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都同情塔》試讀心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 書名:東京都同情塔
  • 作者:九段理江
  • 譯者:王華懋
  • 出版社:木馬文化
  • 出版日期:2025/01/22
  • 讀墨AP:https://moo.im/a/pCEOPR

「只要是身世悲慘而被迫踏上歧途的人,

都有資格住進同情塔。

您,要接受同情測試嗎?」



  第170屆芥川賞得獎作《東京都同情塔》,以沉穩內斂的文字,描繪書中人物大量的內心獨白,帶領我們深入探索語言的作用、人工智慧的運用,以及犯罪者是否值得同情等極具深度的社會議題。

  故事的開端即透過塔的命名,來探討現代日語的種種混亂現象,像是以片假名直接音譯外來語,並認為使用片假名會讓詞語顯得更加高尚。這種近似崇洋媚外的心態,使日本人正逐漸捨棄自己原本的語言。

  遇到外來語,我們通常會傾向將其翻譯成容易理解的中文詞語,然而日本人卻更喜歡將外來語直接音譯並以片假名書寫,只因片假名看起來更專業、更能令人信服,甚至忽略了語言最基本的作用——表達與溝通。同情塔的建築師牧名沙羅自生理上表現出對片假名的極度厭惡,並認為「片假名就是一條條毫無美感與尊嚴的乏味直線,內容空洞,卻身具『足以包容任何國家的語言』的厚顏無恥。」試想:「Sympathy Tower Tokyo」與「東京都同情塔」明明具有相同的語意,為何偏要以音譯的片假名「シンパシータワートーキョ ー」來表記?這是否代表日本人想要拋棄日語?日本人如果拋棄了日語,又會剩下什麼?

  作者九段理江自言《東京都同情塔》有5%的內容是由AI協助生成,此舉亦引發熱議。身處人工智慧盛行的時代,Chatgpt確實是一個相當方便且功能強大的工具,透過書中人物與人工智慧AI-built的對話,我們看見人工智慧中立、理性的文字背後,卻是缺乏情感溫度的生硬及冷漠,因為「AI太習慣於輕易竊取他人的文字,既不會質疑自己的無知,也不引以為恥。」、「AI無法擁有好奇心。它沒有『想要知道』的欲望。」藉此凸顯人工智慧也有侷限性,並非無所不能。

  而書中最核心的概念,就是「以同情的角度看待犯罪者」。將收押犯罪者的高塔命名為「同情塔」,因為犯罪者之所以犯罪,多半肇因於原生家庭或自身遭遇的不幸。然而換位思考:同情犯罪者,難道不是在傷害被害人或被害人家屬的感受嗎?一如文中所述:「『被迫同情』顯然是一種暴力,但或許對某些人來說,這份同情能與優越感產生連結,從中感到愉快。」看似寬容善良的行為,實則如同人工智慧一般缺乏人性情感的支持,引領人進入更高層次的道德反思。

  《東京都同情塔》以建築為主題,運用視角轉換和虛實交錯的手法,呈現書中人物深層的心理活動,進一步剖析現實與虛擬世界的交集與割裂,強烈的批判性與諷刺性,使其富含文學與哲學價值。或許在閱讀的當下,我們能化身為「會思考的建築物」、「獨立行走的塔」,並從中獲得深刻的啟發。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豆豆看世界
8會員
74內容數
關心自己也關心別人。
豆豆看世界的其他內容
2025/04/25
#試讀心得 #野村裕之 #頭腦好的人才解得開的邏輯思考題 #悅知文化出版
Thumbnail
2025/04/25
#試讀心得 #野村裕之 #頭腦好的人才解得開的邏輯思考題 #悅知文化出版
Thumbnail
2025/04/21
#試讀心得 #芙麗達‧麥法登 #家弒對決 #寂寞出版
Thumbnail
2025/04/21
#試讀心得 #芙麗達‧麥法登 #家弒對決 #寂寞出版
Thumbnail
2025/04/11
#試讀心得 #千先蘭 #Noland無名之境 #時報出版
Thumbnail
2025/04/11
#試讀心得 #千先蘭 #Noland無名之境 #時報出版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試讀心得 #九段理江 #東京都同情塔 #木馬文化出版
Thumbnail
#試讀心得 #九段理江 #東京都同情塔 #木馬文化出版
Thumbnail
2018年高雄文學館邀請高雄在地創作者組成團隊,創造圖文專欄,希望帶給讀者由不同藝術領域構成,卻從同一種邊境、詩的啟蒙狀態出發的創作,促進讀者的感官聯覺,本篇為:移動的世界地圖。
Thumbnail
2018年高雄文學館邀請高雄在地創作者組成團隊,創造圖文專欄,希望帶給讀者由不同藝術領域構成,卻從同一種邊境、詩的啟蒙狀態出發的創作,促進讀者的感官聯覺,本篇為:移動的世界地圖。
Thumbnail
書店存在還有什麼意義呢?最近常在想這個問題。如果這個時代、我所處的這個社會已經不需要實體書店了,也就只能接受了吧。畢竟「沒有什麼會永垂不朽」。 但閱讀的樂趣、「知」的樂趣會一直在的。這世上應該少有像「書本」這樣能帶來不同文化間的交流、傳遞知識、引發不同世代的共鳴、討論、安慰⋯⋯這麼複雜功效的商品。
Thumbnail
書店存在還有什麼意義呢?最近常在想這個問題。如果這個時代、我所處的這個社會已經不需要實體書店了,也就只能接受了吧。畢竟「沒有什麼會永垂不朽」。 但閱讀的樂趣、「知」的樂趣會一直在的。這世上應該少有像「書本」這樣能帶來不同文化間的交流、傳遞知識、引發不同世代的共鳴、討論、安慰⋯⋯這麼複雜功效的商品。
Thumbnail
這本書在探討日本文學裡面的空間概念。 並不能說很容易讀,因為它其實是一篇一篇的論文集結成冊的,但是真要閱讀也不困難,要說的話,最難讀的應該是序,很像在看數學書,文組人頭有點昏,哈哈。 以下介紹我比較有感觸的幾篇文章。 📖焦土之聖性 作者: 前田愛
Thumbnail
這本書在探討日本文學裡面的空間概念。 並不能說很容易讀,因為它其實是一篇一篇的論文集結成冊的,但是真要閱讀也不困難,要說的話,最難讀的應該是序,很像在看數學書,文組人頭有點昏,哈哈。 以下介紹我比較有感觸的幾篇文章。 📖焦土之聖性 作者: 前田愛
Thumbnail
從一名來台從事教育工作的日本籍教授視角,帶出勢必於政治範疇中,無法輕易擺脫殖民遺緒的矛盾民族位置不對等關係,進而討論文學場域中的逆輸入,是這本《流轉的亞洲細語》非常有趣,值得一讀的上乘反思之作。
Thumbnail
從一名來台從事教育工作的日本籍教授視角,帶出勢必於政治範疇中,無法輕易擺脫殖民遺緒的矛盾民族位置不對等關係,進而討論文學場域中的逆輸入,是這本《流轉的亞洲細語》非常有趣,值得一讀的上乘反思之作。
Thumbnail
契機始於在光華商場新大樓聊到中華商場,開始看文本後便不斷地挖掘,不斷地在故事角落拾獲自己的記憶。 影集與小說、漫畫,大不同的是成年人的悲哀,揭開來傷痕累累、無奈卻帶有懷念的曾經;小時侯的模糊,成年後的了然於心,九十九樓與一樓其實沒什麼兩樣,世界是如此的悲傷也美麗。
Thumbnail
契機始於在光華商場新大樓聊到中華商場,開始看文本後便不斷地挖掘,不斷地在故事角落拾獲自己的記憶。 影集與小說、漫畫,大不同的是成年人的悲哀,揭開來傷痕累累、無奈卻帶有懷念的曾經;小時侯的模糊,成年後的了然於心,九十九樓與一樓其實沒什麼兩樣,世界是如此的悲傷也美麗。
Thumbnail
建築,這個附會於自然的人工結構,提供了「思想對決」的可能。柄谷也不是第一個敏感的由西方建築、都市計畫切入的日本知識人,內藤湖南、鯖田豊之不約而同曾對西方文明的高樓大廈、日本的平房建築進行比較,用欠缺腹地的中世西歐都市的發展來解釋世界,這種征服自然的邏輯對東亞傳統知識人而言,是無法簡單接受的。
Thumbnail
建築,這個附會於自然的人工結構,提供了「思想對決」的可能。柄谷也不是第一個敏感的由西方建築、都市計畫切入的日本知識人,內藤湖南、鯖田豊之不約而同曾對西方文明的高樓大廈、日本的平房建築進行比較,用欠缺腹地的中世西歐都市的發展來解釋世界,這種征服自然的邏輯對東亞傳統知識人而言,是無法簡單接受的。
Thumbnail
這本購於我就讀輔大時期(莫約2003年左右),當時我跟我哥一起出國,在飛機上我讀起了這本,我哥說了句:「出國讀建築的書,耍什麼帥啊。」 於是我讀了幾頁,便收起來了;那也是因為,坐我右邊靠窗的,是一個年輕漂亮的日本女子。 我跟她用英文攀談了起來,你知道的,那時的日本人不太會說英文。 當然這都是
Thumbnail
這本購於我就讀輔大時期(莫約2003年左右),當時我跟我哥一起出國,在飛機上我讀起了這本,我哥說了句:「出國讀建築的書,耍什麼帥啊。」 於是我讀了幾頁,便收起來了;那也是因為,坐我右邊靠窗的,是一個年輕漂亮的日本女子。 我跟她用英文攀談了起來,你知道的,那時的日本人不太會說英文。 當然這都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