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精選

必追設計師系列15-16:從柴田文江的溫暖設計到妹島和世的建築藝術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設計界,女性設計師以她們細膩、溫柔又充滿深思的設計風格,為這個領域注入了獨特的魅力。本期的「必追設計師」,我們將聚焦兩位來自日本的傑出女性設計師:工業設計師柴田文江與建築設計師妹島和世,一同探索她們如何用設計打動人心。


必追設計師15:柴田文江——溫暖細膩的工業設計之旅

在日本設計界,柴田文江是一位不容忽視的名字。她的設計以溫暖、細膩且貼近使用者的角度著稱,從醫療電子產品到家具無所不包,展現了女性設計師獨特的設計視角。

設計旅程:從Toshiba到自立門戶

柴田文江畢業於武藏野美術大學,起初在Toshiba擔任設計師,後來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設計工作室Design Studio S。她的作品涵蓋廣泛,尤其以「從人的角度思考設計」聞名,每件產品都讓人感受到親密與溫暖。

經典作品:OMRON體溫計

她最具代表性的設計之一便是OMRON體溫計。這款產品不僅功能性極強,外形設計更是讓人倍感親近。許多台灣設計師去日本時,這款體溫計成了必買的設計收藏。一旦握在手中,產品與使用者之間的距離感瞬間化為零,仿佛量身訂製一般。

via https://image.damanwoo.com/files/media/f/u/m/i/e/s/h/i/b/a/fumieshibata.jpg

via https://image.damanwoo.com/files/media/f/u/m/i/e/s/h/i/b/a/fumieshibata.jpg


延伸閱讀與連結


必追設計師16:妹島和世——建築與設計的藝術大師

如果說柴田文江以細膩打動人心,那麼妹島和世則用她的創造力改變了建築與設計的世界。她是一位跨足建築、家具與交通設計的全能型大師,甚至獲得了建築界的最高榮譽——普利茲克建築獎

設計之路:從伊東豐雄到SANAA

妹島和世畢業於日本女子大學並攻讀碩士學位,後來進入建築大師伊東豐雄的事務所工作。在14年的建築實踐後,她與西澤立衛共同創立了SANAA建築設計事務所,這家事務所成為現代建築界的翹楚,設計了多座世界知名建築。

代表作品:從建築到列車的全方位創意

  1. 建築設計
    • VITRA物流中心(德國)
    • DIOR表參道旗艦店(日本)
    • 台中綠美圖(台灣)
    • 雪梨現代博物館(澳洲)
  2. 家具與交通設計
    • 兔子椅:結合趣味與實用性的家具經典。
    • 西武鐵道LAVIEW特急列車:她親自設計了這款列車,擁有流線造型與溫暖的內部空間,是交通工具與設計美學的完美結合。
via https://forgemind.net/media/wp-content/uploads/2014/04/SANAA-portrait-04.jpg

via https://forgemind.net/media/wp-content/uploads/2014/04/SANAA-portrait-04.jpg


延伸閱讀與連結


結語:從細膩到宏大,設計的多面性

柴田文江與妹島和世分別代表了工業設計與建築設計的兩種極致:前者從生活出發,用產品傳遞溫暖;後者則以宏大的視野,重塑空間與環境的可能性。無論是握在手中的體溫計,還是馳騁於鐵道上的LAVIEW列車,她們都展現了設計對生活的深遠影響。

還想了解更多設計師故事?歡迎在留言區分享您的想法!

avatar-img
3會員
40內容數
/產品設計師 /量產規劃師 /兼任大學產品設計講師 /紫微命理伴讀書僮 /紫微靈牌高級翻牌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Kelvi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迎向變革浪潮—破解挑戰與引領轉型的策略思維:本文記錄了55688集團副董事長李瓊淑博士的精彩課程內容,涵蓋策略思維、學習的重要性、新舊經濟的區別、科技在商業模式中的應用、用戶思維與產品思維、生態系統與合作策略等面向,並分享了許多實戰案例與深刻的互動問題,是一場值得深入體驗的腦力激盪與自我挑戰。
探討蘋果設計鬼才Jonathan Ive和Marc Newson的設計歷程,從他們的代表作品到創立LoveFrom工作室,深入剖析他們對工業設計的貢獻與影響。
介紹兩位國際知名設計師Tom Dixon和Marcel Wanders的設計理念、風格與代表作品,對比其設計風格的差異與共通性。
本文介紹了兩位工業設計領域的傳奇人物——Sir James Dyson 和 Dieter Rams。透過Dyson對無塵袋真空吸塵器的創新與Rams對美學與功能的完美結合,他們不僅改變了設計界的面貌,更啟發了無數設計愛好者。他們的故事展現了設計如何解決實際問題並提升生活品質。
Bouroullec兄弟是當代設計界的重要人物,以簡潔、比例平衡和色彩和諧的設計風格聞名。他們的作品融合美感與實用性,廣受知名品牌如Vitra和HAY的推崇。從傢俱設計到空間設計,他們透過原生材料以及深度的美學思考,展現出令人驚嘆的細節與創意。
本文介紹了法國設計師Patrick Norguet及其在當代設計界的重要地位。Patrick以其跨界作品而著稱,特別是在傢俱設計方面,並曾為Cappellini設計出經典的Rainbow Chair,該作品更被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收入館藏。
⭐️迎向變革浪潮—破解挑戰與引領轉型的策略思維:本文記錄了55688集團副董事長李瓊淑博士的精彩課程內容,涵蓋策略思維、學習的重要性、新舊經濟的區別、科技在商業模式中的應用、用戶思維與產品思維、生態系統與合作策略等面向,並分享了許多實戰案例與深刻的互動問題,是一場值得深入體驗的腦力激盪與自我挑戰。
探討蘋果設計鬼才Jonathan Ive和Marc Newson的設計歷程,從他們的代表作品到創立LoveFrom工作室,深入剖析他們對工業設計的貢獻與影響。
介紹兩位國際知名設計師Tom Dixon和Marcel Wanders的設計理念、風格與代表作品,對比其設計風格的差異與共通性。
本文介紹了兩位工業設計領域的傳奇人物——Sir James Dyson 和 Dieter Rams。透過Dyson對無塵袋真空吸塵器的創新與Rams對美學與功能的完美結合,他們不僅改變了設計界的面貌,更啟發了無數設計愛好者。他們的故事展現了設計如何解決實際問題並提升生活品質。
Bouroullec兄弟是當代設計界的重要人物,以簡潔、比例平衡和色彩和諧的設計風格聞名。他們的作品融合美感與實用性,廣受知名品牌如Vitra和HAY的推崇。從傢俱設計到空間設計,他們透過原生材料以及深度的美學思考,展現出令人驚嘆的細節與創意。
本文介紹了法國設計師Patrick Norguet及其在當代設計界的重要地位。Patrick以其跨界作品而著稱,特別是在傢俱設計方面,並曾為Cappellini設計出經典的Rainbow Chair,該作品更被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收入館藏。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Thumbnail
本文介紹塩田千春在東京森美術館舉辦的個展,於2021年5月移師北美館展出。塩田的藝術作品以空間裝置為主,透過細線交纏呈現萬事萬物的連結與複雜性,並探討生死、記憶、創傷、夢境等議題。本篇文章共分「來自DNA的對話」、「不確定的旅程」、「內與外」與「時空的反射」四大部分,詳細介紹塩田的作品內容和啟發。
Thumbnail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喜歡上看日本的老電影?其來自的影響也許包括我喜歡的建築師有許多都是日本建築師,過去曾待過的事務所老闆也是曾在日本執業多年的知名設計師,不敢說自己對於日本文化有很深的體認,但逐漸對日式美學有了更多的喜好是真的。 另外日本文化對我來說一直有著莫名的親切感,有次與女兒聊到我看那部赤線
Thumbnail
相信平常有在關注藝文界的朋友都應該有耳聞這位日本當代大師「塩田千春」吧!她的創作始終與生命的探討有關,思索著生命究竟在追求什麼?何去何從?尤其在現今科技快速變化、資訊量爆棚的時代,常常在時間洪流中迷失自我。「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是以柏林為據點、現今活躍於世界舞台的藝術家塩田千春舉辦至今規模最大的個
Thumbnail
從古至今多少人為了美麗的皮囊 放棄了江山只愛美人 她總是能不斷的復活重生直到現今 富江就是最好的代表 或許他就是妲己的化身? 記得觀看縮時影片,搭配情境的音樂和特效更能貼近感受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bxrpLNUVDw
Thumbnail
河野悅子 一心想去時尚雜誌做編輯的校對部成員,她改變了沉悶的校對部,也呈現出對於一件事情的負責、毅力與快樂。 也是因為這一部,讓我喜歡上石原里美❤️
Thumbnail
導演的創作脈絡是如此清晰可見,喜愛度也累積疊加直抵電影當中的那道「石門」,推開了石牆之後,觀眾或許將迎來擁抱女性的新世界。特別崇拜黃驥和大塚龍治導演夫妻如此浪漫的創作精神,我由衷敬佩黃驥導演,願意在故事裡侃侃而談自己作為女性相對傷感的生命經驗,大塚龍治導演則在傾聽妻子的話之後透過攝影機將內容具象化。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下方將101-150篇提及的女優按照罩杯分類做一個目錄。 B Cup 1位 女優分享-124 櫻井まみ C Cup 1位 女優分享-122 小湊四葉(小湊よつ葉) D Cup 5位 女優分享-102 稲荷ある 女優分享-106 生田望美 女優分享-130 夢実かなえ 女優分享-13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以下是分享過的J罩杯女優,會隨著分享的人數增加而更新。 女優分享-17 西村妮娜(西村ニーナ) 女優分享-32 姬咲華(姬咲はな) 女優分享-34 三島奈津子 女優分享-44 塚田詩織 女優分享-49 仁科百華 女優分享-50 てんしちゃん 女優分享-54 益坂美亜 女優分享-56
Thumbnail
《dA夯雜誌》06期中簡單定義了「流動性」的意義──流動指的是日本新建築中隱含著一種浮動於新世紀空氣中的意識或況味。同時引用耶魯大學教授 Franklin Baumer 提出的概念,點出「當代的流動」已是必然,建築也從一種「絕對的存有」往「相對的變動」走去。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Thumbnail
本文介紹塩田千春在東京森美術館舉辦的個展,於2021年5月移師北美館展出。塩田的藝術作品以空間裝置為主,透過細線交纏呈現萬事萬物的連結與複雜性,並探討生死、記憶、創傷、夢境等議題。本篇文章共分「來自DNA的對話」、「不確定的旅程」、「內與外」與「時空的反射」四大部分,詳細介紹塩田的作品內容和啟發。
Thumbnail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喜歡上看日本的老電影?其來自的影響也許包括我喜歡的建築師有許多都是日本建築師,過去曾待過的事務所老闆也是曾在日本執業多年的知名設計師,不敢說自己對於日本文化有很深的體認,但逐漸對日式美學有了更多的喜好是真的。 另外日本文化對我來說一直有著莫名的親切感,有次與女兒聊到我看那部赤線
Thumbnail
相信平常有在關注藝文界的朋友都應該有耳聞這位日本當代大師「塩田千春」吧!她的創作始終與生命的探討有關,思索著生命究竟在追求什麼?何去何從?尤其在現今科技快速變化、資訊量爆棚的時代,常常在時間洪流中迷失自我。「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是以柏林為據點、現今活躍於世界舞台的藝術家塩田千春舉辦至今規模最大的個
Thumbnail
從古至今多少人為了美麗的皮囊 放棄了江山只愛美人 她總是能不斷的復活重生直到現今 富江就是最好的代表 或許他就是妲己的化身? 記得觀看縮時影片,搭配情境的音樂和特效更能貼近感受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bxrpLNUVDw
Thumbnail
河野悅子 一心想去時尚雜誌做編輯的校對部成員,她改變了沉悶的校對部,也呈現出對於一件事情的負責、毅力與快樂。 也是因為這一部,讓我喜歡上石原里美❤️
Thumbnail
導演的創作脈絡是如此清晰可見,喜愛度也累積疊加直抵電影當中的那道「石門」,推開了石牆之後,觀眾或許將迎來擁抱女性的新世界。特別崇拜黃驥和大塚龍治導演夫妻如此浪漫的創作精神,我由衷敬佩黃驥導演,願意在故事裡侃侃而談自己作為女性相對傷感的生命經驗,大塚龍治導演則在傾聽妻子的話之後透過攝影機將內容具象化。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下方將101-150篇提及的女優按照罩杯分類做一個目錄。 B Cup 1位 女優分享-124 櫻井まみ C Cup 1位 女優分享-122 小湊四葉(小湊よつ葉) D Cup 5位 女優分享-102 稲荷ある 女優分享-106 生田望美 女優分享-130 夢実かなえ 女優分享-13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以下是分享過的J罩杯女優,會隨著分享的人數增加而更新。 女優分享-17 西村妮娜(西村ニーナ) 女優分享-32 姬咲華(姬咲はな) 女優分享-34 三島奈津子 女優分享-44 塚田詩織 女優分享-49 仁科百華 女優分享-50 てんしちゃん 女優分享-54 益坂美亜 女優分享-56
Thumbnail
《dA夯雜誌》06期中簡單定義了「流動性」的意義──流動指的是日本新建築中隱含著一種浮動於新世紀空氣中的意識或況味。同時引用耶魯大學教授 Franklin Baumer 提出的概念,點出「當代的流動」已是必然,建築也從一種「絕對的存有」往「相對的變動」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