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秋高氣爽的時節,雖然節氣已走到「寒露」,但三十幾度的高溫,絲毫沒有任何"寒"意,隨著全球暖化加劇,氣象專家預測,未來的氣候可能漸漸的會以夏季為主,突然懷念起以前的四季分明。而四季裡面又屬秋季最適合旅行,氣候涼爽適中,少風少雨。
講到旅行,就想到之前看過一篇文章中提到,為什麼想去旅行?對於去旅行,每個人的動機都不同,有的人想自我探索,有的人想社交炫耀,覺得最認同的說法是,旅行是刻在 DNA 裡的。當然也有人覺得何必舟車勞頓去旅行,在網路或在電視上看看風景照片也是一樣。但我個人覺得在家看照片和實際走訪當地,有一個很重要的差異因素,就是「臨場感」,那種身心直接的感受,和透過螢幕所看到的觸動並不一樣。
這次想講的主題不是關於旅行,而是關於「臨場感」這三個字。它讓我聯想到,也是印象最深刻的是「煙火」,從旅行聯想到臨場感,再聯想到煙火,會很跳 tone 嗎?
想起小時候的雙十國慶,當時的國慶煙火幾乎都是在台北橋下,淡水河畔施放,國慶日當天晚上,住在台北橋兩岸的居民,都會聽到砰、砰、砰的聲音,就知道已經開始在施放煙火了,那是秋日夜空最美的綻放。
以前高樓不多,我家住在有著五層樓的公寓,頂樓的視野很好,也離施放煙火的地方很近,當時因為沒有太多高樓,每到國慶日的晚上 7:30,就會開始聽到施放煙火的聲音,整棟公寓的人,都會攜家帶眷,跑到頂樓看煙火,對這棟公寓的住戶來說,到頂樓欣賞國慶煙火,應該算得上是一年一度的盛事,就連住在其他縣市的姑姑,每年國慶日都會特地跑來我家看煙火。
當時的氣候仍是四季分明,初秋的夜晚已明顯感受到有點寒意,頂樓不算大的空間,不少住戶已提早上來佔位置,深怕錯過時間不長的煙火秀。
記得小時候曾在國語課本中看過,形容煙火就像是「倒掛的花籃」,真的蠻貼切的。每當時間一到,細細筆直的煙火先衝上夜空,然後那種就在頭頂上方綻放開來的感覺,真的就像是倒掛的花籃,讓我強烈的感受到什麼是「臨場感」。

隨著高樓越蓋越高,漸漸開始放煙火時,只能看到一部分,無法看到全景,而更後來越蓋越多的大樓,已完全遮蔽了看煙火的視線,變成只能聽到放煙火的砰、砰、砰聲音,頂樓再也看不到,如倒掛花籃般的煙火了。
要看煙火只能去三重河堤或台北橋上,特別是介於台北橋與忠孝橋之間的區段,正對著煙火的施放地點,視野最好,而且沒有遮蔽物,只是我不喜歡去人擠人 .....
後來想到有一位同學家就住在台北橋附近的高樓裡,同學家在11樓,從她房間的窗戶看出去,就能看到美麗的煙火,真羨慕她每年都不用出去人擠人,躺在床上就能欣賞煙火。我們幾個比較好的同學,之後有幾年的國慶日會相約去她家看煙火。再後來,煙火就輪流在其他縣市施放,因此,也不會刻意再追著煙火跑了。
雖然有時也會輪到在台北的大稻埕施放,但標榜震撼的視覺體驗、盛大的煙火表演、邀請歌手獻唱,這種歡樂派對般的熱鬧,與我記憶中那種樸實又溫馨的煙火秀已大相逕庭,那種鄰居們大家扶老攜幼,跑到樓頂看煙火的歲月,那種看煙火的純粹快樂已不復存在,只能留在回憶裡了。
後來很喜歡聽齊豫「九月的高跟鞋」這首歌,因為歌詞裡面有一段「走過了一長串的從前,好像看了一場,一場的煙火表演,絢麗、迷亂,耀眼、短暫,還來不及嘆息的時候,便已走得遙遠....
」。不確定歌詞是不是在描述愛情,但聽著聽著,總覺得有點感傷,因為讓我想起了小時候看煙火的情景。因為迷亂炫麗的煙火,在還來不及讚嘆它的美的時候,就已經走遠了。
後記:國慶煙火的施放活動,從1953年開始實施,原本施放地點在總統府附近,而1960年開始,因煙火砲彈數量從數十發增至數千甚至數萬發,為了安全顧慮,改為在台北市淡水河河畔水門施放,2000年後活動地點改由台灣各縣市輪流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