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來大家都在拼副業
就我還很悠閒在本業的樣子
這幾年一直被四面八方的「應該做副業」的網路世界轟炸。猛然驚覺自己好像該做點什麼、又不知道爲什麼而做。
為什麼我們會如此焦慮?彷彿不做點什麼就會被時代拋在後頭。而根本原因很可能是:我們都太想「一舉多得」,又想賺錢、又想滿足自己的興趣、又想不影響本業……結果把自己累到快爆炸。
焦慮感一層層堆疊,甚至讓我們忘記到底副業是為了什麼。副業時代來了?
備案備案備案!我們永遠需要PLAN ABCDEFG嗎?
根據一萬個小時這個理論,想要在某個領域達到專業水準,需要投入至少一萬個小時的專注與練習。然而,我們的專注力是有限的,無法面面俱到。如果我們分散注意力,試圖同時進行太多不同的計劃,最終可能每一個都無法做好。
不斷備案真的有效嗎?
- 網路發達:自媒體、網拍、直播平台……這些人都可以透過網路連接,接觸客人的成本變低而有效,全都用手機就可以解決了
- 工作與人生的平衡:有些人把副業當成興趣,有些人則把本業當成工具人(?),副業反而才是真愛。比如我的前同事,因為公司風氣自由,所有上班的時候她會處理副業的事情,本業只是爲了全職勞健保等福利而已
- 多元收入的需求:疫情之後,大家更加意識到「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一旦本業有風吹草動,副業就能成為備案?
於是大家開始大顯身手:平常上班賣肝,晚上下班賣手工餅乾、開直播、寫部落格、接插畫、接翻譯、接家教。你我都知道,有做總比沒做好,萬一副業成功,一不小心就成了下個人生翻轉點?
副業焦慮的三種典型症狀
- 「覺得人家都賺很多錢,只有我沒有」症候群
朋友的朋友的表妹聽說靠賣飾品月收破十萬;隔壁同事的朋友還有個什麼理財課程,用開直播賺到一台特斯拉。結果你一個月只賣掉兩包手工餅乾,心裡那把無形的尺子就開始用力譴責自己。 - 「什麼都想試,卻不知從何下手」盲目術
看到別人寫部落格賺廣告費心癢癢,看到直播賣海鮮更心動,結果最後一個都沒有真正開始。想做的事情一大堆,拖延也跟著無限延伸——副業夢化成一絲青煙。 - 副業與本業時間管理恐慌
早上8點到晚上6點被本業困住,下班後再用「殘存」的理智處理副業(或未來擬定要做的副業計劃),結束之後直接倒在床上呼呼大睡。眼中只看到計劃、任務和錢。隔天早上再來一場邊擠牙膏邊後悔式反省:「我是不是應該多關心一下家庭?」
★ 那如何開始?
1. 界定你的目標與動機
為什麼要做副業?是為了賺錢、拓展人脈,還是實現興趣?
是否能接受副業可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有成果?
找到明確的目標後,做決策會更加果斷,避免陷入比較與自責的惡性循環。
2. 從小規模嘗試開始
想做副業,無需一開始就追求完美。不如先小規模嘗試,例如:
- 一週要投入多少時間?2小時寫文章、拍短影片?
- 測試是否有市場需求,觀察自己的喜好與耐心?一開始就花大錢,很容易就變成【只花大錢】。
這樣既能降低風險,也能避免過度投入後失去動力。
3. 善用時間與資源
副業不應該搶奪你所有的空閒時間,而應該合理融入生活,有沒有想過開始做與本業相關的副業呢?
- 運用碎片時間進行規劃,例如通勤時記錄靈感、安排日程。
- 善用工具,如生產力應用程式,雖然可能要付一點小錢,但幫助你有效率地完成工作,比如我就有訂閱ChatGPT
4. 接受調整與失敗
副業的過程中,失敗很正常。把它當作學習的過程,允許自己調整策略。
如果三個月或半年後發現不合適,停下來重新思考也是一種進步。
很少會有選擇一次就成功的時候,但多次嘗試,總會有適合的。
✨這個時機,真的需要副業嗎?
有時候其實並不一定所有人都「必須」做副業。副業的核心是「增加收入或找一個有成就感的興趣」。如果本業已經能滿足經濟需求,又覺得生活過得很充實,那也沒什麼不好。別被網路上「現在不安定的時代副業才是在籃子裡放很多雞蛋」這種觀念擺佈。有時候太積極副業反而會影響到本業,那就本末倒置了。
搞懂本,再處理旁枝。
能夠讓你過得舒心、自在,就是最好的生活模式。
結語
如果你已經踏上副業之路,那就拋開焦慮,用健康的心態去經營;如果你還在猶豫不決,不如先把焦慮換成動力,去嘗試一點小小的行動,看合不合適。就算最後發現不適合,你也比什麼都沒做好多啦!
祝大家的副業——不管在什麼領域——都能走得舒心順心。別忘了照顧好自己,因為最終比起「賺多少錢」,真正值得在意的是「有沒有活出屬於自己的那點小確幸」。要不然賺了再多,卻連好好吃頓飯的時間都沒有,那可是一點都不有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