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共管朝鮮・三︱沈志華:中美合作都無解,問題在朝鮮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6 分鐘
11月29日,台灣大學胡佛東亞民主研究中心、Korea Foundation合作舉辦「中美關係與中國對朝鮮半島的政策轉型」演講,由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終身教授暨冷戰國際史研究中心主任沈志華主講,台灣大學國家發展所教授、歐盟莫內講座葉國俊主持,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社會科學院國際長郭銘傑與談。(劉燕婷攝)

11月29日,台灣大學胡佛東亞民主研究中心、Korea Foundation合作舉辦「中美關係與中國對朝鮮半島的政策轉型」演講,由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終身教授暨冷戰國際史研究中心主任沈志華主講,台灣大學國家發展所教授、歐盟莫內講座葉國俊主持,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社會科學院國際長郭銘傑與談。(劉燕婷攝)

從冷戰年代至今,朝鮮半島牽動一系列國際風雲:1950年韓戰爆發,中美在半島直接交鋒,海峽兩岸的分治格局也基本確立;在中美接觸的1970年代,處理朝韓關係成為中美合作一大板塊;甚至到了俄烏戰爭進行當下,朝鮮援俄疑雲仍在攪動中美、中歐關係。

11月29日,台灣大學胡佛東亞民主研究中心、Korea Foundation合作舉辦「中美關係與中國對朝鮮半島的政策轉型」演講,由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終身教授暨冷戰國際史研究中心主任沈志華主講,台灣大學國家發展所教授、歐盟莫內講座葉國俊主持,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社會科學院國際長郭銘傑與談,許多兩岸學人學子共同參與。圍繞演講內容與討論,《香港01》推出系列報道四篇,與讀者回顧中美「共管」朝鮮半島何以成形,本篇為第三篇,聚焦鄧小平時代後期。

體育交流催化中韓互動


沈志華在演講一開始提到,從時間來看,中國的朝鮮政策大體上可以分三個歷史階段。

第一階段就是1970年到1976年,毛澤東時代;第二階段就是鄧小平前期,1977年到1983年、1984年,這段時期是過渡時期,中朝與中韓關係維持了毛澤東時代特點,但是開始發生潛移默化的變化;第三階段是性質真正發生變化的時候,也就是1984年到1992年,如果要再分的話,1991年底到1992年初是一個重大的轉折時期,但基本上可以放到第三階段,也就是鄧小平時代後期。

在說明完毛澤東時代、鄧小平時代前期後,沈志華聚焦分析第三階段,指出1985年又發生一件事,讓中韓好感度再度上升,那就是「3213號魚雷艇事件」。當時魚雷艇上有2名艇員欲劫持全艇逃往台灣,結果與其他艇員發生打鬥,造成6名艇員死亡,2人受傷,接著因為油料耗盡,魚雷艇漂到了韓國,被韓國海軍扣押。韓方接著與中國交涉,中方發表道歉聲明,韓方的後續處理也非常好,不但協助修復魚雷艇、送回中國,也沒有讓2名想來台灣的艇員真正成行。

沈志華說明,其實之前「卓長仁劫機案件」時中國也提過,不讓卓長仁去台灣、而是應該引渡回大陸,但韓國顧慮國際形象所以沒有答應,最後雙方同意在韓國就地審判,韓方最後也對卓長仁判刑,「當然卓長仁出獄後還是來了台灣,這是後事。」但到了「3213號魚雷艇事件」,韓國就把2名劫艇人送回大陸,中方因此非常感激。

接著就是1986年的漢城亞運會。沈志華表示,當年朝鮮和蘇聯鼓動亞洲所有社會主義國家不參加,所以越南、蒙古都抵制了,但中國決定參加,理由是下屆亞運會(1990年)要在北京開,「我們如果這次不參加,火炬要交給誰?」就以這個理由說服朝鮮。而參加這次亞運會,對加強中韓關係起到非常大的作用,首先就是雙方的體育賽事不斷增加,並從體育擴充了各種文化交流;再來就是雙方的經濟互動,1986年之後直線上升,1988年後雙方的間接貿易就轉成了直接貿易。所以這段時間,中韓關係急速發展。

1988年奧運會召開,對韓國來說是天下大事,中國也是全力支持。沈志華指出,中國參加的前提是朝鮮也參加,這樣自己就不會太為難,因此中方就與朝鮮、韓國兩方協商,甚至還跟薩馬蘭奇(Juan Antonio Samaranch,時任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主席)溝通,提議這次奧運會改名「漢城-平壤奧運會」,但因命名投票都已通過,最後各方協議挪動部份賽事到朝鮮舉行。接下來就為這件事談判談了一年多,包括要分多少項目、哪些項目過去,但最後沒談成,因為朝鮮要求太多,要把一半項目拉到平壤去開,還向中國要了不少經費建館場,結果錢都花完了朝鮮抵制,但中國這次就不跟著抵制。

沈志華表示,從這個事件就可以看出,中朝已經距離拉開了。原本中國對朝鮮是言聽計從,但現在為了自身利益,就不再百依百順。雖然關於當年中國怎麼私下向朝鮮說明,至今並沒有材料可以參考,但從這件事明顯可以感覺出來,原本中國是什麼事都跟朝鮮商量,朝鮮如果不同意,中國不會做;到了1986年、1987年、1988年,中國是雖然還跟朝鮮商量,但朝鮮不同意中國也做;到了1990年後就基本上不跟朝鮮商量,都是中國先辦,辦完後通知朝鮮。雙方一點點拉開距離,1988年奧運會就是明顯案例,朝鮮公開宣布抵制隔天,中國就向國際奧委會提交了參加申請,中朝拉開、中韓走近。

六四之後大門敞開


沈志華指出,接下來就是1989年一件事,讓中韓大門徹底敞開,也就是「天安門事件」(又稱六四事件)。這件事後,中國的國際環境受到很大損害,例如美國日本等「七國封鎖」、對中國取消最惠國待遇;中國內部也出現問題,因為這件事導致中央改革派全軍覆沒,北京因此面臨選擇:中國要不要繼續走改革開放道路?還是要走回頭路?鄧小平堅持要繼續改革開放,「但因為那時鄧在北京講話有點不靈,所以之後才南巡講話,到上海、福建、廣東、深圳」,而南巡講話之所以能發揮作用,主要還是鄧本人的地位、威望,以及地方人脈支持,所以1992年中國又回到改革開放道路上。

但國際環境問題的解決就比較困難。沈志華說明,美國方面不願放鬆,中國就必須找一個突破口,而這個突破口就是韓國。

第一,韓國沒有加入對華封鎖,反而還利用機會擴大了中韓貿易,數據就很明顯,從1989年之後,中韓貿易每年都是翻倍上升、投資額也是,「這個真的是解救了中國。」

第二就是1990年,中國想利用1990年的的北京亞運會打開機會,用對外交往來提升中國的國際名聲,這方面韓國就給了大量支持,現場廣告都是韓國的。這個時候中韓關係急速發展。

第三也很重要,就是「天安門事件」後盧泰愚給鄧寫了親筆信,稱西方人不懂中國文化,但「我理解你,你這樣做是出於不得已,我去替你做外交工作。」後來盧泰愚真的找了美英溝通,包括美國總統、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又譯撒切爾、柴契爾)、美國國務卿、美國防長,替中國解釋,稱北京這麼做是為了穩定、為了改革開放,據說這讓鄧小平非常感動。

但沈志華也表示,遺憾的是這封信目前在中國沒找到文本,能證明這封信存在的證據,就是遞信人有寫回憶錄,寫得非常詳細,包括他怎麼接信、怎麼到中國來、信最後交給誰,而接信的人就是金黎,也就是1988年漢城奧運會後,中國解放軍總政治部成立了一個朝鮮工作委員會,雖然名叫朝鮮,但其實是做韓國工作,而金黎就是這個單位的主任,他本身就是朝鮮族,也是老幹部。當時中國的對韓接觸,主要都是透過這個單位進行,信就是交給這個單位,並由金黎遞給鄧,可惜金黎已經去世,無法核實。

沈志華表示自己詢問過金黎之子,但對方表示已經記不起來,只記得父親接過一封韓國總統的信,或許就是這封。再有一個證據,就是盧泰愚回憶錄裡有記載當時自己如何替中國進行外交工作。所以綜合分析,親筆信應該是有的。

沈志華分析,這也導致一個結果,就是中國為什麼一定要在盧泰愚任內跟韓國建交,原因就是對盧泰愚的信任。因此其實在1989年以後,中韓關係的大門就已經打開,但中國什麼時候、願不願意邁出大門,還是有制約條件。

中韓建交「三步走」


沈志華指出,鄧小平與金日成達成協議,中韓建立政治關係的前提是朝韓和解,所以中國一直推動朝韓會談,美國也在促進,中美合作促進朝韓合作,這樣就可以實現「交叉承認」,也就是中國承認韓國、美國承認朝鮮。這一步雙方持續推進,到了1991年12月30日終於有進展:朝韓簽定和平條約。

沈志華接著說明,實際上在1989年後,中國就主動設計了中韓建交「三步走」策略。第一步就是在1991年與韓國建立貿易代表處,這是半官方機構,後面就是外交部,韓國方面則是成立一個公司、背後也是外交部,這一步代表中韓各自有了官方機制,中國代表處背後就是官方機構,但表面是民間機構,這是90年第一步。

而為什麼說「三步走」是中國有意設計的,沈志華表示自己看了鄧小平跟金日成的談話記錄,1990年9月蘇聯準備跟韓國建交,金日成大受震撼,因為1983年開始匈牙利、波蘭、東德、捷克斯洛伐克等東歐國家集團,就已經陸續跟韓國建交,於是蘇聯1990年9月宣布時,「金日成就坐不住了,找到鄧小平說現在完了,就剩中國了,你可千萬不要跟韓國建交,這樣就是把我們徹底出賣了。」鄧這個時候表示,「建交是不會的,但我們要成立貿易處,這是跟你談過多次,你們老攔著」,金日成於是鬆口答應。

沈志華表示,幾個月之後的1991年1月,中國成功建立在韓貿易處,且在這之後買馬上邁出第二步,就是讓聯合國接受朝鮮、韓國同時入聯。而雙方同時入聯的結果,就是朝韓都成為聯合國成員國,中韓建交就更沒有障礙了,於是1991年就邁出了第二步,李鵬專程去了平壤與金日成會晤。

沈志華說明,其實中國確實也為了這一步,在1990年就跟美國商量好了,也就是當年聯合國不再討論韓國入聯問題。在這之前聯合國每年討論,但每年蘇聯都投否決票,阻止韓國入聯,可是1990年蘇聯與韓國建交後,就不可能再投否決票,這等於是把中國推到前排,北京相當為難,投也不是、不投也不是,所以就跟美國商量,能不能1990年不討論這個問題、再往後推一年,這一年內中美各自去與朝鮮、韓國溝通,讓雙方一起入聯,美國表示同意。雙方於是合作修改1990年的聯合國大會議程,之後李鵬就到平壤與金日成會晤,表示中國已經為朝鮮攔了一年,之後不會再攔、也不會投否決票,因為這樣會得罪所有聯合國成員,所以建議金日成放棄既定方針。

至於是什麼方針?沈志華表示,1970年代金日成就已提出,朝鮮半島和平統一,朝韓建立民主聯邦共和國,並以這個名義加入聯合國,但韓國拒絕,認為社會主義、資本主義兩種制度不可能統一,因此朝鮮版「一國兩制」最後沒有達成共識。李鵬於是對金日成表示,今年聯合國大會韓國必定入聯,希望朝鮮接受雙方同時入聯的方案,金日成想了一個晚上後,終於在隔天通知李鵬表示接受。於是1991年中國成功邁出第二步:聯合國同時接受朝鮮與韓國加入,中韓建交的政治障礙終於排除,接下來就剩建交談判。

中韓建交與朝鮮核問題


至於為什麼1992年能完成建交談判?沈志華表示,一是朝韓之間已經簽署和平協議,二是金日成在與鄧小平談的時候也知道,中韓如果建立貿易代表處、朝韓又一起入聯,那麼中韓建交是擋不住的,因此朝鮮最後給出條件:中國可以跟韓國建交,但必須在朝鮮跟美國建交後。鄧小平答應,回去後也下了指示:中韓貿易盡量發展,但政治交流再等2、3年,或者5年,中國要等美國承認朝鮮後,再跟韓國建交。

但照這個說法,1992年中韓建交時,美國、朝鮮還沒建交,鄧小平為何要違背諾言?沈志華指出,這是學界很大的疑問,但現在並沒有檔案材料,能看到的就是1992年1月3日,朝鮮收到情報,稱中國宣傳部門收到指示,以後中方報紙可用「大韓民國」字樣取代「南朝鮮」,沈志華表示自己查證結果也確實如此,1月5日後中國報紙上用的都是「大韓民國」,這就是信號,表示中國即將承認韓國;而當時韓國也給貿易處下指示,要他們立刻探聽消息,並且得到正面答覆。1月23日,中方就派人通知韓方,稱中國準備與韓國建交,但這時候中國外交部都還沒得知消息,外交部真正獲知,根據錢其琛回憶錄,是在1992年的2月,當時錢其琛宣布籌組與韓國進行外交談判的小組。

因此是什麼樣的事情,讓鄧小平下決心一定要在1992年完成建交,沈志華提出兩個可能解釋:第一,當年11月韓國要大選,盧泰愚任期已滿,韓國總統無法連任,如果再換一個人,中韓建交又不知道要推到什麼時候,這是中國可能擔心的一個問題;另一個可能性是朝核問題,中國一直希望美國加速推進承認朝鮮,所以美朝談判18次都在北京舉行,中國安排會場與旅館、全面服務,日朝談判也是在北京,中國花了大力氣促成「交叉承認」,特別是1989年之後,中國更加積極,但這時候出了朝核危機這個問題,美國突然發現朝鮮在試驗核武器,於是表態問題不解決,美朝不可能建交。中國只好更努力溝通。

沈志華指出,後續發展從表面來看,朝鮮最後接受了核檢查,這就是棄核的訊號,且朝鮮還與韓國在1991年底簽署朝鮮半島無核化聲明,因此可能可以這樣理解:一方面中國認為中韓建交不能再拖了,一方面中國也認為,美朝問題可以在年內解決,因為朝鮮都已發表無核化聲明,又同意聯聯合國原子能委員會檢查,北京或許因此認為後續不會有問題,因此中韓雙方就在1992年4月開始外交接觸。

「但後來發生的事情誰也沒料到,就是金日成搞了個騙局。」沈志華表示,實際上原子能委員會去朝鮮,是在1992年5、6月份,當時中韓外交談判已經啟動,而且談得非常順利,6月中就談完了,商量好8月24日宣布建交,但聯合國原子能委員會到朝鮮檢查時看出問題,發現朝鮮並沒有真正棄核,這個問題一直吵到8月、拖到10月,最後鬧翻了,朝鮮也撕破臉。但這些都是在1992年8月24日中韓建交以後。

由此沈志華提出一個判斷,鄧小平不想因為中韓建交得罪朝鮮,所以極力按照朝鮮條件一步步實現中韓建交、排除各種障礙,沒想到最後金日成搞了騙局,但這個時候中國已經無法撤退,所以中韓建交就如期實現,但是朝核危機也在1993年爆發。

問題根源是什麼


而朝核危機的根源究竟是什麼?沈志華表示,從邏輯上講,有三種可能。

第一,美國騙了朝鮮,也就是美國根本就沒想跟朝鮮建交,所以不斷提條件與價碼,一直提高到核武器問題。所以朝鮮擁核是針對美國。

第二,針對中國。因為中韓建交破壞了中朝結盟,原本中蘇是朝鮮的核保護傘,但中蘇相繼跟韓國建交,朝鮮覺得自己失去安全保障。如果是這樣來看,朝鮮擁核就是對中國的報復。

第三,從頭到尾就是金日成設計的騙局,包括跟韓國簽訂的所有條約、無核化聲明,都是欺騙,目的就是要為朝鮮核試驗成功創造時間與安全環境,「你們以為我放棄了,其實我還在秘密試驗,等我成功了,你們不承認也必須承認,我實際上就是一個核國家了。」其實後來發展也確實如此。

李志華接著說明,朝核危機的源起有以上幾種邏輯可能,但究竟是哪一種,或是哪幾種綜合作用,只有等到檔案文獻進一步解密,才能了解實際發生了什麼事。

李志華最後提出三點總結。

第一,中國改變對半島政策有內在的驅動力與自身需求,表面上看起來是韓國推著中國走,因為韓國顯得很積極,但其實中國如果有需要,也可以表現得很積極。而真正推動中國積極的,首先是中國的經濟發展需要,第二是政治安全需要,特別是1989年以後,要突破西方封鎖。

第二是中美關係正常化、中美合作,是冷戰後期朝鮮半島諸多問題逐步推進解決的基礎。沈志華表示如果沒有中美合作,朝鮮局勢不太可能往前推進,而中美合作也奠定了冷戰之後的「六方會談」基礎。

第三種看法,中美都合作了,朝鮮半島問題還是無法解決,這究竟是誰的問題?「我的感覺,說感覺是因為很多材料沒有找到,其實是朝鮮的問題。」沈志華表示,問題關鍵既不是中美,也不是俄羅斯,也不是韓國,更不是日本,而是朝鮮自身的問題。朝鮮要實現的目標,跟前述所有國家都不一樣,因此對所有方案都無法滿足,朝鮮都會在快成功的時候出來搗亂,例如中美合作長期推動六方會談,卻都不能解決。「當然這跟朝鮮半島錯綜複雜的國際關係,也有很大的關聯。但核心問題,是否還是朝鮮的問題?」

原文發表網址:

2024.12.6

中美共管朝鮮・三︱沈志華:中美合作都無解 問題在朝鮮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1081708?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avatar-img
75會員
385內容數
國際時事與政治評論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劉燕婷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從冷戰年代至今,朝鮮半島牽動一系列國際風雲:1950年韓戰爆發,中美在半島直接交鋒,海峽兩岸的分治格局也基本確立;在中美接觸的1970年代,處理朝韓關係成為中美合作一大板塊;甚至到了俄烏戰爭進行當下,朝鮮援俄疑雲仍在攪動中美、中歐關係。
11月29日,台灣大學胡佛東亞民主研究中心、Korea Foundation合作舉辦「中美關係與中國對朝鮮半島的政策轉型」演講,由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終身教授暨冷戰國際史研究中心主任沈志華主講,台灣大學國家發展所教授、歐盟莫內講座葉國俊主持,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國際長郭銘傑與談。
特朗普(Donald Trump)勝選後,外界原本預期俄烏戰場很快能停火,卻沒想到會在近日陡然升級。
特朗普(Donald Trump)的執政班底已在近日陸續公布,基本上從魯比奧(Marco Rubio)、沃爾茲(Mike Waltz)等人皆獲提名來看,對華強硬將是特朗普未來的執政主調。只不過一眾熟悉臉譜中,卻有一人引發「下一個基辛格(Henry Kissinger)」的有趣討論、
11月16日,正在秘魯參加亞太經合組織(APEC)會議的日本首相石破茂表示,自己原本想與特朗普(Donald Trump,又譯川普)提前會面,但這個希望目前看來無法達成。特朗普團隊則解釋,總統任職前會見外國領導人有違美國法律。不過從兩個事實來看,這個說法似乎欠缺說服力。
特朗普(Donald Trump)勝選後,各方焦點轉到了預測新政府成員上,相關訊息也在近日不斷釋出。
從冷戰年代至今,朝鮮半島牽動一系列國際風雲:1950年韓戰爆發,中美在半島直接交鋒,海峽兩岸的分治格局也基本確立;在中美接觸的1970年代,處理朝韓關係成為中美合作一大板塊;甚至到了俄烏戰爭進行當下,朝鮮援俄疑雲仍在攪動中美、中歐關係。
11月29日,台灣大學胡佛東亞民主研究中心、Korea Foundation合作舉辦「中美關係與中國對朝鮮半島的政策轉型」演講,由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終身教授暨冷戰國際史研究中心主任沈志華主講,台灣大學國家發展所教授、歐盟莫內講座葉國俊主持,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國際長郭銘傑與談。
特朗普(Donald Trump)勝選後,外界原本預期俄烏戰場很快能停火,卻沒想到會在近日陡然升級。
特朗普(Donald Trump)的執政班底已在近日陸續公布,基本上從魯比奧(Marco Rubio)、沃爾茲(Mike Waltz)等人皆獲提名來看,對華強硬將是特朗普未來的執政主調。只不過一眾熟悉臉譜中,卻有一人引發「下一個基辛格(Henry Kissinger)」的有趣討論、
11月16日,正在秘魯參加亞太經合組織(APEC)會議的日本首相石破茂表示,自己原本想與特朗普(Donald Trump,又譯川普)提前會面,但這個希望目前看來無法達成。特朗普團隊則解釋,總統任職前會見外國領導人有違美國法律。不過從兩個事實來看,這個說法似乎欠缺說服力。
特朗普(Donald Trump)勝選後,各方焦點轉到了預測新政府成員上,相關訊息也在近日不斷釋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雙魚之論】英文拷到 G / D 找中文翻譯 20240708 中俄關係生變?中國禁止高官帶公務手機到俄羅斯 Treaty on the Comprehensive Strategic Partnership   20230923 Full Text: Joint Statement
身為民主國家的一員,我很肯定這種民主國家的思維很不錯,畢竟多交流才能避免誤解,為什麼美國之前與中國、俄羅斯至少有超過50條直達上層的交流管道,就是因為怕有誤解。本文探討了中國對臺灣的武統問題,討論了中共內部思想以及領導層的影響。並且說明兩岸互動無法阻止武統臺灣,只能讓他暫停。
Thumbnail
2024/6/6 「終局」(endgame)思考是戰略規劃的重要項目。近年隨著美中競爭的白熱化以及美國黨爭的膠著,看似高度共識的對華競爭,何謂勝?如何勝?也成為美方政學界辯論的焦點。共和黨「勝利」派相信冷戰應當複製。蘇聯就是在經濟崩潰中退卻,中共不會例外。至於脫勾,雖使西方痛苦,但北京損失想必更大。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了舊世界和新世界的軸心國,涵蓋歷史以及目前國際關係的相關訊息,特別強調了中國、俄羅斯、北韓之間的關係和影響。
Thumbnail
看標題起得這麽中立,一點進去看内容實簡直要笑死,四囯聯合起來批戰狼。中國國防部部長董軍也是個狠人,四面出擊。臥槽,我要是他的話回去都得駡習近平——“怎麽派了這麽個髒活給我。” 氛圍老尷尬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開看原文,核心問題就是圍繞烏克蘭、台灣、南海問題展開的討論,我下面必須給大家演繹一下。(含
Thumbnail
本文記錄了南北韓及美國間的軍事政治往來紀錄,包括了南北關係中一些重要的參考,分析了南北韓之間的互動,以及北韓金正恩的一些政治戰略動態。
Thumbnail
金正恩不想打仗,但是中國想要逼他打仗。 由於中國的戰爭策略已經轉變成「要成為最後一個打美國勢力」的新軸心國。因此刺激與支持世界其他地方先對美國勢力,特別是北韓對第一島鏈先開戰恐怕已經成為了中國的目標之一。
Thumbnail
統一的理念已經成為過去的遺跡,因為北韓領袖金正恩最近表達了兩韓之間無法彌合差距的不可能性。這一認識促使了北韓政策的一個顯著變革,金正恩提出了對北韓憲法的重大修正。
Thumbnail
2021/4/25 華府同時出擊歐亞大陸兩強,很像戰國群雄聯軍討伐「兩個秦國」,場面可以浩大,目標很難落實。而與(西秦)俄國「結婚」必然要有「聘禮」,對霸主面子裡子也都不可行。那麼美國要爭取時間「中興」霸業,避免中國(東秦)趕超,最終上算,還是爭取離岸之樞紐地位。
Thumbnail
2021/05/22 不僅華府應該戒除例外論的傲慢與接觸失敗論的惶恐,北京也應該在百年黨慶之際,慎思中美戰略競鬥的風險。在當今瀕臨總體惡化、針鋒相對批判不斷的中美關係中,大陸的社會瀰漫著高估美國衰弱、低估華府有效合縱的氛圍,預期著容易在多個領域順利突圍,實現復興。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雙魚之論】英文拷到 G / D 找中文翻譯 20240708 中俄關係生變?中國禁止高官帶公務手機到俄羅斯 Treaty on the Comprehensive Strategic Partnership   20230923 Full Text: Joint Statement
身為民主國家的一員,我很肯定這種民主國家的思維很不錯,畢竟多交流才能避免誤解,為什麼美國之前與中國、俄羅斯至少有超過50條直達上層的交流管道,就是因為怕有誤解。本文探討了中國對臺灣的武統問題,討論了中共內部思想以及領導層的影響。並且說明兩岸互動無法阻止武統臺灣,只能讓他暫停。
Thumbnail
2024/6/6 「終局」(endgame)思考是戰略規劃的重要項目。近年隨著美中競爭的白熱化以及美國黨爭的膠著,看似高度共識的對華競爭,何謂勝?如何勝?也成為美方政學界辯論的焦點。共和黨「勝利」派相信冷戰應當複製。蘇聯就是在經濟崩潰中退卻,中共不會例外。至於脫勾,雖使西方痛苦,但北京損失想必更大。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了舊世界和新世界的軸心國,涵蓋歷史以及目前國際關係的相關訊息,特別強調了中國、俄羅斯、北韓之間的關係和影響。
Thumbnail
看標題起得這麽中立,一點進去看内容實簡直要笑死,四囯聯合起來批戰狼。中國國防部部長董軍也是個狠人,四面出擊。臥槽,我要是他的話回去都得駡習近平——“怎麽派了這麽個髒活給我。” 氛圍老尷尬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開看原文,核心問題就是圍繞烏克蘭、台灣、南海問題展開的討論,我下面必須給大家演繹一下。(含
Thumbnail
本文記錄了南北韓及美國間的軍事政治往來紀錄,包括了南北關係中一些重要的參考,分析了南北韓之間的互動,以及北韓金正恩的一些政治戰略動態。
Thumbnail
金正恩不想打仗,但是中國想要逼他打仗。 由於中國的戰爭策略已經轉變成「要成為最後一個打美國勢力」的新軸心國。因此刺激與支持世界其他地方先對美國勢力,特別是北韓對第一島鏈先開戰恐怕已經成為了中國的目標之一。
Thumbnail
統一的理念已經成為過去的遺跡,因為北韓領袖金正恩最近表達了兩韓之間無法彌合差距的不可能性。這一認識促使了北韓政策的一個顯著變革,金正恩提出了對北韓憲法的重大修正。
Thumbnail
2021/4/25 華府同時出擊歐亞大陸兩強,很像戰國群雄聯軍討伐「兩個秦國」,場面可以浩大,目標很難落實。而與(西秦)俄國「結婚」必然要有「聘禮」,對霸主面子裡子也都不可行。那麼美國要爭取時間「中興」霸業,避免中國(東秦)趕超,最終上算,還是爭取離岸之樞紐地位。
Thumbnail
2021/05/22 不僅華府應該戒除例外論的傲慢與接觸失敗論的惶恐,北京也應該在百年黨慶之際,慎思中美戰略競鬥的風險。在當今瀕臨總體惡化、針鋒相對批判不斷的中美關係中,大陸的社會瀰漫著高估美國衰弱、低估華府有效合縱的氛圍,預期著容易在多個領域順利突圍,實現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