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展覽|〈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東京台北兩地差異發現!】(音檔上線)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我想,藝術家應該是上天賜給人類珍貴的寶藏,他們承受苦痛荊棘,而昇華幻化出美好的作品供我們欣賞,值得我們好好厚愛這些偉大的藝術家們。
塩田千春帶了7位工作人員,來台北進行佈展。(攝影|吳東龍 )
當聽到塩田千春在講述其創作思維,也一直為癌症帶來的身心折磨,自然對創作作品產生具大影響,也許因此在作品裡更感受到她對藝術的熱情與毅力。〈森美術館〉館長也是該展策展人的片岡真實提到,塩田是個沒有展覽就活不下去的人,當全球疫情肆虐,許多展覽巡迴站都因此中止或取消,塩田可以繼2019年東京展之後,能在台北如期辦展她應該是相當高興!
塩田千春,《去向何方?》①(數字是順序),2017/2021,白毛線、鐵絲、繩子 (攝影|吳東龍 )
〈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是日本藝術家塩田千春創作生涯裡最大規模的展覽,2019年在〈森美術館〉舉辦時吸引了66萬觀眾前往觀賞,台灣則作為國際巡迴的第一站,也是在疫情肆虐的環境下因防疫有成,能夠順利舉辦的巡迴第一站。塩田此回帶了7位工作人員經過14天的隔離,加上〈臺北市立美術館 〉50位以上的專業人員共同完成;當塩田團隊來台的隔離期間,便展開展場木工硬體的施作,同時以技術顧問的性質來指導台灣專業團隊,如何一條條把線給拉好拉滿,並做出藝術家想要的表現,在短短兩週的佈展時間內順利完成。
《不確定的旅程》③,2021(攝影|吳東龍 )

展中將有過去塩田過去25年、一百多件作品展出,作品大多是傳達心裡的糾葛、格鬥、情緒或是難以說明自己是誰的心情。
1972年出生大阪的塩田千春,從12歲就立志這輩子要從事藝術的工作,她的前24年在日本度過,之後24年定居在德國柏林,並曾向和藝術先驅Marina Abramovic與Rebecca Horn學習,領域涵蓋繪畫、雕塑、行為、裝置、攝影錄像與舞台設計等。作品裡經常探討生死、存在、變化、記憶與夢境。之所以會用線條來創作,主要是上了美術大學開始繪畫後,遇到瓶頸,覺得平面繪畫不能真正表達自己的想法,於是將畫布上的黑線轉而放置在三次元的空間裡,因此一開始是用黑色的線條來創作。

在這次作為海外展的第一站,很多人都很關心同一個展覽在兩地的展覽方式與內容有何差異?我大概整理了一下,同時帶進我自己的兩地觀看經驗來和大家分享。
展場裡的「創作歷程」區域(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攝影|林冠名 )
不同一:《去向何方?》這件作品在〈森美術館〉是高高懸掛在通往53樓入口的手扶梯之上,並靠著室內燈光打出層次;但在北美館則在迴廊上藉由自然光打亮,在一整天不同的光影變化上更增添作品的層次風貌,是第一個不同。
2019年東京〈森美術館〉「塩田千春展:魂がふるえる」現場(攝影|吳東龍 )
不同二:兩地的展覽面積相近,但在空間的高度上略有差異,特別是北美館有很多挑高空間,所以線條交錯所呈現出的層次,也因地制宜有所不同。例如北美館在展示《不確定的旅程》(很多紅線和船)的高度和〈森美術館〉就不太一樣,線條的密度、層級與燈光位置也改變了光線的對比與亮度,氛圍的差異在現場感受會有十分微妙地變化。
《不確定的旅程》,臺北市立美術館,2021(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攝影|林冠名)
《不確かな旅》用象徵血液與人際的紅線編織記憶與未知,森美術館(攝影 吳東龍)
不同三:兩邊地板的顏色上有很大差異,〈森美術館〉的木質地板是帶點黃色營造出感性溫暖空間,北美館則一向以冷調與理性為空間主調;大面積的地板透過光線反射與陰影,所烘托出的展場溫度與色調,當然也會與展覽的氣質不同,更直接的說,相機拍照時,白平衡的修正就有差異,也影響更多透過照片來認識這個展覽的觀眾感受。
木地板上《静けさのなかで》用黑線網羅無聲焦黑的鋼琴,森美術館(攝影 吳東龍)
《靜默中》是塩田千春從九歲時鄰居家失火的記憶為靈感。北美館(攝影 吳東龍)
不同四:作品的順序略有不同。〈森美術館〉在上了電梯後一進場就進入到《不確定的旅程》的紅色大展間,感覺特別震撼,展覽動線的出入口也剛好是位於展間的兩端,必須將空間走到底才會通往到下一間;相較北美館是需先經過「創作歷程」展間後,再走進《不確定的旅程》展間,且該展間出口是在空間的1/2處右轉接往下個展間,是兩者觀展動線上較大的差異。
《小さな記憶をつなげて》日夜和窗外微小的街景呼應。森美術館(攝影 吳東龍)
《繫著微小記憶》在北美館特意開了一個洞口,讓觀眾可從內外觀看(攝影 吳東龍)
不同五:在作品呈現上,例如有很多迷你物件的《繫著微小記憶》,這件作品在〈森美術館〉展出時,是位在窗戶旁的位置,除了有自然光照射外,觀眾也可以看到從53樓眺望下去的微小街道,彷彿相互呼應著;在北美館的現場,則是特意在展品後方開了一個洞口,讓觀眾也可以從內外不同的角度來觀看這件作品。
不同六:《集聚—找尋目的地》是用400多個在德國跳蚤市場購入的老行李箱所創作出的作品。兩地的差異是北美館的行李箱的懸掛是從高到低的排列,〈森美術館〉則是相反地由低往高,這是因應空間進行調整設計。另一個更大的不同是,這第10個展間可以說是這個展覽配置裡最大的一個展示空間,也比東京展時大了許多。
《集積—目的地を求めて》讓我們在展覽結束前思考未來。森美術館(攝影 吳東龍)
《集聚—找尋目的地》兩地行李箱高低排列相反,空間由長條轉方(攝影 吳東龍)
不同七:另一個作品順序的差異則是將「舞台設計作品」放到最後一個第11個展間,更為獨立;塩田自2003年起陸續為歌劇與戲劇表演設計舞台,常會有人問她說做舞台設計和裝置藝術的差別為何?她認為最大的差別就是前者讓觀眾在有限的時間內欣賞,但後者多在美術館裡面,觀眾想用什麼距離、多少時間都不太受限。

《外在化的身體》探討有天死去肉體不存在世界,那思想會去哪裡呢(攝影 吳東龍)
不同八:雖然一開始說展覽面積兩者差相近,但是兩者基地形狀與空間切割的面積是不太一樣。〈森美術館〉是一個橢圓的基地,參觀上多以環狀動線繞行,呈現出動線與空間大小都呈現出豐富的變化,展出時大概繞行了3/4的橢圓;而北美館則是一個在長方形的展間裡切割出動線與展間,也是一大差異。
《內と外》形塑看得見與看不見的阻隔。森美術館。(攝影 吳東龍)
這件《內與外》④是從工地裡拾來的廢棄窗戶並以大量堆疊。北美館(攝影 吳東龍)
門窗被塩田千春比喻為人的第三層皮膚。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攝影 林冠名)

話說回來,為何要那麼在意兩者差異,特別對多數首次觀展的國內觀眾,這就是一個全新的展覽;對於曾在2019年看過的觀眾,包括我自己來說,差異並不代表好壞,但特別比較、點出,我想就是因為想了解「差異」這樣的動機,可以讓我們想再看一次原先在東京就看過的展覽,回味、享受並重新發現展覽不同的感受與趣味。
《赤と黒》用黑線與紅線包覆森美術館內一圓柱的作品,台北未展出(攝影 吳東龍)

◎關於藝術家|1972年出生於大阪府岸和田市的塩田千春(Shiota Chiharu),家裡是製作裝魚的木箱工廠,製作過程使用了大量的機器,塩田因為不想成為像機器那樣工作,因此以創作的形式走向藝術家之路。大學就讀京都精華大學,在雕塑系擔任村岡三郎的助手,畢業後於1996年前往德國,進入漢堡美術大學就讀;1997-1998年師從行為藝術先驅Marina Abramovic,之後進入柏林藝術學院向Rebecca Horn學習。2001年以《Memory of skin》首次參加橫濱三年展,首度在日本公開發表作品引起關注。2015年代表日本在威尼斯藝術雙年展的日本館展出,用紅色細線、五萬把鑰匙還有兩艘船打造名為〈手中的鑰匙〉的作品,其中鑰匙代表打開一扇門的機會,充滿了未知。1993年迄今參加過300場以上的展演活動。

◎延伸閱讀:
準備讓靈魂開始顫動了嗎?〈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

◎延伸閱讀:
美好生活提案所 PODCAST|塩田千春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020-2021針對城市為《文化快遞》撰寫的觀察文章。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在重新再開的〈高雄市立美術館〉觀看了「黑盒—幻魅於形 : 湯尼.奧斯勒」展覽,因為想要放空且輕鬆地看展覽,所以沒有預先做功課,準備用感官正面迎擊號稱錄像藝術鬼才TONY OURSLER的錄像藝術與錄像裝置帶來的感官...
 不知不覺已經寫到了故事的最終回,但是疫情至今儘管趨緩卻仍未結束。雖說我們在國內的日常生活大致不受影響,卻也悄悄改變了大家不能出國的生活方式,對我來說更是如此。
淡淡的三月天,有一個展覽必須前行。 正是3月12日在〈關渡美術館〉開展的《奈良美智特展》。這個展覽的主要作品包括2020年在東京〈森美術館〉「STARS展:當代藝術之星—從日本到世界」裡奈良美智的新作「月光小姐(Miss Moonlight)」來台展出.....
媒體老喜歡用「策展是一種顯學」之類的方式來形容各式展覽蓬勃發展的狀態,使得有時不論展覽大小,策展角色的鮮明程度反而蓋過了展覽內容本身,反倒是有時不是看展覽本身,而是去看是哪個策展團隊在這回新規劃的展覽裡又有什麼新的亮點來引人目光。又好像是廚師料理冠軍秀一樣,看誰能把相同的食材料理出一桌的豐盛美味..
雖然大家都希望能創作出爆款秒殺的熱門商品(Boom!!), 但成為「經典」或者是「長銷商品」更是一種境界。 不過,長銷商品究竟是一種機緣還是仰賴後天努力,這本書不只適合對日本設計有興趣的朋友,關於商品如何長銷且感到好奇者,更可從中窺探。
有時候傳記之所以會讓人失去耐性,就是在於他們離真實生活太遠了點,而那些改變世界的非凡人物往往被塑造得「神格化」而遙不可及....
在重新再開的〈高雄市立美術館〉觀看了「黑盒—幻魅於形 : 湯尼.奧斯勒」展覽,因為想要放空且輕鬆地看展覽,所以沒有預先做功課,準備用感官正面迎擊號稱錄像藝術鬼才TONY OURSLER的錄像藝術與錄像裝置帶來的感官...
 不知不覺已經寫到了故事的最終回,但是疫情至今儘管趨緩卻仍未結束。雖說我們在國內的日常生活大致不受影響,卻也悄悄改變了大家不能出國的生活方式,對我來說更是如此。
淡淡的三月天,有一個展覽必須前行。 正是3月12日在〈關渡美術館〉開展的《奈良美智特展》。這個展覽的主要作品包括2020年在東京〈森美術館〉「STARS展:當代藝術之星—從日本到世界」裡奈良美智的新作「月光小姐(Miss Moonlight)」來台展出.....
媒體老喜歡用「策展是一種顯學」之類的方式來形容各式展覽蓬勃發展的狀態,使得有時不論展覽大小,策展角色的鮮明程度反而蓋過了展覽內容本身,反倒是有時不是看展覽本身,而是去看是哪個策展團隊在這回新規劃的展覽裡又有什麼新的亮點來引人目光。又好像是廚師料理冠軍秀一樣,看誰能把相同的食材料理出一桌的豐盛美味..
雖然大家都希望能創作出爆款秒殺的熱門商品(Boom!!), 但成為「經典」或者是「長銷商品」更是一種境界。 不過,長銷商品究竟是一種機緣還是仰賴後天努力,這本書不只適合對日本設計有興趣的朋友,關於商品如何長銷且感到好奇者,更可從中窺探。
有時候傳記之所以會讓人失去耐性,就是在於他們離真實生活太遠了點,而那些改變世界的非凡人物往往被塑造得「神格化」而遙不可及....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介紹塩田千春在東京森美術館舉辦的個展,於2021年5月移師北美館展出。塩田的藝術作品以空間裝置為主,透過細線交纏呈現萬事萬物的連結與複雜性,並探討生死、記憶、創傷、夢境等議題。本篇文章共分「靜默中」、「外在化的身體」、「集聚——找尋目的地」三大部分,詳細介紹塩田的作品內容和啟發。
Thumbnail
本文介紹塩田千春在東京森美術館舉辦的個展,於2021年5月移師北美館展出。塩田的藝術作品以空間裝置為主,透過細線交纏呈現萬事萬物的連結與複雜性,並探討生死、記憶、創傷、夢境等議題。本篇文章共分「來自DNA的對話」、「不確定的旅程」、「內與外」與「時空的反射」四大部分,詳細介紹塩田的作品內容和啟發。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塩田千春在東京森美術館舉辦的個展,將於2021年5月移師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塩田的藝術作品以空間裝置為主,透過細線交纏呈現萬事萬物的連結與複雜性,並探討生死、記憶、創傷、夢境等議題。本篇文章共分為「去向何方?」、「成為畫」和「從DNA到DNA」三大部分,詳細介紹了塩田千春的作品內容和啟發。
Thumbnail
相信平常有在關注藝文界的朋友都應該有耳聞這位日本當代大師「塩田千春」吧!她的創作始終與生命的探討有關,思索著生命究竟在追求什麼?何去何從?尤其在現今科技快速變化、資訊量爆棚的時代,常常在時間洪流中迷失自我。「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是以柏林為據點、現今活躍於世界舞台的藝術家塩田千春舉辦至今規模最大的個
Thumbnail
左川美術館以木紋清水模為主要元素,展現現代建築獨特風格。在畫家平山鬱夫的展間,展出以佛像或寺廟為題材的畫作。雕塑家佐藤忠良的作品則以現代人體雕塑和女性主題為主。地下室擁有寧靜的休憩空間,並提供茶藝課程。整個展館營造出室內與室外不同的氛圍。
Thumbnail
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早在2013年10月24日開館,一直到十年後,〔阿罩霧神遊天地——藝術・科技特展〕開展才一償夙願。僅對於比較有興趣的三位藝術家:陳庭詩及蕭勤兩位畫家的作品,以及董承濂以金工、音樂、光影、科技組合裝置駐足較久,也欣賞得比較仔細。
Thumbnail
日本藝術家 小松美羽 三度在台舉辦個展 曾寶儀、陳明珠、Mavis瑪菲司、視網膜、小林賢伍 星光環繞共襄盛舉 小松美羽「聖•悟 Sense of Sacredness」 畫作震撼 嘉賓讚嘆藝術靈力 『畫作是活的!』『非常不可思議!』 『像是灌注許多能量在畫作當中,非常強大!』 
Thumbnail
江賢二是一位充滿藝術與音樂性的畫家,他的個展將帶給觀眾一場心靈的探索旅程。無論是畫作的色彩、特殊的媒材運用,還是對於大自然的感悟,都將觀眾帶入一個全新的藝術世界。值得一提的是,展覽的宣傳也聚焦在江賢二回到臺灣後的創作歷程,讓觀眾更瞭解藝術家的內心與成長。喜歡藝術和音樂的人,絕對不能錯過這場展覽。
Thumbnail
2024年的台北燈節,覺得最有看頭是北門展區的這件作品,這是日本當代藝術家小松美羽的抽象藝術作品,得要有點耐心地仔細看,才能看得出哪個部分是飛龍、哪裡又是神獸... 出生日本長野縣的視覺藝術家小松美羽,其實之前就曾來台辦過個展,擅長使用繽紛色調及奇幻奇特的世界觀,讓作品展現獨特張力的個人特色。
Thumbnail
2024年2月,日本東京都美術館舉辦「2024藝象萬千展」,展出臺灣18位藝術家的作品。這個展覽不僅是對藝術家江心靜個人成長和藝術探索的回顧,也是對臺灣藝術家在國際舞臺上的肯定。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介紹塩田千春在東京森美術館舉辦的個展,於2021年5月移師北美館展出。塩田的藝術作品以空間裝置為主,透過細線交纏呈現萬事萬物的連結與複雜性,並探討生死、記憶、創傷、夢境等議題。本篇文章共分「靜默中」、「外在化的身體」、「集聚——找尋目的地」三大部分,詳細介紹塩田的作品內容和啟發。
Thumbnail
本文介紹塩田千春在東京森美術館舉辦的個展,於2021年5月移師北美館展出。塩田的藝術作品以空間裝置為主,透過細線交纏呈現萬事萬物的連結與複雜性,並探討生死、記憶、創傷、夢境等議題。本篇文章共分「來自DNA的對話」、「不確定的旅程」、「內與外」與「時空的反射」四大部分,詳細介紹塩田的作品內容和啟發。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塩田千春在東京森美術館舉辦的個展,將於2021年5月移師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塩田的藝術作品以空間裝置為主,透過細線交纏呈現萬事萬物的連結與複雜性,並探討生死、記憶、創傷、夢境等議題。本篇文章共分為「去向何方?」、「成為畫」和「從DNA到DNA」三大部分,詳細介紹了塩田千春的作品內容和啟發。
Thumbnail
相信平常有在關注藝文界的朋友都應該有耳聞這位日本當代大師「塩田千春」吧!她的創作始終與生命的探討有關,思索著生命究竟在追求什麼?何去何從?尤其在現今科技快速變化、資訊量爆棚的時代,常常在時間洪流中迷失自我。「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是以柏林為據點、現今活躍於世界舞台的藝術家塩田千春舉辦至今規模最大的個
Thumbnail
左川美術館以木紋清水模為主要元素,展現現代建築獨特風格。在畫家平山鬱夫的展間,展出以佛像或寺廟為題材的畫作。雕塑家佐藤忠良的作品則以現代人體雕塑和女性主題為主。地下室擁有寧靜的休憩空間,並提供茶藝課程。整個展館營造出室內與室外不同的氛圍。
Thumbnail
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早在2013年10月24日開館,一直到十年後,〔阿罩霧神遊天地——藝術・科技特展〕開展才一償夙願。僅對於比較有興趣的三位藝術家:陳庭詩及蕭勤兩位畫家的作品,以及董承濂以金工、音樂、光影、科技組合裝置駐足較久,也欣賞得比較仔細。
Thumbnail
日本藝術家 小松美羽 三度在台舉辦個展 曾寶儀、陳明珠、Mavis瑪菲司、視網膜、小林賢伍 星光環繞共襄盛舉 小松美羽「聖•悟 Sense of Sacredness」 畫作震撼 嘉賓讚嘆藝術靈力 『畫作是活的!』『非常不可思議!』 『像是灌注許多能量在畫作當中,非常強大!』 
Thumbnail
江賢二是一位充滿藝術與音樂性的畫家,他的個展將帶給觀眾一場心靈的探索旅程。無論是畫作的色彩、特殊的媒材運用,還是對於大自然的感悟,都將觀眾帶入一個全新的藝術世界。值得一提的是,展覽的宣傳也聚焦在江賢二回到臺灣後的創作歷程,讓觀眾更瞭解藝術家的內心與成長。喜歡藝術和音樂的人,絕對不能錯過這場展覽。
Thumbnail
2024年的台北燈節,覺得最有看頭是北門展區的這件作品,這是日本當代藝術家小松美羽的抽象藝術作品,得要有點耐心地仔細看,才能看得出哪個部分是飛龍、哪裡又是神獸... 出生日本長野縣的視覺藝術家小松美羽,其實之前就曾來台辦過個展,擅長使用繽紛色調及奇幻奇特的世界觀,讓作品展現獨特張力的個人特色。
Thumbnail
2024年2月,日本東京都美術館舉辦「2024藝象萬千展」,展出臺灣18位藝術家的作品。這個展覽不僅是對藝術家江心靜個人成長和藝術探索的回顧,也是對臺灣藝術家在國際舞臺上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