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業務部又在早會中又被老闆的「醍醐」洗了一臉。
原因是零件交期我拖得太久,老闆詢問的時候我回答製造部交期趕不上。
老闆嘆了一口氣說是我施壓的力度和速度不夠,讓我好好思考。
在人際關係上,我的性格比較軟。也因爲之前都在貿易公司上班,秉持着內部溝通「你對我好好說話,我就好好對你說話」的原則,一直都沒有什麼大問題。
但是現在來到了製造業,事情就不是這樣說了。
先說實話,製造部跟業務部之間的腦袋,真的長得很不一樣。你想想,一邊是盯着交貨品質、安排時間,而業務部得去衝業績、趕交期
溝通起來一定會有很多「撞牆」的時刻。這些撞牆,其實就是我們所謂的「矛盾」。如果沒有矛盾,就代表大家都在「好好先生」模式下運作,但那通常也是把問題都藏起來,假裝沒有看到而已。
沒有衝突,代表沒人在乎,或沒想法。
很多人覺得衝突會很尷尬,所以選擇「算了啦,別說了」,貌似平和,但實際上多的是憋在心裡的情緒。忍一時之後,後面有可能就是全面大爆發。
適度的衝突其實是個減壓閥,把意見講清楚、講在前面,比事後大家都累積一堆不滿要好得多。各方面一定會有摩擦。可這些摩擦,其實是讓公司更完善的重要動力。
因爲追交期,迅速出貨,公司在小零件拼翻桌率,把人力調配到最高效能,這樣才是迅速賺錢的方法。
「製造矛盾」聽起來很負面,但有時候是一種保護。
與其把小問題隱藏起來變大問題,不如早點把疑問或擔憂攤在桌面上講清楚。但同時我們要避免「升級衝突」,也就是不要讓事情變成個人情緒之戰、部門互相看不爽。就事論事,拿數據和事實說話,把目標、限制、成本和時間都攤開來,大家一起找平衡。衝突可以是建設性的,吵歸吵,最後能找個彼此都能接受的做法,才是真的解決之道。
但是把矛盾停留在公司就好,我們做事對事,要清楚知道我們是針對「工作」,不要隨意上升到人身攻擊、言語霸凌。
衝突帶來的最理想結局,是一個符合「公平合理」的做法。
沒有一個部門是對的。公司裡若有健全的機制,讓大家都能說理、說到重點,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協調方式,衝突就不會變成破壞性的。反而會成為一個提醒—提醒我們有些事情需要更好的制度或更有效率的流程來解決。
畢竟,在一條船上的我們,沒有誰真的想把整條船弄翻。
其實,我們都只是擔任不同的角色,得為各自目標發聲罷了。
做到這些,製造部也好、業務部也好、品保部也好,大家都能在健康的摩擦中,練出更好的肌肉,一起把事情做得更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