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只讀有趣的部分
工作只待適宜的地方
我以前總覺得,無論做什麼事,都要有始有終才算「完整」。
錄到一半的podcast、寫到一半的小說,都是我「失敗的結果」,讓自己覺得很不舒服。
我從第一份工作離職是因爲搬了家,車程變得太遠而感覺辛苦。單程騎車不塞車的話,差不多一個小時左右。雖然五點半下班,但是回到家差不多七點。那段時間常常會覺得很沮喪,明明已經下班了,但好像還沒開始今天就要結束了。
但是想想工作再過四個月就過年滿兩年,真的要換工作嗎?讓我有點猶豫。
這是困著自己的魔咒。
待了半年就離開,如果下一站要去傳統產業,的確很多時候面試的主管會抨擊你不穩定,向你討個說法。
但是你想要去這樣的公司嗎?

讀完一本書
以前每次拿起一本書,都告訴自己要從第一頁讀到最後一頁。
讀完之後會有成就感嗎?
有。但那比較像是完成了一個任務的喜悅,終於可以換個口味,擺脫這本書了!認為那種「啊!終於讀完了!」的鬆一口氣,就是熱愛閱讀的證明。但是很多人會把這兩件事搞混,認爲是一樣的感受,實際上,那可能只是逃離困難任務後的感覺,而不是因為這本書讓你感到依依不捨。
很多人離開的時候是帶着「啊!我終於擺脫這家公司了!」就像我們常誤以為,能撐著在一家公司待很多年,就是一種「忠誠」或「責任感」的象徵。但是有時候在裡面只是苟活。
因爲這違反了我平時的習慣,這需要練習。
通常讀到一本書裡有讓我「有趣」,甚至讓我笑出來的地方,就已經滿足了。後面的章節如果真的看不下去,就暫時先放著。
詮釋你的這段經歷✨
我好愛玩遊戲,但是我沒什麼時間。
因爲我富麗堂皇地說玩日文版的NS上的乙女戀愛遊戲可以兼具學日文和娛樂效果(但其實我自己想玩而已,學到的都是不太實用的日文?)。雖然大部分情況下我會認真攻略每個角色,但偶爾我也會只玩喜歡的角色路線,那些沒有跑完的故事線,就表示我沒享受到遊戲的樂趣嗎?
當然不是啦。印象深刻、劇情有趣的那個瞬間,故事成爲愉悅感的來源。那些玩遊戲時開心或感動的時刻,都是真實存在的快樂。畢竟在現實生活中我不可能一次談幾個(?)
所以書本或工作上也是同樣的概念:
- 一本書即使只讀了一半,但你卻記住了某一句話、某一段故事,那就足夠了。
- 一份工作即使待得不久,但你卻獲得了寶貴經驗或遇到很好的人,那也同樣足夠了。
待很久並不代表你真的很熱愛這個地方,或你的能力特別好。有時候,只代表你對這個環境是「習慣的」。反而那些很短時間內選擇離開的人,可能很清楚自己要什麼,更勇敢地去追尋下一個挑戰。
只是要看你怎麼詮釋這段經歷而已。
如果你是這樣,我不建議你離開
但老實說,如果你是那種每天上班雖然無聊,但下班就能關機、心裡也沒什麼太大波瀾的人,我不一定會建議你離開。
有些工作雖然無聊、成長有限,但錢穩、同事不雷、主管沒情緒病、工作量不爆炸——如果你只是對「沒有熱情」這件事焦慮,那……先蹲着。
不是每個人都要從工作裡找到熱愛,不是每份工作都要讓你閃閃發光。
工作是爲了錢!!
你可以只是把它當個收入來源,留給下班後的生活也沒關係。
所以如果你不是痛苦,只是無聊,那就先不要亂動。
無聊不會死,失業偶爾會。
回到我們的題目🌟
工作不到一年就想離職,是我太任性嗎?
我現在反而會反問一句:
如果你已經知道這不是你要的,為什麼還要繼續下去?爲了體面?
離職這件事會發生,一定是很多事情構成的結果,注意這是「果」而不是「因」。用飛機、汽車、巴士都可以從臺北去到高雄這個目的地。換句話說「果」都是離職,我們就不該只看「時間長短」來推斷「果」的產生。
你每天都在過的生活,你下班後的心情才是考量的地方。
撐滿XX年比較漂亮、履歷看起來比較好看——這種說法真的很像是寄人籬下「看別人臉色過日子」。而且,就算你真的撐滿一年、兩年,如果你心裡一直覺得卡、精神一直萎靡,也只是換來一份「哦這個人好像很穩定」的印象而已。
那種「努力消磨時間」的痛苦,才是最難消化的。
有些人會說:「你這樣很衝動」。
但我不覺得這是衝動,我覺得這是誠實。誠實面對自己已經不快樂的事,誠實承認「這不是我要的」,然後願意去找一個可能更好的地方——這不是逃避,是選擇。
嗯……但下一個地方會不會更好,就是緣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