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水暖鴨先知,岸邊花開卻較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物候學(phenology)這個名詞可能聽起來很無聊,但是也包括了如每年三四月的「櫻前線」這種會讓人買機票直奔日本的資訊。從古代,人們就嘗試著藉由觀察自然來預測季節的到來。像觀察土撥鼠(groundhog)會不會出窩的傳統,其實也可以說是物候學觀察的一種。


但是,隨著全球暖化,大家發現花開的時間提早了。於是,有些科學家就想提供更精確的數據,讓大家警覺到地球正在急遽的變化(今天還有一則新聞:暖化的速度超過模型預測),藉以提昇大家對氣候變遷的關注。


但是,在計算這些植物變化的數據時,卻總是有一些無法解釋的數據!這些數據讓人困惑,也讓所謂的「氣候變遷否定論者」更振振有詞:你們自己的數據都亂糟糟地,還想要我相信?


那麼,到底數據有什麼問題呢?科學家們檢驗那些數據,最常發現的就是「同緯度不同地區的植物反應不一樣」以及「有時晚開花的植物反而比早開花的植物更早開花」。不過,最近有研究團隊發現:原來他們一直都少列入了一個數據:升溫速度


原來,過去在計算氣候對植物的影響時,都是以「植物位置」(緯度與海拔)以及「物種熱能需求」(GDD,Growing Degree Days)來計算的。


最近,佛羅里達自然博物館找到了一大本記錄,所記載的是1850年代的許多物種的季節變化。這些記錄非常詳細,包含了物種的地理位置。


他們將植物的部分整理出來,與最近這些年的紀錄進行比較。但是,他們還是發現了同樣的問題:「同緯度不同地區的植物反應不一樣」以及「有時晚開花的植物反而比早開花的植物更早開花」。而這些不一致的數據,讓他們在嘗試建立一個預測模型時,總是不夠準確。


到底為什麼會這樣呢?研究團隊仔細檢查了以後發現,出現不一致數據的地點,附近都有水體(湖、河)。於是他們仔細地檢查了一下這些地方,發現只要附近有水體出現,這個區域冬天會比較溫暖,但是春天到的時候,溫度上升的速度卻比較慢。


當然,會有這些現象是因為水的比熱比較高,所以只要有水體存在,附近的微氣候就會比較穩定。但是,研究團隊想到:會不會就是因為溫度上升的速度比較慢,造成在水體附近的植物的反應與其他地方的植物不一樣呢?如果是這樣,是不是應該要把「升溫速度」這個值給放進模型裡?


於是他們畫了草圖、討論,然後建立新的模型,再把數據放進去。結果...BINGO!納入「升溫速度」的新模型,不但可以解釋之前無法解釋的不一致,建立的預測也變得更準確。


以紅楓(Acer rubrum)和杜鵑花(Rhododendron periclymenoides)來說好了,通常紅楓會比較早開花,但是如果杜鵑花所在地區春季升溫速度較快,可能反而比紅楓更早開花;或者說,如果紅楓附近有河流或湖泊,這時候紅楓就會比較晚開花了。這些原本無法解釋的現象,當它們把「升溫速度」納入以後,就都說得通了。


研究團隊利用新模型模擬後發現,從1850年代到2010年代,物候時序平均提前了24.37天。而北方地區比南方地區暖化程度高約2°C,這使得北方地區整體物候改變幅度最大。另外,溫暖地區春季升溫速度慢的物種對氣候變化反應最強烈,而早春開花與展葉的物種比晚春物種對氣候變化更敏感。


所以,透過納入「升溫速度」,我們可以更準確地預測植物的變化。這個新技術不僅可以用來測量氣候變遷對植物的影響,也可以用來預測日本的櫻花什麼時候開?聽說日本的櫻花預測已經非常厲害了,但是如果把「升溫速度」導入,或許可以精益求精,更上一層樓呢!


所以,水因為具有高比熱,對周圍的環境所造成的影響真的是超大的!或許對水中的生物來說,水的高比熱是好處,但是對於水體旁邊的植物來說,卻讓它們覺得「春來何遲遲」呢!


參考文獻:


Robert Guralnick, Theresa Crimmins, Erin Grady, Lindsay Campbell. Phenological response to climatic change depends on spring warming velocity. 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 2024; 5 (1) DOI: 10.1038/s43247-024-01807-8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老葉報報
197會員
628內容數
主要介紹關於植物的新資訊,但是也會介紹一些其他的。 版主在大學教植物生理學,也教過生物化學。 如有推薦書籍需求,請e-mail:susanyeh816@gmail.com
老葉報報的其他內容
2025/04/29
大麥曾經是人類重要的糧食之一,雖然現在食用的人並不多,但依然是重要的動物飼料原料與釀造作物之一。因此,大麥的產量當然重要。 大麥的產量由它的花序,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麥穗來決定。有趣的是,科學家發現大麥花序的形態,其實是由一套名叫CLAVATA訊息傳遞系統負責的喔!
Thumbnail
2025/04/29
大麥曾經是人類重要的糧食之一,雖然現在食用的人並不多,但依然是重要的動物飼料原料與釀造作物之一。因此,大麥的產量當然重要。 大麥的產量由它的花序,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麥穗來決定。有趣的是,科學家發現大麥花序的形態,其實是由一套名叫CLAVATA訊息傳遞系統負責的喔!
Thumbnail
2025/04/29
提到歷史上的群眾狂熱,大家很難不去想到發生在十七世紀的「鬱金香熱」。當時不知道為何,鬱金香的球莖忽然身價百倍,大家瘋了似地搶購,但是除了少數真正的園藝愛好者之外,絕大部分的民眾都只是把它當作投資。 當時最熱門的,是這種有條紋的鬱金香;後來知道,這種鬱金香是被病毒感染。 但是,為何病毒感染會製造圖案?
Thumbnail
2025/04/29
提到歷史上的群眾狂熱,大家很難不去想到發生在十七世紀的「鬱金香熱」。當時不知道為何,鬱金香的球莖忽然身價百倍,大家瘋了似地搶購,但是除了少數真正的園藝愛好者之外,絕大部分的民眾都只是把它當作投資。 當時最熱門的,是這種有條紋的鬱金香;後來知道,這種鬱金香是被病毒感染。 但是,為何病毒感染會製造圖案?
Thumbnail
2025/04/28
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主要使用可見光。傳統上,科學家認為超過700奈米的長波光(也就是所謂的「紅外光」)能量太低,無法推動植物光合作用中的關鍵氧化還原反應。因此,「700奈米」被視為光合作用的紅色極限(red limit)。 不過,最近科學家們在藍綠菌中找到了突破點!
Thumbnail
2025/04/28
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主要使用可見光。傳統上,科學家認為超過700奈米的長波光(也就是所謂的「紅外光」)能量太低,無法推動植物光合作用中的關鍵氧化還原反應。因此,「700奈米」被視為光合作用的紅色極限(red limit)。 不過,最近科學家們在藍綠菌中找到了突破點!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初春的天氣雖然乍暖還寒,可是不穩定的氣温無阻植物為春天起舞。周邊的大樹瞬間掛滿花兒,人彷彿活在春之園,感覺興奮無名。鄰居門前的櫻花樹不遑多讓,一夕之間盡情怒放,盛開了淨白和純潔的花朵......
Thumbnail
初春的天氣雖然乍暖還寒,可是不穩定的氣温無阻植物為春天起舞。周邊的大樹瞬間掛滿花兒,人彷彿活在春之園,感覺興奮無名。鄰居門前的櫻花樹不遑多讓,一夕之間盡情怒放,盛開了淨白和純潔的花朵......
Thumbnail
久違的那棵櫻花,它比我還會抓住春天! 周末關注著運動,路邊的樹早就變成背景板,頂多就是個能遮陽擋雨的存在。但今天一轉角,我愣住了——這什麼仙女場面? 路口那棵櫻花,開了!而且開得不講武德,粉粉嫩嫩的花密密麻麻掛滿樹梢,跟平時光禿禿的樣子簡直判若兩樹!我還以為它是冬天的受害者,沒想到它只是春天的
Thumbnail
久違的那棵櫻花,它比我還會抓住春天! 周末關注著運動,路邊的樹早就變成背景板,頂多就是個能遮陽擋雨的存在。但今天一轉角,我愣住了——這什麼仙女場面? 路口那棵櫻花,開了!而且開得不講武德,粉粉嫩嫩的花密密麻麻掛滿樹梢,跟平時光禿禿的樣子簡直判若兩樹!我還以為它是冬天的受害者,沒想到它只是春天的
Thumbnail
🌸櫻花終於開了,一如往常的時序,總是在立春之前可以看到滿樹的繽紛。   櫻花最早產生於中國,原產於喜馬拉雅山脈,據我國文獻記載,在兩千多年前的秦漢時期,櫻花就已經在中國宮苑內栽培。唐朝時櫻花已出現在普通庭院。而當時萬國來朝,日本的朝拜者就將櫻花帶回東瀛,至此之後,方在日本落地生根。
Thumbnail
🌸櫻花終於開了,一如往常的時序,總是在立春之前可以看到滿樹的繽紛。   櫻花最早產生於中國,原產於喜馬拉雅山脈,據我國文獻記載,在兩千多年前的秦漢時期,櫻花就已經在中國宮苑內栽培。唐朝時櫻花已出現在普通庭院。而當時萬國來朝,日本的朝拜者就將櫻花帶回東瀛,至此之後,方在日本落地生根。
Thumbnail
物候學可能聽起來很無聊,但也包括了如每年三四月的「櫻前線」這種會讓人買機票直奔日本的資訊。從古代,人們就嘗試著藉由觀察自然來預測季節的到來。 但是,隨著全球暖化,大家發現花開的時間提早了,但是在收集數據的時候,卻常發現同緯度不同地區的植物反應不一樣。 到底為什麼會這樣呢?最近終於找到原因了!
Thumbnail
物候學可能聽起來很無聊,但也包括了如每年三四月的「櫻前線」這種會讓人買機票直奔日本的資訊。從古代,人們就嘗試著藉由觀察自然來預測季節的到來。 但是,隨著全球暖化,大家發現花開的時間提早了,但是在收集數據的時候,卻常發現同緯度不同地區的植物反應不一樣。 到底為什麼會這樣呢?最近終於找到原因了!
Thumbnail
經過了漫長的冬天,等到春天終於來臨的時候,許多植物就會爭先恐後的開花。不過,就算春天到了,有時也會有所謂的「倒春寒」,這時候,搶先開花的植物可能就會遭受寒害! 所以,到底要不要搶先呢?
Thumbnail
經過了漫長的冬天,等到春天終於來臨的時候,許多植物就會爭先恐後的開花。不過,就算春天到了,有時也會有所謂的「倒春寒」,這時候,搶先開花的植物可能就會遭受寒害! 所以,到底要不要搶先呢?
Thumbnail
宋朝文學家蘇軾在他的〈惠崇春江晚景〉詩中寫:「竹外桃花三兩枝, 春江水暖鴨先知 。」來描寫春天的景色,而「春江水暖鴨先知」從此就成了形容生物對季節的感應能力比我們敏銳的專屬詞彙。 多細胞生物可以從感應光週期來預測季節的更替,那麼單細胞生物呢?最近的研究,有了有趣的發現!
Thumbnail
宋朝文學家蘇軾在他的〈惠崇春江晚景〉詩中寫:「竹外桃花三兩枝, 春江水暖鴨先知 。」來描寫春天的景色,而「春江水暖鴨先知」從此就成了形容生物對季節的感應能力比我們敏銳的專屬詞彙。 多細胞生物可以從感應光週期來預測季節的更替,那麼單細胞生物呢?最近的研究,有了有趣的發現!
Thumbnail
隨著全球暖化造成的氣候變遷,降雨的狀況愈來愈不穩定。經常都可以看到新聞報導,哪個地方鬧旱災、哪個地方鬧水災等等。對植物來說,真的是「長安居,大不易」啊。 旱災對植物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呢?最近有一個研究發現,乾旱會讓植物從多年生轉為一年生喔!
Thumbnail
隨著全球暖化造成的氣候變遷,降雨的狀況愈來愈不穩定。經常都可以看到新聞報導,哪個地方鬧旱災、哪個地方鬧水災等等。對植物來說,真的是「長安居,大不易」啊。 旱災對植物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呢?最近有一個研究發現,乾旱會讓植物從多年生轉為一年生喔!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