂解式自覺,而這不只是對色情與影像暴力的控訴,更揭露觀看本身的暴力結構。身體在性別與媒介交織下不再承載慾望,而成為符號暴力的現場;其崩解,是讓男性親歷自我幻象崩潰的女性主義式反擊。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瑞典裔導演馬格努斯・馮・霍恩以《帶針的女孩》,藉由「女巫」元素發展出社會寫實的恐怖類型電影,除了成功地以古喻今,以黑暗童話故事讓觀眾反思現今在各國依舊是切割政治族群的墮胎議題,更直指川普 2.0 時代再次串連的父權體制「傳統」下,積極背離厭女社會的「女巫」,實為令父權恐懼,為女性自我賦權的化身。
《錄影帶謀殺案》是一則關於觀看暴力與慾望塑形的寓言。男性在其中成為受難者,凝視的權力回到自身,引發對父權位置的裂解式自覺,而這不只是對色情與影像暴力的控訴,更揭露觀看本身的暴力結構。身體在性別與媒介交織下不再承載慾望,而成為符號暴力的現場;其崩解,是讓男性親歷自我幻象崩潰的女性主義式反擊。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作為近年為數不多參加金馬競賽的港產電影,《幻愛》以如夢似幻的畫面及配樂描述精神病患者的情愛妄想,是部充滿新意的佳作。本片將屯門拍得像美不勝收的日系電影,甚至男女主角在現實生活發展成情侶關係,都在香港當地蔚為話題。如同台灣近期適逢歐美大片取消的狀況,本片靠著口碑獲得不少香港觀眾進戲院支持。港幣600
台灣電影《孤味》描寫著一個靠賣蝦捲養大女兒的單親媽媽的家庭故事,林秀英獨自撫養三個女兒,各個事業有成。但就在自己七十歲生日當天林秀英接到了一個噩耗,自己那離家多年的丈夫去世了,並且身邊陪著的是另一個女人,這時從丈夫離開的原因、宗教信仰、還有各式各樣的問題,都隨著這天揭開傷疤。
這一切就是來自傳統的反響與回聲,是理性無法理解的生命層次,也是對於超自然的模糊想像與種族情結的側寫。整部電影的影像敘事後勁十足,講述人神之間的超自然關係、種族之間的複雜情結、邊陲地帶的對立衝突。人心與神性,哪一個是令人不寒而慄催命符? 如何才找到一家之主阿昌
作為近年為數不多參加金馬競賽的港產電影,《幻愛》以如夢似幻的畫面及配樂描述精神病患者的情愛妄想,是部充滿新意的佳作。本片將屯門拍得像美不勝收的日系電影,甚至男女主角在現實生活發展成情侶關係,都在香港當地蔚為話題。如同台灣近期適逢歐美大片取消的狀況,本片靠著口碑獲得不少香港觀眾進戲院支持。港幣600
台灣電影《孤味》描寫著一個靠賣蝦捲養大女兒的單親媽媽的家庭故事,林秀英獨自撫養三個女兒,各個事業有成。但就在自己七十歲生日當天林秀英接到了一個噩耗,自己那離家多年的丈夫去世了,並且身邊陪著的是另一個女人,這時從丈夫離開的原因、宗教信仰、還有各式各樣的問題,都隨著這天揭開傷疤。
這一切就是來自傳統的反響與回聲,是理性無法理解的生命層次,也是對於超自然的模糊想像與種族情結的側寫。整部電影的影像敘事後勁十足,講述人神之間的超自然關係、種族之間的複雜情結、邊陲地帶的對立衝突。人心與神性,哪一個是令人不寒而慄催命符? 如何才找到一家之主阿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