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照顧(簡稱:長照)顧名思義就是長期的照顧服務,這其中包含了需要長期照護的人及提供服務的人力,而在政府的政策推動下,提供了平台及監管體系,而服務的對象也被加以定義。
而自2017年開始實施長照十年計畫2.0,擴大服務範圍及服務對象,改善1.0的計價方式及政府經費核銷問題,設立各縣市長照管理中心(簡稱:照管中心)及1966長照專線作為窗口,並設計長照ABC社區據點提供服務量能。這個十年也來到了尾聲,也到了各單位準備收割成果的時候,這時再來回顧一下這片長照田。
長照ABC社區據點
ABC代表了三種面向的服務資源,分別是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複合型服務中心、巷弄長照站。A單位: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官方簡稱:旗艦店)
最主要任務便是將照管中心評估完成的case,進一步評估其需求擬定照顧(服務)計劃、並管理投入的資源,視情形再轉介到實際提供服務的B、C單位。而提供評估並加以管理的服務人員,便稱為個案管理師(簡稱:個管師)。而該單位一般還需要長照宣導及資源開發調查等,可以說是政府長照政策的第一隻手。
B單位:複合型服務中心(官方簡稱:長照專賣店)
主要提供如居家服務(居服)、日間照顧(日照),交通車服務、家庭托顧、居家護理、社區及居家復健等服務,可以說是囊括長照政策中最核心的服務內容,當然依單位的能力的不同,實際提供的服務項目也會有所差異,但若是經由A單位轉介這通常便不是什麼問題。
C單位:巷弄長照站(官方簡稱:柑仔店)
從名稱便能明白它被賦予的期待,其希望便是深入社區,在街頭巷尾都有那麼一間C單位,其主要提供共餐、健康促進等具一定程度社交功能的活動。大概就像把老人家們拉到老榕樹下下棋,不同的是,提供更多元的活動及有專業人員照看。
各單位的功能大致如上所述,但實際上這是一種歸納方式,這些ABC單位皆是由無數的長期照顧機構(簡稱:長照機構或機構)擔任,可能是日照機構、小規模多機能服務中、住宿式機構等,而依各機構的不同實際上多少有些差異,但自2.0後將補助方式改為依項目處理,使機溝資源利用增加了彈性。而對於服務對象或其家屬而言,服務提供的主要角色大致如下:
照管中心(資格審核,涉及$$補助)、A單位(間接服務)、B單位(直接服務)、C單位(直接服務)
若依單據點的服務量來排列:照管中心>A單位>B、C
若依成立單位的成本來看:A>B>C
若依對政府補助的依賴程度:C>B、A
當然,如果不願按照體系或是不符合補助資格,也能直接依服務提供單位的服務條件,向單位申請服務,只是資源不易主動傾向你,需要多費些心力尋找資源。
補助項目及對象
以下四項,經由照管中心派員(簡稱:照管專員)進行評估核定,分級提供每月補助額度上限,同時定期會進行複評以進行調整。(全額補助低收入戶)
1. 照顧與專業服務:
- 提供日常生活照顧(包括居家照顧、社區照顧及復能(恢復能力)、飲食照護等)。
- 補助最高36180元,自付最高16%
- 有請外籍看護者,補助僅能涉及專業服務(復能、飲食照護等)、到宅沐浴車;並僅能使用補助額的30%
2. 交通接送服務:
- 居家往返醫療院所或社區式長照機構之交通接送(就醫一般需要自行處理叫車事宜,可查詢各縣市預約方式)。
- 補助每月最高2400元,自付最高30%
3. 輔具與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
- 包含購買及租借輔具及居家無障礙設施項目(需要先申請評估核可後才可使用)。
- 補助三年最高40000元,自負最高30%(12000元)
4. 照顧者喘息服務:
- 降低家庭照顧者的生活壓力。(包括居家喘息、機構喘息及日照機構(日間)、小規模多機能服務中心(夜宿)或巷弄長照站(臨時)的社區喘息服務。
- 補助最高48510元,自付16%
- 有請外籍看護者,補助僅能在外籍看護無法持續照顧一個月以上時申請使用

最後
長照政策提供了許多商業及競爭機會,然而這個計畫又再一次來到了尾聲,不論未來是要3.0還是要常態化,亦或者減少政府介入,皆會為這個初現的產業造成衝擊,近日青松健康將由福邦證輔導上市,也體現長照逐漸在臺灣市場逐漸站穩腳跟,期待長照技術也能隨著資本市場的投入有所革新。