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很多年以前看過張國立先生的一部作品,《最後的樓蘭女》(或《匈奴》),裡面曾經提到好的歷史小說家會解開歷史的謎題(當初想寫樓蘭的時候也讓我進國圖一陣好找,最後還是放棄寫這個題材了,因為好難)。
而《月光花》裡,因為現實的小說家到訪了一個命案的現場,解開了一個多年前的冤案,而將真兇藏在小說之中,直到八年後才有人真正解開了謎底……這是個有趣的安排,這樣的安排多少呼應了張國立先生的說法--好的小說家可以解開未解的(雖然他專指歷史)謎團。
似乎這樣的安排在不少推理小說中也曾經出現過,推理小說家因為把現實的一個案件寫進作品之後,在作品裡揭露了真兇的身份因而遭到追殺,小說家不得已找上了偵探?或尋求協助……這樣的安排似乎也挺有趣,或許以後有機會可以嘗試看看,反正模仿已經寫過了,那就寫個從另一個角度切入的哏吧!
幸好我還沒用現實中的案件寫過劇情……嗯咳不是,基本上來說在雙J裡用到的案件全都是法院判決系統來的(感謝某人熱心提供,經過訓練我已經可以熟練地閱讀判決和起訴書了)……不過不到懸案的地步,解開世紀懸案或許要到訪當地……我是說,我本來很想寫義大利還是尼泊爾的……嗯咳咳咳咳……
好吧,既然人不能親自去,更不可能靠著通靈……我是說,距離實在太遠了也感應不到(嗯咳咳咳咳)那就自我滿足的寫一個吧假使以後有適合的題材。
總之,《月光花》裡的編輯偵探因為查案遇到瓶頸,坐在路旁沮喪的抽著煙時,偵探出來給了她四個提示,就是「四個W」:Who?Why?What?and Where?
這個一出來真是笑翻我XD
也讓人不禁思考著:一部好的推理小說(或者該說劇情)到底是什麼呢?最終結局的大反轉?或許。出乎意料之外的犯人?可能。還是讓人意想不到的動機?嗯……
我想大部分的人在推理小說的時候,可能都會想看到出乎意料的大反轉,或是讓人難以猜出的真兇(畢竟解謎也是推理的一環)。
我不會說《月光花》完全都沒有這些,但是看慣推理小說的人或許不難猜到犯人是誰,這些一路都有給出提示,犯罪動機可能也不是這麼特殊,然而我認為《月光花》真正的精彩在於編劇和布局,以及敘事手法的獨特之處……當然也可能是因為影視作品為了讓觀眾更能掌握謎團而進行的改編,讓虛實交錯的手法可以產生揭開謎底的爽快度,然後讚嘆作者的創意和情節。
雖然最後的結局(指的是解謎人個人的抉擇)也是個不難推斷的發展,但是把手稿跟筆記都燒光了這樣好嗎?要是百年以後該名作家像克利絲蒂一樣突然大紅怎麼辦?這樣豈不很對不起死者嗎!(x)如果是我會找個盒子裝起來放在作者的墳前啦!好歹尊重死者的決定(?)
想想我的筆記(手稿)和檔案也不少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