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影評|《三個羯子》:在人間有誰活著不像是一場煉獄

釀影評|《三個羯子》:在人間有誰活著不像是一場煉獄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三個羯子》電影劇照/金馬影展 提供

《三個羯子》電影劇照/金馬影展 提供

COVID-19 疫情過後,越來越多電影都選擇以疫情為背景,透過不同形式和觀點闡述人類身處在全球性困境中的故事。有別於多數作品以城市作為舞台,探討大疫時代下孤獨個體與社會群體的複雜關係,中國導演葉星宇執導的首部劇情長片《三個羯子》(Three Castrated Goats,2024)選擇另闢蹊徑,將鏡頭望向他的故鄉──陝西,藉荒誕的筆調描繪防疫政策如何大幅影響鄉村的日常生活。

鄉村作為電影的主要場景,不僅觀點新鮮,在敘事角色上也因鄉村人口較少的特性(相比大城市少上許多),而能更有意識地將故事聚焦在飛飛一家三代與防疫人員、政府(書記、村委會)的對抗上。角色目標再單純不過:飛飛想擺脫防疫監控,去賣羊賺錢。政府官員與防疫人員為服從指令,並彰顯其權威,幾乎無所不用其極地阻止飛飛與一眾村民。而儘管意圖衝撞體制,但這仍是少數人的衝突。如此一來,極端防疫手段中明顯不符合比例原則的荒謬性才得以最大化。

《三個羯子》電影劇照/金馬影展 提供

《三個羯子》電影劇照/金馬影展 提供

不管人「陽」與否,似乎都跟被關起來的「羊」沒什麼兩樣。兩方人馬對立,你追我跑的戲碼輪番上演。有時候人追羊、有時候官員追人民。《三個羯子》自始至終一本正經地娓娓道來疫情時代下中國官僚制度以及防疫日常的荒謬與殘酷,政策朝令夕改,表面功夫是雞毛蒜皮卻又嚴格執行,觀眾時而忍俊不住,時而如坐針氈,這也正是此作的獨特之處。

有趣的是,就連本片選曲設計也大有來頭,深具巧思。主角飛飛手機不斷響起、洗腦程度讓觀眾不禁莞爾的來電鈴聲,是同樣陝西出生的王建房(導演葉星宇出生於陝西榆林,王建房則出生於陝西西安)所翻唱的〈在人間〉(2014)。

在人間有誰活著不像是一場煉獄
我不哭我已經沒有尊嚴能放棄
當某天那些夢啊
溺死在人海裡別難過讓他去
這首歌就當是葬禮
《三個羯子》電影劇照/金馬影展 提供

《三個羯子》電影劇照/金馬影展 提供

當副歌旋律響起,相信你我都倍感熟悉。〈在人間〉的原曲正是克里斯.梅迪納(Chris Medina)感動千萬人的成名曲〈What Are Words〉(2011),不同於原曲道盡浪漫情思,〈在人間〉字字句句劍指人生的無奈和心酸。因唱出社會現實,歌曲得到中國大眾的共鳴共情,一度風靡全網、紅極一時。2018 年,隨著搞笑娛樂社群應用程式「內涵段子」被國家廣電總局以「導向不正、格調低俗等突出問題」為由封殺,〈在人間〉也隨即從中國各大平台下架,消失在眾人耳畔。除了歌詞本身切合劇情,歌曲背後獨有的脈絡更爲其增添幾分深意,實在精妙。

當〈What Are Words〉傾訴著忠貞承諾,堪稱婚禮神曲;〈在人間〉則唱出人活在天地間,「一生與苦難做鄰居」的不易,宛若悲壯輓歌。在人間有誰活著不像是一場煉獄?正如主角飛飛為了掙錢,受盡百般阻撓後對天喊道:「我只是要賣羊。」那樣卑微、那樣赤誠,令人為之動容。

而這兩首歌曲之間存在著微妙的「轉換關係」,私以為正是《三個羯子》戮力處理的核心難題。如何將現實世界再嚴肅、反人性化不過的防疫管制日常與荒誕的笑鬧片刻互相結合、轉換,進而諷刺批判,抵達那悲劇性的結尾?幫羊快篩、滿城追羊、不斷響起的電話、標語「帶病回村,不肖子孫!」⋯⋯各種橋段令人啼笑皆非,葉星宇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式和節奏,藉以戲謔且幽默地呈現,甚至就連書記出動空拍機監控全村這種驚悚的橋段亦然。不過這樣的切換猶如雙面刃,待電影尾聲,飛飛出逃試圖賣羊的行動又被近似於「白衛兵」的防疫人員再次壓制作收,他的血滴落在雪地上,隨著風雪吹拂,象徵「傷口」的血跡隨著時間過渡並沒有消失,只是被埋藏遮蓋了而已⋯⋯部分觀眾覺得跳 tone,部分觀眾則深深著迷於這種敘事風格上的反差。

《三個羯子》電影劇照/金馬影展 提供

《三個羯子》電影劇照/金馬影展 提供

《三個羯子》僅用了短短十二天進行拍攝,無論題材還是製作層面,都在不同意義上充滿挑戰。儘管如此,電影完成度之高,許多調度與設計別出心裁,讓人印象深刻。比如羊四處逃竄的 POV 視角,讓觀眾置身混亂之中;又如空拍機畫面角色的遙相對望,深具意象。Roll card 中,除了導演署名外,其他工作人員均使用化名,讓人深深感慨這樣一部電影的問世有多麽不容易。

近年來,包括《這個女人》(This Woman,2023)、《菠蘿,鳳梨》(Carp Leaping Over Dragon's Gate,2023)、《大山來了》(The Mountain Is Coming,2023),再加上今年的《三個羯子》,越來越多中國獨立電影新導演的作品皆於金馬亮相,並獲得入圍的肯定(除《菠蘿,鳳梨》為導演第二部劇情長片,其餘皆為導演首作)。金馬影展不僅成為中國獨立電影與觀眾交流的重要平台,也為這些新銳電影創作者提供更多曝光的可能,而極富創意與深刻思考的作品亦為華語電影注入更多活力,是以金馬的開放性與包容性也因此愈顯珍貴。

每年,這些作品提醒了我們電影的不同可能。或許捉襟見肘,或許資源有限,但正是這些真誠而勇敢的作品,讓我們看見電影的初衷──以有限的資源講述無限的故事,以獨特的視角照亮被忽略的角落。它們不僅撼動人心,更是不可忽視的時代之聲。

《三個羯子》電影劇照/金馬影展 提供

《三個羯子》電影劇照/金馬影展 提供

劇照提供/金馬影展
責任編輯/黃曦
責任編輯/張硯拓
《釀電影》「電影裡的幻之光──金馬 61 專題」主視覺。

《釀電影》「電影裡的幻之光──金馬 61 專題」主視覺。

電影是劃開時間與時空,熠熠發光的魔幻之光,再度迎來第 61 屆金馬獎,《釀電影》依然準備了極豐富的專題,與大家一起迎接金馬盛會 ✨

「電影裡的幻之光──金馬 61 專題」,閱讀專題請往此!

avatar-img
釀電影,啜一口電影的美好。
4.8K會員
2.0K內容數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瑞典裔導演馬格努斯・馮・霍恩以《帶針的女孩》,藉由「女巫」元素發展出社會寫實的恐怖類型電影,除了成功地以古喻今,以黑暗童話故事讓觀眾反思現今在各國依舊是切割政治族群的墮胎議題,更直指川普 2.0 時代再次串連的父權體制「傳統」下,積極背離厭女社會的「女巫」,實為令父權恐懼,為女性自我賦權的化身。
《錄影帶謀殺案》是一則關於觀看暴力與慾望塑形的寓言。男性在其中成為受難者,凝視的權力回到自身,引發對父權位置的裂解式自覺,而這不只是對色情與影像暴力的控訴,更揭露觀看本身的暴力結構。身體在性別與媒介交織下不再承載慾望,而成為符號暴力的現場;其崩解,是讓男性親歷自我幻象崩潰的女性主義式反擊。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瑞典裔導演馬格努斯・馮・霍恩以《帶針的女孩》,藉由「女巫」元素發展出社會寫實的恐怖類型電影,除了成功地以古喻今,以黑暗童話故事讓觀眾反思現今在各國依舊是切割政治族群的墮胎議題,更直指川普 2.0 時代再次串連的父權體制「傳統」下,積極背離厭女社會的「女巫」,實為令父權恐懼,為女性自我賦權的化身。
《錄影帶謀殺案》是一則關於觀看暴力與慾望塑形的寓言。男性在其中成為受難者,凝視的權力回到自身,引發對父權位置的裂解式自覺,而這不只是對色情與影像暴力的控訴,更揭露觀看本身的暴力結構。身體在性別與媒介交織下不再承載慾望,而成為符號暴力的現場;其崩解,是讓男性親歷自我幻象崩潰的女性主義式反擊。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作為近年為數不多參加金馬競賽的港產電影,《幻愛》以如夢似幻的畫面及配樂描述精神病患者的情愛妄想,是部充滿新意的佳作。本片將屯門拍得像美不勝收的日系電影,甚至男女主角在現實生活發展成情侶關係,都在香港當地蔚為話題。如同台灣近期適逢歐美大片取消的狀況,本片靠著口碑獲得不少香港觀眾進戲院支持。港幣600
台灣電影《孤味》描寫著一個靠賣蝦捲養大女兒的單親媽媽的家庭故事,林秀英獨自撫養三個女兒,各個事業有成。但就在自己七十歲生日當天林秀英接到了一個噩耗,自己那離家多年的丈夫去世了,並且身邊陪著的是另一個女人,這時從丈夫離開的原因、宗教信仰、還有各式各樣的問題,都隨著這天揭開傷疤。
這一切就是來自傳統的反響與回聲,是理性無法理解的生命層次,也是對於超自然的模糊想像與種族情結的側寫。整部電影的影像敘事後勁十足,講述人神之間的超自然關係、種族之間的複雜情結、邊陲地帶的對立衝突。人心與神性,哪一個是令人不寒而慄催命符? 如何才找到一家之主阿昌
作為近年為數不多參加金馬競賽的港產電影,《幻愛》以如夢似幻的畫面及配樂描述精神病患者的情愛妄想,是部充滿新意的佳作。本片將屯門拍得像美不勝收的日系電影,甚至男女主角在現實生活發展成情侶關係,都在香港當地蔚為話題。如同台灣近期適逢歐美大片取消的狀況,本片靠著口碑獲得不少香港觀眾進戲院支持。港幣600
台灣電影《孤味》描寫著一個靠賣蝦捲養大女兒的單親媽媽的家庭故事,林秀英獨自撫養三個女兒,各個事業有成。但就在自己七十歲生日當天林秀英接到了一個噩耗,自己那離家多年的丈夫去世了,並且身邊陪著的是另一個女人,這時從丈夫離開的原因、宗教信仰、還有各式各樣的問題,都隨著這天揭開傷疤。
這一切就是來自傳統的反響與回聲,是理性無法理解的生命層次,也是對於超自然的模糊想像與種族情結的側寫。整部電影的影像敘事後勁十足,講述人神之間的超自然關係、種族之間的複雜情結、邊陲地帶的對立衝突。人心與神性,哪一個是令人不寒而慄催命符? 如何才找到一家之主阿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