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BMI高達36 kg/m2的患者,因為陸續出現多種肥胖併發症,於是決心減重。」竹北|台中上杉診所肝膽腸胃科許柏格醫師表示,「他曾經嘗試用飲食、運動、藥物來減重,但效果都不理想。經過討論後,患者決定接受胃內水球手術。」
完成胃內水球手術後,他同時搭配運動並配合營養師規劃的飲食,體重從94公斤下降到68公斤,後續即使在取出水球後,也沒有迅速復胖。患者覺得水球幫助他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也順利達到滿意的減重成果。
體重過重會造成全身性的影響,可能引發多種併發症,包括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痛風、脂肪肝、關節炎、睡眠呼吸中止症、性功能障礙等,也會增加罹患多種癌症的風險。
目前內視鏡減重方式主要有三種,胃內肉毒減重、胃內水球減重、胃鏡縫合減重。許柏格醫師解釋,「胃內肉毒桿菌注射」是在胃部注射肉毒桿菌素,以延緩胃排空、減少食慾、增加飽足感。「胃內水球減重」是將一顆水球放入胃裡,以佔據胃容積、增加飽足感、減少進食量。「胃鏡縫合減重」是透過內視鏡在胃內進行縫合,將胃容積縮小,減少進食量。相較於腹腔鏡手術,胃鏡手術是可逆且安全性較高、併發症較少的做法。
胃內水球減重已有超過10年的歷史,大量研究證實其減重成效。許柏格醫師說,根據研究,接受6個月胃鏡水球減重療程,體重可減少約18%。目前大多是使用可放6個月的水球,完成療程後會取出水球。
胃內水球減重適合那些無法透過飲食和運動來達到體重控制的族群。許柏格醫師說,如果BMI(身體質量指數)超過30 kg/m2,便適合考慮胃水球減重。在台灣,肥胖的定義為BMI超過27 kg/m2,因此BMI在27 kg/m2以上的族群也可以考慮採用胃內水球減重的方式。
許柏格醫師說,胃內水球術主要透過一條帶有矽膠水球的軟管進行。醫師會利用胃鏡將這條軟管送進胃裡,接著使用軟管向水球注水,根據台灣人的體型,通常會注入500至600毫升。若病患體重較重,則可能增加至700毫升,水球最多可注入800毫升。待水球充滿水後,便可將軟管與水球分離,然後取出軟管,將水球留在胃內。
胃內水球術約可在30分鐘內完成,順利時僅需15分鐘。許柏格醫師說,手術過程中會進行麻醉,如果患者的BMI在28至35 kg/m2之間,僅需無痛胃鏡的標準麻醉即可;如果患者的BMI超過35 kg/m2,可能考慮插管麻醉以確保安全。
置放水球的過程中,醫師會持續使用胃鏡來確認水球位置,確保水球放置於胃體部,避免其滑入小腸,防止可能的併發症。
植入胃部的水球可持續發揮輔助減重的效果。許柏格醫師說,通常我們會在水球內加入甲基藍當作染料,日後如果水球破裂,病患的尿液便會呈現藍色,就能及早發現,並及早回診處理。
完成胃內水球減重療程後,會安排胃鏡取出水球。許柏格醫師說,首先會使用一根特製的軟管,並在末端裝上針頭。利用針頭刺入矽膠製的水球,便可將水球中的水吸出,直到水球回復扁平狀。接著,醫師使用胃鏡夾住水球,並小心地取出,完成取出手術。
接受胃內水球手術後,會有一段適應胃內水球的過程。許柏格醫師說,剛放入胃內水球後的前一至兩週,可能感到噁心或嘔吐,甚至連喝水都可能感到不適。這段時間,建議採取低渣、流質飲食,例如清湯、電解質飲料或流質營養品,避免奶茶等含糖飲品。
在適應期內,務必定期回診。醫師會密切觀察患者的狀況,必要時會考慮打點滴來維持營養與水分。許柏格醫師說,通常在第三至第四週,患者的胃部逐漸適應水球,胃內不適的情況便會減少。
部分患者在完成胃內水球減重療程後,可能會希望接著進行第二次胃內水球減重療程。許柏格醫師說,不過,接受過胃內水球減重後,患者通常已習慣較小的食量,且飲食習慣能夠延續,即使取出水球後,大部分依然可保持較低的食量。
所以在決定是否再次放置胃內水球時,建議先觀察一至兩個月。如果患者已經習慣較小的食量,即使取出水球後體重也沒有迅速回升,就可能不需要馬上再次放置胃內水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